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5317490 上传时间:2022-09-2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6.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市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苏州市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苏州市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苏州市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苏州市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州市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市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州市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为认真做好“十二五”期间全市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各项工 作,充分发挥体育在保障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重要作 用, 实现我市体育工作的新一轮发展,根据江苏体育发展“十 二五”规划 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纲要,制定本规划。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一)苏州体育“十一五”发展成绩。“十一五”期间,我市体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 导下,依托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立足于广大市民的积极参 与, 通过全市体育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 取得了显著的成 绩。一是创先工作取得突破。作为全省推进体育基本现代化的 先行城市,经过 2009、2010 两年的试点和推

2、广实施, 取得了阶 段性成果。省级体育强市和体育强县创建工作取得实质进展, 2007 年至 2008 年 5 个县级市和吴中区全部成为省体育强县, 2009 年苏州市成为全省首批体育强市。二是竞技体育成绩优异。 我市健儿在第 29 届奥运会,第 15、16 届亚运会,第 11 届全运 会和第 16、 17 届省运会等四大综合大赛上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市体育局作为全国唯一的地级市体育局被评为“2008 年北京奥 运会突出贡献集体”。我市共有 9 人在 8 个项目上夺得 19 项次 的世界冠军,新增 7 名世界冠军,实现了市区和各县级市世界 冠军“满堂红”。三是群众体育广泛开展。在全市城乡广泛深2

3、入地开展假日体育、外企运动会、全民健身日体育节、元旦万 人长跑等形式多样、参与性强的健身活动, 成功举办市第 12 届 体育运动会。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 51%,达到国民 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为 92.5%。四是体育产业蓬 勃发展。苏州市体育局、昆山市体育局和锦溪镇政府、江苏金 陵体育器材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省首批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据统 计, 2010 年全市体育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 97.87 亿元,占地区 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1.07%。体彩销售总量超 50 亿元,销量位居 全国地级市首位,名列全国大中城市前茅。五是体育赛事精彩 纷呈。先后成功承办了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第十届全运

4、会(苏 州赛区) 等综合性体育大赛和中国乒乓球公开赛(苏州) 、世 界杯跳水赛、世界杯花游赛、世界杯蹦床赛等国际顶级单项体 育赛事,以及 CBA 南钢队季后赛主场、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 联赛等全国职业联赛, 多次获得国家、省最佳赛区称号。六是 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建成了 2733 个全民健身工程(点)、 1149 个农民体育工程,在全市 32 个街道、 61 个镇建成了高标 准的文体中心,在 784 个社区建设了全民健身设施,实现了城 乡健身设施全覆盖。市体校新校一期、市水上运动训练基地等 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各县级市、区的体育中心等综合性体育 场馆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二) “十二五”期间

5、面临的形势和要求。“十二五”期间,是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尤其是北京奥运会之后, 党和政府3对体育工作更加重视, 对体育的综合作用和社会价值认识更加 深入,体育成为了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着人民生活 水平的不断提高, 社会体育需求更加旺盛, 并呈现出多元化、 层次化、个性化的特征,体育已成为服务民生的重要内容, 这 些对体育工作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 在发展过程中 也遇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 如各级政府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仍然 不足, 全民健身覆盖人群还存在难点和盲点,市民体质尤其是青 少年体质同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差距; 业余训练基础仍较薄弱,

6、 高精尖竞技体育人才数量偏少, 科学训练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体育产业的整体水平偏低, 结构有待优化, 对地方经济贡献率 较小;体育场地设施数量虽有较快增长, 但和人民群众日益增 长的体育锻炼需求仍有一定差距。这都要求我们在“十二五” 期间, 深刻认识体育面临的新机遇、新任务、新挑战, 加快推 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持续发展、创 新发展、跨越发展,构筑苏州体育发展的新优势。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率先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体为原则,把 握新时期苏州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围绕体育现代化目标,立足人 民群众对体育的新需求, 对照“三区三城”和城乡一体

7、化建设的新 要求, 加快转变体育发展方式, 努力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体 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城市体育和农村体育的统筹协调发展,实现各 项体育工作全面进步,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4建设健康城市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二)工作目标。到“十二五”期末,城乡一体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完善健全, 全民健身的生活化、社会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竞技体育人才 培养基础更加扎实,训练综合效益更加突出,竞技体育实力进一步 增强; 体育产业初具规模,集聚效应和产业水平大幅提升;体育社 团在社会体育中的主体作用更加突出,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发展更加 积极主动;体育投入不断加大,场馆数量、设施水平显著提升;各

8、 类体育竞赛更为活跃,成为展示城市形象、对外交流的重要内容; 体育人才队伍结构更加优化, 体育科教水平全省领先, 体育法制建 设更加健全, 体育文化得到广泛传播, 各项体育工作达到“全国示 范、江苏领先”。体育文化。体育文化得到广泛传播,苏州传统体育文化和 体育人文历史得到保护和传承。全民健身、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等 体育观念深入人心,塑造积极、健康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群众体育。城乡一体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市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 55%,市民身体素质明显增强, 达 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大于 92%。建设城乡一 体的“十分钟体育健身圈”。竞技体育。完善培养体系

9、,输送更多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力争苏州体育健儿在第 30 届伦敦奥运会、第 17 届亚运会和第 12 届全运会上获得优异成绩,全力备战第 18 届省运会,苏州体育代 表团金牌、总分、奖牌、贡献、输送和优势项目均位居全省前列,5各县级市和吴中区全省排名位居前列。体育产业。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 1.5%,人均体育消费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2%。体育设施。重点加快各类体育场馆建设,到十二五期末, 全市新增公共体育场地面积 150 万平方米,按户籍人口,人均体育 场地面积达 2.5 平方米。体育科教。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加强体育科技基础建设, 提高体育科技在全民健身、运动训练和体育产

10、业等方面的广泛应 用。因地制宜,提档升级,形成门类齐全、实用为主的综合型苏州 体育科研中心。办好“苏州体育”门户网站,提高信息服务水平。体育人才。培养和引进一批国内体育行业领军型专门人 才,努力构筑苏州体育人才高地。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在训练单位 和体育经营单位中深入推进全员聘任制,创新用人机制,努力形成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体育社团。实现县级市、区体育总会全覆盖, 市、县级市 和区级各类体育社团数量达 160 个以上, 注册会员总数达 40 50 万人。三、主要任务(一) 提高科学健身水平,坚持服务民生,加快公共体育服务 体系建设。1.保障市民健身权利。贯彻落实国家全民健身条例和全

11、 民健身计划( 2011-2015 ) , 认真执行苏州市市民体育健身条 例, 制定苏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依法保障市民参加体育6健身活动的权利。加快城乡一体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 市民广泛参与健身活动、提高健康水平提供条件和保障。充分发挥 政府主导作用, 采取政府购买、政策扶持等多种形式, 扩大公共体 育服务覆盖范围, 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更为丰富的体育服务和产 品。重视发展老年人、残疾人等人群的体育工作, 积极构建完善的 健身指导、咨询和服务网络。2.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弘扬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增 强全社会的体育健身意识,使参与健身锻炼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 成部分、提高生活

12、质量的重要途径。打造日常、双休和节假日三大 体育生活圈,大力发展假日体育、体育节、全民健身大课堂、晨(晚) 练健身和居民小区运动会等活动,不断丰富全民健身的内容和形 式。将元旦万人长跑、全民健身节、假日体育等活动办成全市的传 统活动, 扩大影响, 精心组织, 吸引更多的市民加入全民健身队伍。 举办好市第 13 届体育运动会。各市(区)和镇(街道) 、村(社 区) 定期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符合时代特征的全民健身活动, 积极 打造各地全民健身节日。3.加强基层体育组织建设。加强镇、街道等基层体育组织机构 建设, 建立文体站并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广泛建立各类覆盖城乡 的行业、项目和人群的体育健身组织,

13、 吸收社会体育骨干参与辖区 体育管理和组织工作, 不断完善社会化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构建 市与县级市的联动机制, 在假日体育活动、全民健身节、村级农民 篮球和乒乓球赛、百项全民健身大联动等活动中共同组织、全员参 与,打造苏州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培养一批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队7伍,每万人拥有数达 25 名,积极参与基层全民健身工作,广泛开 展科学健身指导。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要求,加强专业技能 的培训,逐步推行职业资格制度。市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加快发展定 点健身场馆, 扩大阳光健身卡一卡通服务网络覆盖面, 持卡人数达 8 万人。4.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水平。创新活动形式, 丰富活动内涵, 办 好体育健

14、身大课堂、全民健身小分队送服务、体育志愿者服务、健 身咨询会、健身知识巡展等活动, 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健身需求。 拓宽传播渠道, 通过门户网站、各类媒体、手机短信、社区宣传栏、 公益广告等方式, 广泛宣传和普及科学健身的知识和方法,使越来 越多的市民至少能够掌握一项体育锻炼技能。健全街道、镇的国民 体质监测站点,常年为基层群众开展体质测试和健身咨询服务,建 立个人体质信息档案。5.重视中青年和职工体育。切实加强中青年人群体育健身的指 导和引导,使其转变生活观念、增强健身意识, 更加积极主动参加 体育健身活动。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进机关、进工厂、进社区、进工 地活动,普遍建立职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健

15、身团队,积极推广符合 行业特点、工作性质、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活动和竞赛。体育部门 和相关部门密切合作, 办好外资企业运动会、机关运动会、市运会 职工部比赛等活动。大力推广普及广播体操、工间(前) 操,坚持 常年开展形式多样的职工体育活动,帮助员工提升健康水平, 增强 凝聚力,打造企业文化。有条件的单位定期开展体育锻炼标准测验 和体质测试活动, 建设各类体育健身设施,保证体育锻炼时间。86.加快发展青少年体育。体育部门协同教育部门深入开展青少 年阳光体育运动, 普及体育项目, 树立终身健身理念, 培养锻炼习 惯。加快各类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建设, 探索创建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建

16、立健全学校、社区与家庭相互结合、 互为补充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和联动机制。积极推广“一校一品”的 成功实践,学校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体育 项目。学校要定期举办运动会,发现、选拔体育人才。大力推进田 径、游泳等基础项目,篮球、足球、手球等集体球类项目和棋类、 测向等智力体育项目进课堂, 提高学生体质、培养意志品质, 助推 素质教育,青少年体质达到全省中上水平。鼓励引导学校向公众开 放体育设施, 开放学校比例达到 50%以上。加强国内外校际之间的 体育交流和合作, 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创新和发展。(二)把握训练规律, 突出育人夺标, 不断完善竞技人才培养 体系。1.优化项目布局。以培养奥运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目标,走集 约化的精兵之路, 进一步优化全市业余训练项目结构, 科学确定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