小学数学评课稿-小学数学课堂评课稿 修订.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5326365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21.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评课稿-小学数学课堂评课稿 修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评课稿-小学数学课堂评课稿 修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评课稿-小学数学课堂评课稿 修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评课稿-小学数学课堂评课稿 修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评课稿-小学数学课堂评课稿 修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评课稿-小学数学课堂评课稿 修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评课稿-小学数学课堂评课稿 修订.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最好的资料给最好的自己!小学数学评课稿:小学数学课堂评课稿时间:20XX年X月X日小学数学评课稿:小学数学课堂评课稿时间:2021-06-29 小学数学评课稿篇一同课异构是一种新的教研方式,充分发挥了我们教师的创新才能,使课堂教学别开生面,三位老师同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他们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我们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我觉得三位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

2、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教学时,三位老师都注重从学生的这一数学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知识体验,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建构活动。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

3、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如三位老师都有把生活中的“汽车标志”、“国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图片等搬入认识分数的课堂,可以说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放置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场景中简直不值得一提,但我们惊喜地发现,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感悟数学价值的有效载体。学生从这些生活画面中,不仅联想到了“ ”“ ”等分数,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表象辩证地体会到了其中的数学算理。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而且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在“生活”与“数学”的一拍即合之

4、下,才生成了如此经典的课堂。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三位老师摒弃了“师生问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当然,每一节课都很难做到“踏雪无痕”,多多少少会留下

5、一些遗憾。我有几个观点,纯属“一家之言”,现提出来与各位共同商榷。张老师的设计可谓是大胆、开放,给了我们对分数初步认识教学方法上的一种全新的感受,真的是很震撼。但是我觉得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张老师在此内容的传授中过急,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去体会和表述几分之一的意义,重难点没有突破。周老师自己个人的各方面素质都非常不错,不管是语言的表述还是板书的书写都显得那么干脆、漂亮,很让人羡慕!但是毕竟这是借的班级,学生跟不上你的的语速,跟不上你的思维,在这种情况下能稍放慢一些,提出问题后不要急着让学生回答,等一等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在李老师的课堂上充分表现出李老师对数学语言表述的重视

6、,整节课下来,基本上学生都能准确的表述几分之一的意义,知识目标落实的比较到位。但是李老师自己的语言还不够准确、精炼,在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失误。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还请各位同仁指正批评。小学数学评课稿篇二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统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前热身) 师:小朋友们,你们会做“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吗?老师想请一位小朋友和老师来做这个游戏,再请一位小朋友做记分员在黑板上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分,谁赢一次就在谁后面画上一笔。(教师和一位学生比赛,另一名学生记分,其余学生齐喊“石头、剪子、布”) (课始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今天有这么多

7、的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吗? 生:不知道。 师:老师们呀,都是被黄山美丽的景色和聪明可爱的小朋友吸引来的。为了欢迎老师们的到来,我们开个联欢会,好吗?我们戴头饰表演节目好吗? (在黑板上分别出示小狗、乌龟、小兔、老虎等头饰,问学生喜欢哪种头饰,学生发表意见) 师:小朋友喜欢的头饰各不相同,那每种头饰该准备多少个呢? 生1:用统计法计算。 师:想一想,我们都学过了哪些统计方法? 生2:写“正”字、打“”等。 师:哪种方法最简便呢? 生3:写“正”字。 请学生拿出题卡1,在最喜欢的一种头饰上打“”。 二、引发认知冲突,注重解决问题 师:好,请两位同学上台来唱票和计票,老师在旁边监督。 其余学生在题卡2

8、(统计表)上进行统计,所有学生都参与了统计过程。统计结果为:小狗4票,乌龟5票,小兔14票,老虎14票。 课件出示统计表、统计图(1格表示1人)。 师:你能将这个统计结果在统计图中表示出来吗?还是让我们先来观察一下,统计图上1格表示几人。 生1:1格表示1人。 学生根据统计表的数据在题卡3(1格表示1人的统计图)上涂色。不久,有学生发言了。 生2:李老师,统计图的格子不够。 师:格子不够,怎么办? 生3:1格表示2人就可以了。 师:请小朋友们用自己的方法试试吧。 教师选出一幅有代表性的统计图(拐弯涂在旁边的)展示给全班学生看,问行不行,生答行。 师:我们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是以条形的高度表示数量的

9、多少,如果涂在旁边还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吗?所以,这种方法是不科学的。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久就有一些学生举手发言了。 生4:1格表示2人,2格表示4人,3格表示6人,4格表示8人,一直往上涂就够了。 (课件修改原统计图,并出示1格表示2人的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 师:那如果是1人要用几格表示? 生5:半格。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课件上涂统计图:4人涂2格,5人涂2.5格。 师:想一想,涂色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生6:不能涂出格,要涂均匀,看准数字。 学生独立完成题卡4(1格表示2人的统计图),教师选出几幅学生涂好的统计图在大屏幕上展示,让学生发表评价意见,强调应注意

10、的问题。最后教师出示自己完成好的统计图并提问,学生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1.每格代表(2)人。 2.喜欢(小兔和老虎)头饰的人数最多。 3.喜欢兔子头饰比喜欢乌龟头饰的(多9)人。 师:你是怎么知道多9人的? 生7:14-5得来的,也可以看统计图。 三、情境迁移,体验方法多样性 (出示图片书签:邯郸学步、黄粱美梦、将相和、完璧归赵)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听说老师要来黄山上课,特意为大家制作了精美的书签,让我转交给你们,那你们都喜欢哪种书签?(学生喜欢的各不相同) 师:小朋友们喜欢的各不相同,那每种书签要准备多少呢?怎么办? 生1:统计。 师:怎么统计好呢? 生2:画“正”字,打“”,涂色。 师:

11、时间不够!这时,要用到“数一数”的方法了。 (教师问,学生举手,请一位学生帮着点数,师填统计表)完成题卡5(统计图),并强调先看清1格代表几人。 师:观察统计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生3:我知道喜欢邯郸学步书签的有6人,喜欢黄粱美梦书签的有9人,喜欢将相和书签的有13人,喜欢完璧归赵书签的有8人。 生4:喜欢将相和书签的人最多。 生5:喜欢邯郸学步书签的人最少。 生6:喜欢黄粱美梦书签和将相和书签的都有半格。 师:很好!那如果要统计全校学生几千人喜欢的书签,用1格表示2人,格子还够吗? 生7:不够,1格可以表示10、20、50人。 师:以后我们在统计时,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1格所表示的数量

12、。 布置作业,课结束。 评析 本节课中,李老师创设了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纵观整堂课,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如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将复习旧知自然地渗透在课前热身“石头、剪子、布”的游戏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本节课接下来更深入地学习统计知识作好了铺垫。 教师创设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如教学片断二中,当学生开始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涂统计图时,学生发现喜欢小兔头饰的人数有14人,涂不下,迫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一番讨论探究,学生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用1格表示2人)。再如教学片断三中,教师提问:“要想统计全校学生喜欢的书签,用1格表

13、示2人,格子还够够?”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说出:“不够,要用1格表示10人、20人、50人才可以。”教师也因势利导地强调,统计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1格所表示的数量。因此,激发认知矛盾,促使学生逐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说是本节课成功的精髓所在。小学数学评课稿篇三今天我在此对黄老师的课作以简单评析,发表一下自己浅陋的见解,不当之处请多指教.1、例题、习题的搭配合理,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黄老师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交通工具,让学生自主的寻找信息,介绍交通工具的速度,并提出问题,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应用

14、。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黄老师的课先是以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让学生自己发现图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从而引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继而让学生自己探索口算方法,然后在多种算法中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怎样算比较简便?”使算法得到了更优化,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探究口算算理时深入浅出,使学生也很容易地掌握了口算方法。这可从学生的反馈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3、口算练习的呈现方式多样,并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如黄老师用直接写得数,视算,听算三种口算方式依次呈现,使枯燥的口算鲜活起来,充分激发了学生口算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的口算能力得到逐步提高。致自己的励志语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握现在、就是创造未来,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所谓的成功,就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浪花,从不伴随躲在避风港的小表演,而始终追赶着拼搏向前的巨轮。天道酬勤,加油,加油,再加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