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高级中学新校区建设项目申请建设环境影响评估报告.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5214531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5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县高级中学新校区建设项目申请建设环境影响评估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县高级中学新校区建设项目申请建设环境影响评估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县高级中学新校区建设项目申请建设环境影响评估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县高级中学新校区建设项目申请建设环境影响评估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县高级中学新校区建设项目申请建设环境影响评估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县高级中学新校区建设项目申请建设环境影响评估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高级中学新校区建设项目申请建设环境影响评估报告.doc(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项目名称: *县高级中学新校区建设项目 建设单位(盖章) *县教育局 编制日期:2010年10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1、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2、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地点。3、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4、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6、结论与建议给出

2、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它建议。7、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可不填。8、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县高级中学新校区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县教育局法人代表联系人通讯地址*县教育局联系电话传真/邮政编码建设地点*县西一路立项审批部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文号*发改2009*号建设性质新建 改扩建 技改 行业类别及代码中等教育P843占地面积(平方米)100000.5绿化面积(平方米)410

3、00.2总投资(万元)10448其中环保投资(万元)35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0.3%评价经费(万元)/预期投产日期工程内容及规模:一、学校基本概况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县高级中学始建于1941年,现址坐落于县城东大街,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环境古朴幽雅的公办学校,该校也是*县唯一一所普通高中,属咸阳市重点中学,2008年12月经省教育厅专家组评估验收,省教育厅批准*县高级中学为*省标准化高中。*先生1942年亲临学校发表演讲后题写的校名“*县中学”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向人们昭示着学校昔日的荣耀。建校至今,这所崛起于文庙遗址之上的学校长期享有“西兰路上的明珠”之美誉。*县高级中学现有教

4、学班56个,在校学生3200多名,教职工218人,其中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有168人,学历达标率96.8%。有高级职称51人,中级职称130人。学校有国家特级教师1人、骨干教师1人,由省级骨干教师5人,市级“三五”人才3人,学科专家组成员2人。随着*县高级中学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不断提高,实施仍无法满足现行高中教育的要求,校园占地面积的严重不足、且受周围环境制约无法扩展这一客观现实导致的教学辅助用房、公共教学用房、师生生活用房、办公用房数量的严重缺额致使*县高级中学至今没有师生食堂、没有

5、学生公寓、没有可容纳召开全校教职工会议的会议室、没有多功能厅,图书室、阅览室窄小简陋,实验室、计算机教室仅有布局不规范、不合理、数量不足的4套和2个语音兼视听教室空白,各类办公室穿插于学校的各个建筑物中,近五十名教职工无生活用房或住集体大宿舍,更为严重的是全校56个教学班,3000多名学生仅在可安装5副篮球架的操场进行体育课教学和开展活动,使学生的体育课教学和体育锻炼无法正常开展,对于处于最佳成长年龄阶段的学生健康成长,造成无法弥补的影响。*县中学现址占地面积、校舍现状、部室设置数量、教学设施设备、教学手段、与外界联系交流方式方法、运动区域现状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教育教学需求,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

6、升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现址的不可扩展性使得解决上述问题的唯一途径只有建设新校区。所以,建设*县高级中学新校区是完全必要的和急需的。*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意该项目备案,备案文号为咸发改 2009348号。该项目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40号文)中指出的“高中教育”的鼓励项目,其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本项目选址位于*县城西一路东侧,用地性质属于建设预留地(咸国土资预审字(2009)7号见附件),符合*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符合国家供地政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 第2号)规定,该项

7、目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2010年2月,*县教育局委托*承担该项目易地扩建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接受委托后,我公司收集了与该建设项目有关的技术资料,并组织环评人员现场踏勘和调查,在工程污染分析、现状及影响评价的基础上,编制了*县中学新校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二、项目基本情况1建设项目名称、项目性质、建设单位及投资总额项目名称:*县中学新校区建设项目建设性质:扩 建建设单位:*县教育局投资总额:10448万2.建设地点及周围概况本项目位于*县西一路,与规划建设的*县委、县政府大院隔路相邻,占地面积100000.5m2(具体地理位置见附图1)。校园南界为学府街(宽度24米),

8、学府街南侧为一块空地,空地南侧约150m处为*县职教中心;东界为的科技路(扩建宽度35米),东南侧为北观村;西界为西一路(宽度43米),西南侧阁西一路为*农业局;北邻为预留空地,空地北侧为已改造好的朝阳大街(宽度60米),路北侧为荒地。项目周围环境概况见图1。图1 项目周围环境概况3.工程规模及建设内容根据*县中学目前在校学生人数实际和未来十年生源状况,以及国家、省、市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方向和政策要求,依据*省标准化高中建设基本要求,*县中学新校区拟按3600名在校学生,300名教职员工,72个教学班的办学规模规划建设。本项目占地约100000.5m2,总建筑面积为60757m2,地上总建筑面积

9、59773 m2,地下建筑面积984 m2。包括教学楼3栋,行政办公楼1栋,专用教学楼1栋, 图书、实验综合楼1栋,学生公寓楼2栋,师生综合餐厅1栋,体育场观礼台、供暖锅炉楼房、开水锅炉房、体育器材室、后勤仓库、配变电站及控制室、门房、生活职工宿舍、体育场、配套公辅设施等。建设工程的主要内容见表1:表1 项目建设主要内容序号名称建筑面积m2占地面积备注一教学区38424/1教学楼191361366.9由三栋5层、建筑组成,每栋楼设置设标准教室24个,阶梯教室1个,年级组备课室9个,资料、打印室1个2图书、实验综合楼地上119851839.37层高层建筑,设置26间实验室和一个多功能报告厅,演播

10、中心视听室、电子阅览室、微机管理室、网络控制室、教职工会议室,书库、教室阅览室等地下9833室内体育馆2399/2层,设置1000个观众座位4看台130413045体育场及球类场地/二行政与专业教学楼541513936层。各设2套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地理教室、书法教室、现代技术教育室、选修课教室;三生活区19776.065913.361学生公寓13961.182879.34三栋5层建筑,设置床位2276位2综合餐厅、服务中心(含浴室锅炉房)5814.883034.022层建筑。设置洗浴室,理发室、卫生室,小型超市等4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见表2:表2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一览表序

11、号指标名称单位数量1总用地面积m2100000.52总建设面积m2地上59773地下9843容积率/0.5984建筑占地面积m2165425建筑密度%16.56绿化率%415 项目总平面规划及功能布局(1)项目规划布局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为本,体现人与白然环境和谐的人文理念。 统筹性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建设数字化校园,实现校园现代化 环保性原则。坚持校园环境保护同步发展,注重节能和生态环境,注重建筑功能的综合兼容性。 协调性原则。坚持完整性和有机联系,校园各要素相互协调,整体和谐。(2)总平面布置分析拟建校区总平面布置图见附图二。*县中学新校区

12、地形呈南宽北窄一等腰梯形,四面环路,按照预测车流量、噪音、安全、相邻单位兼顾等因素,在保证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三大功能合理划分而又相互联系的基础上,结合各区域特性以及城市形象、道路等截面关系,进行综合布局。校园主入口布置于学府街,位于用地范围南端中部。校园分区按动静、内外等功能分为教学区、生活区、体育运动区等几大区域,分区布局较合理。其中: 教学区设置于场地东侧,有效避免了西一路机动车辆对教学建筑的的噪音干扰,运动场地设置于场地西侧,增加了校园空间与城市空间的相互渗透、融合; 综合教学楼位于校院主入口附近,便于对外联系,同时它也位于教学区域的相对中心位置,与常规教学区、图书实验综合楼、以及专用教学楼有这方便的联系; 常规教学区按年级分为三个组团,各个年级相互独立,互不干扰,年级办公组团分别位于每个组团的西南角,通过风雨廊与综合办公楼相互衔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