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泊秦淮》及赏析.docx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520762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牧《泊秦淮》及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杜牧《泊秦淮》及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杜牧《泊秦淮》及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杜牧《泊秦淮》及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杜牧《泊秦淮》及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牧《泊秦淮》及赏析.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杜牧泊秦淮及赏析唐代: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 浩渺寒江之上充满着迷漫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接近酒家。金陵歌女好像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旧在对岸吟唱着*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解释 选自冯集梧樊川文集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l)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泊:停靠。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

2、致亡国,所以后世称此曲为“亡国之音”。 创作背景 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挖苦晚唐那般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吸取教训,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心和深切忧虑。 文学赏析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溧水东北,横贯金陵(今江苏南京)入长江。六朝至唐代, 金陵秦淮河一带始终是权贵富豪游宴取乐之地。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慨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这诗在语言运用方面,也颇见工夫。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模糊冷清的

3、水色夜景,渲染气氛,模糊中透出忧凉。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的游乐场所,酒家林立,因此从前那种歌舞游宴的无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人此时的思绪之中。后二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挖苦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奇妙地联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肤浅。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一个“犹”字透露出批判之意,忧虑之情。管世铭甚至称其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秦淮河是六朝旧都金陵的歌舞繁华之地,诗人深夜泊舟河畔,隔江传来商女玉树后庭花的歌声,听着这亡国之音,不禁激起时代兴

4、衰之感,后两句对只知征歌征舞、买笑逐欢,而不以历景为鉴的统治者,给以深深的责备。本诗情景交融,模糊的风光与诗人心中淡淡的哀愁特别和谐统一。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 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力日衰,当权者昏庸荒*,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首句写景,先尽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 “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自然潇洒;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肤浅;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诗,鞭笞权贵的荒*,深刻犀利。这两句表达了较为糊涂的封建学问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

5、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隔江”承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旧沉湎在歌声女色之中,最终被俘亡国。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好像是批判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判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奇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将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这首诗写诗人所见所闻所感,语言

6、清爽自然,构思精致缜密。全诗景、事、情、意融于一炉,景为情设,情随景至。借陈后主的荒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索,对现实的深切忧思。感情肤浅,意蕴深邃,被誉为唐人绝句中的精品。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晚唐统治者的辛辣挖苦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这样丰富的内涵、深刻的主题却容纳在短短的28个字之内,这其中的每一个字都凝练至及。诗歌的语言要求精练,只有精练才能含蓄,也只有含蓄才能见得精练。所以含蓄与精练互为表里,相得益彰。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索,对现实的深切忧思,内容深厚,感情肤浅,意味无穷,引人深思。 这是一首即景生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感受,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人尽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场所。诗人夜泊秦淮,在茫茫沙月,迷漫烟水中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歌艳曲,不禁触景生情,顿生家国亡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索严密结合,从陈的荒*之国联想到江河月下的晚唐命运。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肤浅含蓄,语言精当锤炼,沈德潜称之为“绝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