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阅读(各类文体)--指导训练.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5252989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23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现代文阅读(各类文体)--指导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各类文体)--指导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各类文体)--指导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各类文体)--指导训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各类文体)--指导训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现代文阅读(各类文体)--指导训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现代文阅读(各类文体)--指导训练.doc(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现代文阅读记叙文阅读专题 记叙文阅读专题 徐贤友【聚焦中考】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记叙文既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记叙文阅读的考查要求是: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能力;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分析2007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在阅读试题

2、中,记叙文阅读的试题与往年的一样仍然独占鳌头,题型的设计角度也比较开阔、丰富,相对来说所占分值也较多。本专题将主要指导同学们阅读狭义的记叙文中的写人、叙事类的文章。【考点搜索】1对记叙的要素的考查,如“根据文章内容填空:时间:某一天;地点:我的办公室门口;人物:我的母亲、男孩的母亲和我;起因:我劝男孩的饿母亲捐献儿子的眼角膜给患者,她不肯,还责难我。经过:_ ;结果:_。”(2007年河南实验区卷)、“本问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要概括。(包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2007年贵州遵义)。2.对记叙文主旨的考查,如“本文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2007年湖北潜江)、“文章结尾,作

3、者借上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2007年陕西)3对记叙线索的考查,如“本文有明暗两条主线,明线索是 ,暗线索是 ”(2007年江西)、“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标题的好处是什么”(2007年上海)。4.对记叙顺序的考查,如“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2007年湖北随州)、“本文运用插叙的方法,以我却又想起,自己当年可曾尽一日做儿女的孝心一句引起回忆。请你从文中找出与之相照应的一句话,并说明其作用”(2007年福建泉州)。 5对记叙文中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的考查,如“文章第 16 段还写到那天晚上,爸爸守在“我们”身旁,一夜没睡。这段描写是不是多余?为什么?”(2007年湖北

4、鄂州)、“文章开头描写杜鹃花盛开的景象,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007年陕西)6对记叙文中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的考查,如“生命原本是个不断受伤又不断复原的过程,选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2007年湖北襄樊)、“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的A、B两处任选一句作点评”(2007年广东汕头)。7对探究、欣赏记叙文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考查,如“你是否同意30年来我对自己所犯过失的态度?请说明理由”(2007年辽宁12市)、“读完全文,女孩的故事使我们联想到“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洪战辉,从他们身上,你读懂了什么”(2007年广西河池)。【方法指津】1.理清记叙的要素。这包括时间、地点

5、、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掌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概括文章中心或段落大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要素,是记叙文的主体部分,内容的展现,人物的塑造,中心的表达,就是通过这些来实现的。 2.学会感知记叙文的主旨。这就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感知,切忌拘泥、局限某一局部纠缠不清,即使是某一片段、段落的分析,也必须立足于文章的整体去思考、探究,掌握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抓住本质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精确、完备的概括。3.理清记叙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

6、大致分为: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以思想感情为线索;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同时,要学会一定的技巧,即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4.把握记叙的顺序。为了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对记叙的材料必然要作一个主从、先后、详略的安排。记叙人的活动和事件的过程,可以按照时间先后或事件发展过程来写;也可以打破事物本来的发展顺序,把最后结局或发展过程中某一突出事件提到前面先写,然后再回过头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也可以在叙述的过程中,暂时中断,插入另一段与中心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这就形成了记叙文的顺叙、倒叙、插叙等几

7、种叙述方式,成为记叙文体的一个特点。阅读记叙文,把握住文章记叙的顺序,应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才能获得较好的阅读效果: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5. 理解记叙文中描写、议论的作用。阅读记叙文,理解文中的描写、议论的作用,是我们把握全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1)记叙文中的描写能将人物、事件和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2)记叙文中的议论的目的都是为了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其中有的议论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 6.分析记叙文中的关键性词句。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的作用可从两个方面分析:从结构上,常起承上启下(过渡)

8、、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等作用;从内容上,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对关键性词语和重点语句的分析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一要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二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三要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四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揣摩记叙文的语言除了要注意上述问题外,还要从其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去分析、体味。7解答拓展探究题。探究能力,是立足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阅读能力。这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要求在阅读中,对作品的内容和写法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等。它可以是对文章

9、内容(主题、观点、人物、情感等)进行多元化的解读,进行有创意的表述;也可以立足于文章内容,联系自然、社会生活与自我,就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创见;还可以对文章质疑,与作者对话,敢于就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的疑问、意见或建议。解答时要注意的是,探究要在“吃透”语段的前提下进行,观点的创新要联系现实,质疑对话要言之有据。对于材料链接题,要在阅读文章和材料的基础上,把握文中人物形象,分析材料的主旨,表达人生感悟,传达自我观点。【真题例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2007年重庆中考题)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梓里的念头。于是

10、,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对象。家人嗔怪他的愚昧,既是捐助,何必我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 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相觑: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

11、。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砂。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x x x 。落款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家人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的。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的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

12、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的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之情。1.选文第段中老人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在老人眼里,哪些孩子才配得到他的资助? 2.理解下面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13、(1)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 问:文中的“黄金屋”指的是什么? (2)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问:文中的“试金石”有什么含义? 3.选文第段中说“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请你用一小段话描绘老人此时的心理活动。 4.选文第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为后文哪些内容埋下了伏笔? 5.联系选文主旨,理解第段中“纵使给了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的含义。 6.选文题目说“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解题思路 第1题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答题时需要紧紧上下文,特别是要抓住学生的感激让老人高兴这一细节,同时也不可忽视文章的暗示作用。第2题考查对重要词语的揣摩、品味。解答这两小题,同样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联系上下句,不可过于空洞,如“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砂”、“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等句子。第3题考查对人物的心理的揣摩与把握。答题时需要紧紧扣住神态描写,同时要从整体上理解人物的感情,要合情合理。第4题考查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和结构上前后呼应的把握。回答时,需要联系下文中与地址、姓名等紧密相关的事情。第5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和对文章主旨的深层把握。答题时需要在理解本文主旨的基础上指出“阳光”“放射自身的温暖”等实际意义。第6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多元化解读。答题时需要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