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人物和事迹.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5278965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6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进人物和事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先进人物和事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先进人物和事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先进人物和事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先进人物和事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先进人物和事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进人物和事迹.doc(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名把青春奉献给南沙的人李文波20多年来,先后29次赴南沙执行守礁任务,累计守礁97个月,累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军内外气象部门提供水文气象数据140多万组,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他因工作成绩突出,6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96年被评为“全军先进气象水文工作者”,2000年、2005年两次荣立三等功。 2011年,被评为海军“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5月,被评为全国“2011年度海洋人物”。“苦干不苦熬,苦中有作为”开拓创业建南沙,是李文波精忠报国的人生情怀南沙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象,令许多人非常向往,而它异常恶劣的自然环境,却又让不少人望而却步。凡是到过南沙的人,都对“高温

2、、高盐、高湿”的艰苦环境有着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在别人看来,能在这里呆住几个月就是一种奉献,而李文波不仅呆住了,一呆就是20年,是一名自南沙巡防区组建伊始就参与南沙建设事业的老南沙。建站守礁初期,海洋气象观测站的条件相当的简陋,观测、保障仪器都是人工操作,办公设施相当简陋。李文波不等不靠,立足现有装备条件,加强业务培训,完善值班制度,遇恶劣天气就二人一组互相保护,确保准时观测。由于措施得力,仍然取得了大量准确的观测数据。1998年,李文波担任气象分队的分队长,他带领分队一班人积极跑上级业务部门联系先进器材,有的器材领不到,就亲手设计然后订做。任职期间,他先后对永暑礁气象观测场、气象值班室、气象

3、预报室进行了升级改造,观测站的硬件条件得到了大大的改善。气象分队成立以来,一直受教材短缺的困扰。干部战士想学习专业知识,苦于无教材,教材问题成为气象分队提高业务水平的瓶颈。由于我军海洋观测站较少,像南沙这样进行水文气象全项目观测的海洋站更是独一无二,南沙海域还有自己独特的水文气象特点,我军也没有一本针对南沙的水文气象观测教材。在这种情况下,李文波在巡防区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组织分队干部于1999年开始编写南海水文气象观测教材(2000年正式出版,成为南海舰队水文气象观测专业通用教材)。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曾碰到许多困难,他就去有关业务单位找材料,请教部队、地方的水文气象专家,许多方面的知识都还需

4、要现用现学,最后攻克了一个个难题,填补了气象分队没有统一教材的空白。 海洋气象分队每天观测了大量的水文气象观测数据,每月需对这些数据编制水文和气象月报表,进行统计和计算。以前都是由人工完成,由于数据量庞大,经常出现人为错误,影响了资料的质量。为此,李文波自学计算机知识,设计了程序化的水文气象月报表,每月只要输入原始数据,就会自动生成报表,大大节省了人力,也大大提高了资料的准确性。在水文气象工作人员的眼里,南海气象保障的难点在南沙海区,气象保障既无系统的气象预报理论作指导,又无实地气象经验作参考,气象研究成果是一片空白。天气预报效果差,给战备巡逻、物资补给等带来极大困难。面对制约战斗力建设的难题

5、,李文波同志带领分队人员迎难而上,结合守礁实践,对南沙海区天气的变化规律,尤其对灾害性天气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观测出大量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对永暑礁气象观测站累积的资料进行详细深入的统计分析,得出了一系列准确预报南沙海区天气变化的成果。“有国才有家,奉献最光荣”无悔青春献南沙,是李文波始终恪守的人生信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军队与地方的反差日趋明显,转业到地方的战友多次劝李文波早点离开部队回到地方。二十多年来,他面临好几次调离南沙,到舒适的大机关、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可他却一直没有动摇过。部队领导考虑到李文波常年与家属分居两地,对家庭照顾太少,想办法帮他调回山东老家工作,被李文波婉言拒绝

6、,他说:“南沙确实苦,可它再苦也是祖国的一部分,总得有人来建设它、保卫它。我是一名光荣的南沙卫士,我不去守礁谁去守礁!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愿长期在南沙干下去!”为了保卫南沙、建设南沙,当国与家不能兼顾时,李文波主动舍“小家”为“大家”;当忠孝不能两全时,李文波自觉地选择了为国尽忠、甘于奉献。1991年8月,新婚才刚刚5天的李文波就告别了妻子,到南沙巡防区报到。1992年9月,在家休假的李文波接到归队的通知后,二话没说,便舍下刚刚满月的儿子赴南沙执行守礁任务。守礁第3个月,李文波收到了一封家信,儿子持续半个月高烧不退,妻子带着孩子辗转多家医院医治不见好转,小孩生命垂危。看着揪心的家信,李文波多想

7、回家去照顾病危的儿子啊!但礁上气象分队只有他一个干部,他没有把这件事向任何人提起,只有把对儿子的祝福深深地埋在心底,带领分队人员一如既往地工作,这一坚守,就是9个月,一直到1993年6月才下礁。当李文波匆匆赶到家里,看着大病初愈、面黄肌瘦的儿子时,这位坚强的山东汉子忍不住留下了伤心的泪水。时至今日,每当谈起自己的家庭,李文波深感愧疚,他说他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他对不起自己的妻子,对不起自己的孩子对自己家庭的照顾得太少太少。1986年,就在李文波刚刚毕业参加工作不久,他的父亲因病去世,从此以后,李文波和母亲挑起了家庭的重担。2005年9月,70岁高龄的老母亲突发脑血栓,卧床不起,临终前,不停地念

8、叨着李文波的名字,盼望他能回到自己的身边。但此时的李文波正在南沙执行守礁任务,为了不影响李文波的工作,妻子将母亲病故的消息一直没告诉他。半年后,当李文波从南沙守礁回来,听到母亲去世消息后,他连夜赶回山东老家,母亲的坟上已长满了青草。为了守礁,李文波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操劳一生的母亲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每当讲起自己的母亲,李文波总是低头不语,表情沉重。20多年来,李文波的外婆、母亲、大伯、小姑夫、叔叔、三姐夫等六位亲人相继离开人世,这些至亲在李文波的童年和就学期间都给予过很多的帮助,感情很深,而李文波都因在南沙执行守礁任务而没有临终送别。为了守礁,李文波始终舍“小家”为“大家”。妻子掐着指头和

9、他算了一笔账,结婚20多年来,李文波真正和家人团聚的时间不到3年,为了守礁,李文波先后有9个春节在南沙度过。2010年12月底,又到了上礁换防的时间,支部考虑到他已多次在礁上过春节,就没有安排他上礁。李文波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递交了守礁申请书,里面有几句话是这么写的“南沙,不仅是我们守礁官兵的南沙,更是全国人民的南沙。在这个“生命禁区”,如果仅仅是为了金钱,就是铺满金砖,我也不愿意上去。党和人民把戍礁卫疆的重担交给了我们,作为一名南沙老兵,就是有再大的艰险、再大的困难,我也要冲上去。”于是,他又收拾起行囊,踏上了上礁的征程。 20多年来,为了南沙守礁事业,李文波无怨无悔献青春。由于常年守礁,李

10、文波患有多种慢性病,严重的风湿节炎。2004年至2008年,李文波在每次守礁的后期都会复发严重的风湿病,腰部疼痛难忍,起不了床,走不了路。但李文波能咬牙坚持工作,加强恢复性锻炼,使身体能很快地得到康复。南沙永暑礁的强电磁辐射环境,严重地损坏着人体健康,李文波时常感到头晕恶心,记忆力严重地衰退,语言能力也出现了下降。在南沙守礁20年,他己由过去27岁的壮小伙变成47岁的头发花白的“小老头”。有人问他:“你这样拼命地去南沙守礁,到底值不值啊?”李文波总是自豪地说:“能在南沙守礁20多年,我觉得很欣慰,就算下辈子需要坐轮椅,也没什么后悔的!”“把南沙当家建,把守礁当事业干”立志南沙干事业,是李文波永

11、远不变的人生追求南沙距离赤道只有3个纬度线,号称“太阳海”。中午最热时,礁堡温度高达60度。有人说,在这种连生存都困难的地方,能不落伍就不错了,还谈什么与时俱进。可李文波认为,条件艰苦不能成为无所作为的借口,环境恶劣不能成为畏缩不前的理由。永暑礁海洋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全球海平面进行联测的一个网点,它取得的资料参与国际间的交换,同时,南沙的水文气象资料在我军一些研究机构也很抢手,因此,每个观测数据都马虎不得。守礁期间,李文波严格要求分队官兵,对每一个观测数据都力求准确、客观。多年来,在分队全体官兵的共同努力下,海洋气象分队准确地获取了南沙水文气象数据,为我军、国家海洋局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

12、准确的气象预测预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南沙水文气象观测专业性较强,难度较大,由于气象分队士兵更换频繁,每次守礁都要培养新的气象观测员。作为气象分队的业务骨干,李文波主动挑起了培养气象观测员的重任,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气象分队上礁的新兵很快就掌握了专业技能,20多年来,该同志先后培养了50多名合格的气象观测员。南沙气象复杂,台风较多,冷空气活动频繁,西南季风和东北季风时风力常常都很大,如果预报不准,就会给南沙值班的舰船带来危险。目前,永暑礁气象观测站采集水文气象数据主要依靠人工观测。无论狂风暴雨、酷暑高温,李文波都要到现场观测。遇到异常情况还要加大观测、上报的密度。天气越恶劣,越要往外跑。刮台风时

13、,他就在腰间拴上绳子外出观测。20多年来,永暑礁海洋气象观测站共观测上报气象数据140多万组,创造了连续7000多天无漏报、错报的记录,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赞扬。李文波平时非常注重气象预报知识的学习,对南沙水文气象规律进行研究、对预报经验注意积累,使南沙气象预报水平大大提高。预报准确及时,多次使值班舰船脱离险境,为守礁部队提供准确的气象参考。李文波和同事们利用南沙建站20多年来西南、东北季风期的气象资料,对南沙的水文气象活动规律进行着不断地探讨,先后在广东气象发表了南沙海区季风过渡期风的特征、南沙海区海浪季节变化特征等研究论文。近年来,在李文波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在海司航保部组织的海洋环境

14、数据库资料验收考核中,永暑礁海洋气象观测站的优秀率最高,受到海军的表彰。英雄武警郑益龙 那一身骄傲的橄榄绿和郑益龙相熟的人,都清楚地知道他对身上那身橄榄绿军装的热爱。家里人记得,当年,还在上初中的郑益龙就曾说过,家里没有出过一个军人,作为家中的长子,他愿意承担这个光荣的责任。1997年,高中毕业后的郑益龙参军到了湖南,在1998年的抗洪中,郑益龙忘我抢险,荣立三等功。为了能一辈子穿着这身骄傲的绿军装,郑益龙努力考上了军校,成为武警广州支队一名基层军官。“你别动,我来救”,郑益龙飞身入江前的最后一句话,让人肃然起敬,让人感动落泪。“你别动,我来做”,是战友们所熟知的郑益龙的口头禅,只要他可以独自

15、干完的事,绝不愿意麻烦他人帮手。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发作起来,郑益龙起床都很艰难,但他一次次拒绝梁阳的帮助,深夜里一个人摸索着起床,穿好军装,右手死命托住腰部,费劲地爬上20多米高的哨塔查哨。清晨,战士们出现在操场时,郑益龙已经等在训练场上,准备带队出操。强忍腰痛,他坚持和战士们一起跑圈、练力量,豆大的汗珠不间断地从他头上滴落下来。“对事情认真,就是对生命负责。”郑益龙从来只是觉得,自己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不过是为了对得起这一身橄榄绿。橄榄绿真的陪伴了他一生,虽然,是以这样让人悲伤的方式。3月4日晚上8时50分,在郑益龙下水救人点东侧500米左右的江面上,搜寻的水警发现了漂浮着

16、的郑益龙的遗体,搜救人员说:“身上的衬衣、军服、领带很完整。”“在世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面容都没有什么变化。”瞒着郑益龙的父母,弟弟郑益灵和姑姑等人赶到水警码头,确认了哥哥的身份,证实了英雄离去的噩耗。郑益龙走了。亲人的呼唤、民众的祈祷、79小时不间断的搜救,终于没能换回年轻英勇的武警军官。西堤码头,退伍老兵吹起悠悠的竹笛怀念战友,燃香祭奠的人们默默地祝愿:“走好,雷锋”。 “最美路人”托举哥2012年6月3日,在天河区东圃怡东苑小区发生了一起小孩失足悬空被卡在防盗窗,“黄衣青年”与其他群众合力安全营救小孩后,默默离开的感人事件。为此,广州全城都在热搜“黄衣青年”。这位众人称赞的“黄衣青年”就是攀窗救女童琪琪的暂住在天河珠吉街的湖北小伙周冲。2012年6月3日11点30分左右,周冲和女友李英准备到广州天河东圃应聘,在路过中山大道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