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哲学思想与教育理念.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5241362 上传时间:2023-10-2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1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威的哲学思想与教育理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杜威的哲学思想与教育理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杜威的哲学思想与教育理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杜威的哲学思想与教育理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杜威的哲学思想与教育理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威的哲学思想与教育理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威的哲学思想与教育理念.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4/54-14.htm杜威的哲學思想與教育理念劉芳文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壹、前言近 代美國教育思想家,恐怕沒有一個能夠比得上杜威對美國及世界教育思想與實施,有其深遠的影響及無比的貢獻。杜威不僅是廿世紀中的一位哲學家,教育家,心理 學家,而且在美國國內,也是一位積極推動社會改革,倡言民主政治理想的所謂自由主義派人士,同時也是一位致力於民本主義教育思想的實踐者。他的思想,不僅 形成了美國繼實用主義之後而起的實驗主義(Experimentalism)哲學體系,而且也是間接影響到新教育 所謂進步主義教育實施與理論的一位教育哲學家。由

2、於他畢生從事著作、教學,受業學生分居世界各地,故其影響是他人所不能匹敵的。故本文將深入探討 杜威之哲學思想、道德論、社會哲學、審美觀與教育理念。貳、杜威的哲學思想一、杜威的知識論杜威以知識來指稱一個完全的動作,包括認識的主體,認識的對象,認識的方法,以及認識動作的結果。其起源是為了實用的動機而認識,其功用是控制實在,其精神類似今日科學研究的旨趣。知識自古即有理性與經驗之爭,理性乃為先天的智力,由理性而來的知識,正確而有普遍的性質。而經驗論者認為理性是無稽的幻想,唯有基於經驗的知識,始有正確知可言,迨康德(Kant) 將批評的論點,調和兩派的理論認為理性與經驗在知識中各有相當的地位,均為之事成立

3、時,不可或缺的條件。杜威則採取生物學的觀點,是理性與經驗為之事發展 歷程中彼此依賴、互相關聯的兩種因素。杜威採取繼續的觀念,視知識為我們人類在生活歷程中解決疑難問題的工具,說明個人的心與物界無法隔離,知識並非獨立 之物,知識的出現必須乃與週遭的環境發生應用的關係,知識必須經過科學實驗的驗證,才能確信其真知(高廣浮,1984)。杜威工具主義之下的知識論產生了知行合一的結果。依工具主義知識論來說,知識為了實行而起,也因實行而有所得,一個觀念,一個理論需賴行動而證明思想與行動,同是為追求人類直接幸福而存,口到、手到、眼到、心到也同為追求知識而努力著。杜威認為知識必須具有下列數種特性:(一)活動性杜威

4、以為知識乃起源於實際活動,而且在實際的生活歷程中使知與行,理論與實踐合而為一,故知識不是一種冥想,而是一種行動。(二)工具性杜威採用生物學的觀點,將知識視為人類應付環境以圖生存之工具。人類有主宰環境的能力,有控制自然的慾望,此種對付環境,解決困難,以解決困難的思考作用,便是知識的工具性。(三)實驗性杜威認為真知識須經科學的驗證,其程序有三:1.一切實驗含有外表的操弄創造確定的變化。2.實驗非偶然活動,而是受觀念的指導,而此等觀念必須滿足引起研究的問題所需的要件。3.受指導的活動所產生的結果,乃係一種情境的創造,並且創造出可被認知特質的對象。(四)創造性實驗科學所認知的,並不是在認知作用發生以前

5、的實在界,而是以觀念做指導,於實在界所引起變化而得的結果,因此知識不是模擬實在性的,而是有前瞻性、創造性(高廣浮,1984)。二、杜威的道德論杜威道德哲學與其知識一樣,都是感於傳統哲學所持二元論的缺失而以連續的觀念,來調和二元論的對立。首 先,杜威認為調和哲學是最好的哲學,各道德哲學派別對立猶如一桿的兩端,主內派康德強調動機的重要,主外派則強調行為結果的重要。杜威批評其有偏,主張道 德行為包括內部、外部因素即動機和行為。他說一個有意志的行為,常為行動主體趨於產生固定結果的外表行動之一種傾向或習慣,一個單純無所為的動機,並非 一真正的動機,因此亦非有意志的行動。在另一方面,非本意的企圖的結果,即

6、非個人所願選擇及努力以求的結果,亦非有意志行為的一部分。若主外而非內,或呈 內而非外,均無意義或道德的性質,前者僅為飛逝的感情或夢想,後者僅為意外或偶然之事(吳俊升,1973)。其 次,杜威認為傳統的道德學說重視發現某種固定的目的或終極目的,乃是從前封建制度及靜止的宇宙觀所產生的結果,但杜威將生長的觀念自生物學、進化論引 入道德論中,視為一種成長或發展的過程。他認為成長,改良與進步的過程比那種靜止的結果或結局來得有意義。因此道德原理、標準、定律均不是絕對而固定的。再 者,杜威強調個人的自我,使道德行為的本身成為個人之所好,這與理想主義與實在主義不同,理想主義認為實現道德權威必須加強義務心,僅偏

7、重自我理想實現, 強調自律。而杜威認為自我實現與社會道德可趨向一致而不衝突。實在主義者強調服從社會規範,外在約束力如賞罰,以實現道德權威,偏重社會道德,強調他律。 而杜威認為可由自我擴充,外在約束力的限制趨向更理智,更道德的行為,他律與自律兼重。三、杜威的社會哲學所謂社會哲學,係指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所進行的哲學探討,此一探討的立場,有些偏於個人自由,另外有些人偏重於社會控制。杜威認為社會的特質有四(邱兆偉,1995):(一)相互能影響:社會的成員與團體之間,能夠自由的相互影響,相互溝通,能夠改變彼此的經驗,建立起新的習慣,以適應新的需要,所以他說民主社會裡,每個人的行動都需參照別人的行動,都需要

8、考慮到別人的動作,因此才能使他自己的動作有意義,並指導他自己的動作。(二)能力得自由:個人的種種能力由於能自由的接觸,於是就產生更豐富的刺激,而這重接觸點自然要求各人須有相當程度的反應,鼓勵各人變換他的工作,以應新的需要。所以這些接觸點就使人的種種能力,都得自由發展,不受抑制。(三)擴大參與面:民主社會的成員能擴大其參與的範圍。由於工商,交通與遊玩,旅遊業的發達,使社會成員有更多新的機會,參與新的活動,獲得新的經驗,活動參與的態廣,愈能獲得更多經驗,開拓更廣視野,學得更豐富的知識。(四)機會需均等:杜威最反對各種社會不平等的狀況,尤其是人為因素所造成的階級差異、團體隔閡,種族歧視,對教育所產生

9、的不良影響,他主張務使人人都有均等的求的知識的機會,同時要使人人都容易得到這種均等的機會。由此可見,杜威的社會哲學乃採取折衷立場,視民主為最好的生活方式。民生主義是允許求變,鼓勵變化的一種社會哲學,其社會控制雖是必須而有效的,卻又是彈性而易變的。四、杜威的審美觀 杜威認為藝術起源於現實生活,與有價值意義的社會生活相聯結的。把藝術與生活分離,使藝術封閉並孤立於戲院、畫廊、藝術館之內,並非明智之舉。藝術既起 源於現實生活,就應該回歸於現實生活中,並與生活相關聯。從日常生活中創造美的事物,激發完滿的鑑賞能力,並與他人溝通審美的經驗。杜威的審美觀特點如 下:(一) 藝術是建立在以經驗為中心的基礎上:藝

10、術既為我們生活經驗的體驗和其表現,是以藝術不能脫離現實而孤立於外,藝術乃成為現實生活的一部份(劉文 潭,1977)。杜威說唯有藝術是人生的實質體驗,而美感經驗為現實經驗的縮影時,藝術才可能在濃縮現實人生的美感經驗中發榮滋長,表現出價值與意義的 累積,達到理想的滿足。(二) 美的涵義是公共性鑑賞:審美的判斷是要依靠人們在世界上對於美麗事物的反應,亦即人們對於美的感受和理解。既然美麗與否取決於人們的感受和理解,因此 審美的判斷便不在於藝術講評的超越領域,藝術家個人的論斷,或前人所傳下來的標準,而在於參與鑑賞美麗的大眾身上。因為參與鑑賞的大眾往往左右了批評家的 喜惡(邱兆偉,1993)。(三) 休閒

11、時間和美學的經驗兩者之間的環節是密切的:在藝術是經驗一書中,杜威主張美學的主要論題,他希望重視能打破勢術和生活兩者間人為的區分,他希望促 使人們明白那裡是美,在於星期二和星期三以及星期日,亦即最普通和最有意義的事情上。這一主張完全相似於他認為一個受過教育的人,鑑賞文化和每天生活的卑 下之唯物主義兩者間這古老,的二分法是錯誤的與其去拒絕世界,不如應該想想辦法怎麼來改造他的好(黃文三,1978)。參、杜威哲學思想的教育理念一、教育的意義和本質杜威的教育,基於生物學與實用主義的觀點,是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的歷程、它是輔助受教者使之生長、發展、改造經驗的活動。從形式的主觀立場而言,教育就是生活、生長。

12、從生活生長著眼,教育是生活的更新,不斷生長,也就是不斷地重新組織、構造、形式的過程。 杜威將教育與社會之間有深淵關係,教育是來自兩個歷程,其一是心理的歷程,因為一切教育的起點,都是來自兒童所具有的天賦能力,另一個歷程,就是社會歷 程,因為教育的實施,受著社會環境的制約,學校就是社會機構之一。因此,教育是社會生活一種反應,生活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生活經驗。 生活延綿不絕的歷程,是個人繼續不斷地改造經驗的歷程。生活也指明個人與程族經驗的全體。經驗即是由新而繼續的原理,可用於生理意義的生活,也可用 於經驗。經驗的繼續不斷增加,是由於社會團體的自新。所以教育從廣意方面而言,就是使得個人生活繼續不斷改造

13、的方法。因此,欲使社會繼續不斷生存,代代相 傳,則教育與個人的學習是非常必需的。換句話說,有了教育、個人生活才能不斷更新,社會團體也才能不斷更新,教育為生活所必須,此為教育即生活的說法。二、教育的內容與方法 杜威實驗主義的教育內容課程,是實用的教材。以課程而言,學校教育所安排的學科或活動,應包括人生的全部生活經驗,它的重心不是科學、文學、史地等等, 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這種活動課程,不分課內或課外,皆在增加學生的經驗,改造此經驗,才能不斷地生長與發展。因此理想的教育內容應具備下列三種要 點。(一)課程要能培養社會生活的統一性。(二)科目要能適合兒童本身的活動性。(三)課程編制須注意廣大的群

14、眾之共同要素。故杜威為顧及兒童本身的活動性與社會生活的一致性,把握了由行到知的原理,把教育內容分為遊戲勞作的活動、自然與社會的知識、邏輯與組織的科學三方面的課程,分別以實用的教材教導之(黃仲義,1987)。 至於教育方法上,分為問題教學法和設計教學法。問題教學法又叫問題解決法,是屬於啟發教學法的一種。杜威認為客觀的真理、最初只需要證實的假設,以其具 有的實用價值作為真理衡量的標準。此種方法符合實驗的科學精神。即在未證實之前,只是暫時的假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隋時加以推翻改造和重組,只要有實 徵性的充分證據,真理便可成立。而設計教學法是1896年杜威在芝加哥大學創立實驗學校(後改稱杜威學校)時

15、所採 用的教學法,其步驗有四-決定目的、擬定計劃、實施工作、批評結果。設計教學法的哲學基礎,就是教育即生活和行以求知,是一種有目的、有計 劃、有實際活動的學習單元,學生必須實際參與各項學習活動,自己運用思想,自己設計和策劃,自己解決問題,才能在活動中學習到知識,技能和道德習慣(高廣 浮,1984)。三、教育目的杜威認為生長的目的是更多的生長,同理教育的目的是更多的教育。教育本身並沒有什麼目的。由此可見實驗主義並不主張普遍而終極的教育目的,教育的目的是隨兒童的生長與教育經驗的發展而變異。杜威以為良好的教育目的,從個人的立場而言,教育應該補助受教者的連續發展,意指生命的連續更新,經驗的不斷改造,個

16、性的發揮;從社會的立場而言,教育應維持社會生存,促進社會進步,並謀求大眾的福利(王連生,1975)。教 育的目的必須是指導活動的方法及手段,目的即為我們活動中預見的結局,則我們對目的必有預見之明。此種預見的目的,是指導我們的方針。目的的達成,即表示 問題或疑難的解決。當此一目的達成以後,這個新獲得的充實經驗,便可用以為實現後一個目的手段,目的繼續演進,則經驗便繼續充實。肆、結語杜 威的教育思想對於近代的教育目的、方法、課程內容、道德教育等方面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力。經由杜威的實驗主義教育哲學之提倡與實行,道德教育又重新為人所 重視,使教育不再誤蹈過去偏重形式的覆轍。此外,杜威的教育方法重視行的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