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为全面加快涪陵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人民群众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根据《重庆市涪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2025年)》《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2021—2025年)》《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规划(2021—2025年)》,编制本规划第一章 “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和总体思路第一节 “十三五”发展成就“十三五”时期,全区上下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农业农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强力支撑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全区63个扶贫驻村工作队、390名驻村工作队员、8000余名帮扶干部积极投身扶贫事业,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根本性决定性成效。
到2020年,适龄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大病和慢性病得到精准治疗,医疗负担明显减轻,住房安全全面保障,饮水安全实现全覆盖,全区63个扶贫村全面实现产业增收,现行标准下60641名建卡扶贫对象全部脱贫,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6.5%下降到2019年的0.01%,高质量通过国家督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估等考评检验,在全市率先实现脱贫摘帽大顺镇新兴村荣膺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农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科技园、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青菜头)和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青菜头)标准化生产基地,牵头组建榨菜产业化联合体和中国酱腌菜产业联盟,携手四川眉山联合打造世界酱腌菜产业高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户、市级龙头企业5户、农民合作社486个、家庭农场552家,建成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5个,3个农民合作社发展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农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建成高标准农田23.6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5万亩,完成土地宜机化改造8000亩,设施农业总面积达1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57.9万亩,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1.5%。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建成国家级农业科研平台5个、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及示范基地5个,培育青菜头新品种13个,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3项、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70%农业发展基础持续巩固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在43万吨以上2+X”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初具规模,榨菜产业总产值达120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农业“接二连三”成效显著,成功创建市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329.8亿元,领跑全市;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示范点2个,获评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年乡村游客量突破1000万人次;培育农产品电商平台站点700余个,建立区乡村三级电商服务物流配送体系,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超过3.5亿元2020年,全区农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达125.4亿元、83.2亿元,较“十二五”末分别增长66.8%、60.7%,农业总产值总量升至全市第4位农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绿色发展扎实推进,全区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年均减少0.8%、1.4%,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0.8%、94%,榨菜废水基本实现达标排放,“大棚房”问题整治如期完成,长江流域退捕禁捕工作全面实施。
农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培育涉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7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2件,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重庆名牌农产品19个,“涪陵青菜头”“涪陵榨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农业农村改革持续深化,高质量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按期完成21万余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单位扩大到27个,2.56万农民成为股东美丽乡村建设卓有成效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改善,建成“四好农村路”3297公里,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99.6平方公里,建成红星水库、杨家湾水库和农村供水工程147处,19个乡镇街道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55万人供水质量得到改善,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动力电通达率分别达99.8%、100%,农村居民聚居地4G网络实现全覆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明显,编制完成303个行政村规划,圆满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累计改造农村卫生厕所近5万户,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创建市级绿色示范村50个、美丽宜居村庄20个、美丽庭院2935个,二渡村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成开园农村民生状况显著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20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6万元、年均增长9.6%,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57︰1缩小到2.41︰1。
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成功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村卫生室全面实现标准化改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乡村社会治理机制不断深化完善,武陵山乡、马武镇民协村获评全国文明村镇,江北街道二渡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35-表1-1 涪陵区“十三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类 别指 标2015年末基数值2020年规划目标指标完成情况备 注2020年完成数是否完成目标未完成的困难及原因经济总量▲粮食总产量(万吨)42.643.544.2是 农业总产值(亿元)75.1794125.4是 农业增加值(亿元)48.976683.2是 经济结构粮经作物面积比53.1︰46.947.5︰52.551.8︰48.2否由于粮食安全考核及基本农田保有量等因素影响,我区粮经结构调整步伐放缓 非农产业占农村经济比重(%)7780 \ 此项指标目前未使用▲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28.9133 \ 此项指标已取消农产品加工率(%)566070是 主导产业基地▲榨菜面积(万亩)72.57572.9否农村劳动力减少,以稳面积、提质量、增效益为主 ▲生猪出栏(万头)82.098560.42否一是全市对生猪基数进行了调减;二是由于环保压力加大关停部分规模养殖场;三是近年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严重。
十三五”中期评估已将2020年生猪出栏量调减为70.8万头家禽出栏(万只)767.7750900是 蔬菜面积(万亩)41.44345.08是 果品总产量(万吨)13.014019.36否果品经营主体严重不足,果园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且管护水平不高十三五”中期评估调整为目标值30万吨其中:柑橘产量(万吨)6.643014.66否同上“十三五”中期评估调整为目标值20万吨主导产业基地蚕茧产量(万担)5.665.2否2017、2018年分别实现目标值6万担以上近2年来,中美贸易战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茧丝绸出口全面停滞,转内销不景气,经营主体发展信心不足 笋竹面积(万亩)3103.2否用地困难且资金投入不足 水产品总产量(万吨)2.121.7否禁捕、禁养、提质,导致水产品减产 中药材面积(万亩)238.02是 ▲烤烟产量(万担)3.3231.50是计划种植,近年全市逐年调减涪陵种植规模十三五”中期评估调整为目标值0.8万担农业科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5762 \ 此项指标不适用区县一级主要农牧业优良品种推广率(%)959999是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657084是 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76.610077.60否全区小型农用机具较多,且部分使用年限较长达到报废年限。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435551是农村劳动力明显减少,并受山地条件限制,耕种收农机具下地难、使用少,作业条件差十三五”中期评估调整为目标值51%可持续发展▲森林覆盖率(%)464752是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137.4][100][199.61]是 有效灌溉面积(万亩)54.85557.85554.86是 农民生活▲农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10891950017550否全国、全市经济发展速度整体放缓,全区农民收入水平基数较低,增长与经济发展速度应匹配十三五”中期评估中调整为目标值力争实现18000元农村恩格尔系数(%)40.235.237.6是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应与整个经济发展速度相匹配,与预期实现小康程度相吻合十三五”中期评估调整为目标值37%▲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95100100是 农村面貌新修人行便道(公里)280[1500][1502]是 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708080是 注:指标中带[ ]的为五年累计完成数,带▲的为约束性指标第二节 “十四五”发展形势我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从全面小康向共同富裕快速迈进的新阶段十四五”时期,国家发展的重点难点在“三农”,潜力后劲亦在“三农”,未来五年仍将是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对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将给予农业农村发展更多政策扶持,持续加大“三农”投入,必将为全区农业农村补短板、锻长板、筑底板提供有力支撑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从国际形势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当下,市场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
农村具有人口规模大、区域分布广泛、经济增长速度快、产业发展空间大等特点,农村需求潜力较大,且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需求层次也在逐渐向多元化、中高档的新兴消费转型,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为国内需求市场的可持续运作提供坚实力量新形势下,推进“三农”发展,守好“三农”基础,既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