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的比喻句不同的教法许.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5238579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相同的比喻句不同的教法许.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相同的比喻句不同的教法许.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相同的比喻句不同的教法许.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相同的比喻句不同的教法许.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相同的比喻句不同的教法许.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相同的比喻句不同的教法许.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相同的比喻句不同的教法许.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比喻句是情感推动了美的想象陕西省宝鸡市凤县新建路小学:许玉珍“只见海港两岸钢铁巨人一般的装卸吊车有如密林,数不清的海轮有如卫队,密密层层地排列在码头两边。”师:这个比喻句用什么比喻什么?生:用钢铁巨人比喻高大的装卸吊车,用卫队比喻排列整齐的海轮。师:这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生:把装卸吊车比作钢铁巨人,把排列整齐的海轮比作卫队。师:这里老师也有一个句子,与课文中的句子相比,你们看哪个句子写得好?(老师出示一个句子:只见海港两岸,装卸吊车的巨臂上下挥动,海轮排列在码头两边。)生:课文中的句子写得好,因为课文中是个比喻句,它写得具体。生:课文中的句子写得好,还因为它写的生动。师:对!一比就看出来了

2、,同样的意思用上比喻句就生动具体了。这就是运用比喻句的好处。请大家再读这个比喻句并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对海港的喜爱。这是三年级语文课本中大海的歌一课中的一个比喻句,这篇课文我教过许多遍,这个比喻句我也一直是这样教的。 然而随着对新课标精神的不断深入理解,今年我又一次面对这个比喻句时我尝试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走出了以语法修辞分析来代替学生自己感悟体验的误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师: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这个比喻句。生:这个比喻句好美啊!读起来琅琅上口。师:大家再美美地读一读。生:十分投入地读。师: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我仿佛看到了一辆辆装卸吊车正在忙

3、碌着装卸货物。生:我好像看到了世界各国的海轮停泊在我们的海港里。生:我看到了一个又大又美的海港。生:我似乎看到无数海轮像卫队一样整齐地排列在海港里。生:我看到了海港里呈现出一派热闹、繁忙、有序的景象。师: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生:我感到无比的高兴。生:我感到骄傲与自豪。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的。生:作者在海港里看到了许多装卸吊车和来自世界各国的海轮,在大海上又看到了咱们自己的石油钻探船,内心当然和我们一样感到欢乐、骄傲与自豪,所以大海的咆哮声在他听来好像是在唱着欢乐的歌。师:假如不用比喻句,这句话该怎么说呢?生:只见海港两岸装卸吊车的巨臂在挥动,海轮排列在码头两边。师:

4、这两个句子的表达形式有什么不同?生:相同的是两句话的基本意思没有多少差别,不同的是拿来比较的句子只告诉我们一个基本的事实(装卸吊车的巨臂在挥动,海轮排列在码头两边。)生:课文中的比喻句中除了包含着这个基本事实外,我们还感受到了作者的一种感情,一种对海港的喜爱,一种对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新成就的欢悦、骄傲与自豪。反思:两个案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用来比较的句子是教师出示的,后者是学生自己动脑筋思考出来的,前者比较的是两个句子的好坏,后者比较的是表达形式的异同,前者重理性化,让学生明白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或者拿什么来比什么的(认识本体与喻体),后者重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老师应不应该出示

5、作比较的句子?回答应该是否定的。因为老师出示这个句子意味着老师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无视学生的自主性,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灌输给学生,正确的做法是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根据自己对比喻句的理解转换句子的表达形式,这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思维。在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两个句子作比较,应不应该比较它们的好坏?是不是用来作比较的那个句子因为写的不生动就“不好”了呢?这样的比较显然是不恰当的甚至可以说是语言表达上的误导。语言表达的简单化和模式化将会导致思维活动的僵化,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正是思维活动灵活性、创造性的表征。用来比较的句子的意思表达得简洁、明白,与课文中的比喻句相比,仅仅是表达形式不同而已。学习比喻句是不是仅限于了解修辞手法,而无需注重情感体验呢?回答当然也是否定的。因为让学生从比喻句中感受到形象,体会蕴涵着的思想感情,正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所在,是宏观三维目标,(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微观教学细节中的整合体现。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会受到情感的熏陶,而且会获得审美的启示,比喻句语言的优美,并非仅仅是语言的技巧,而是作者美的情感推动了美的想象,是美好心灵、美好情操的彰显。 (2006年发表在小学教学研究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