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早期复极综合征新进展.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5184502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述:早期复极综合征新进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综述:早期复极综合征新进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综述:早期复极综合征新进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综述:早期复极综合征新进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述:早期复极综合征新进展.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综述:早期复极综合征新进展医脉通综合2014-07-10发表评论(1人参与)分享作者:李广平 刘彤(天津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早期复极综合征(ERS)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心电图表现,其心电图特点为相邻两个下壁或侧壁导联J点抬高0.1mV,呈粗钝或切迹样改变。普通人群中,ERS的发生率为1-9,多见于青年男性,黑种人及运动员。自1936年Shipley医生首先描述早期复极综合征心电图改变以来,这种心电图表现一种被人们认为是一种正常心电图变异。直到2008年,法国Haissaguerre等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研究发现特发性室颤患者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

2、组(31 vs 6),这一发现也被随后的一些研究证实。2009年,来自芬兰的一项大规模前瞻性队列研究通过对无症状中年人群30年的随访发现,下壁导联早期复极改变显著增加心血管死亡危险。此后,早期复极综合征也逐渐被人们重视,成为心血管研究领域一个新热点。过去的两年中,有多篇相关文章发表,对ERS的流行病学,危险分型,基因学及家族易感性,与心脏性猝死、心血管预后及离子通道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将对其中的一些重要研究进行回顾。1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目前,ERS的流行病学资料尚少,且相对集中于白种人群,其他种族的研究资料尚不完善。早期在美国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ERS在普通人群(主要为白种人

3、)的发生率为1-3,然而,最近的两项大规模人群研究显示,ERS在北欧及中欧人群中的发生率高达5.8和13.1,特别是来自德国的MONICA/KORA研究报道ERS在普通人群的发生率为13.1,推测ERS的发生率可能存在地区和种族差异。刘彤等在2010年美国AHA年会上报告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ERS流行病学研究,共入选美国Cedars-Sinai医学中心自1997年至2010年门诊及住院心电图大致正常者(包括ERS)共82,050例,其中ERS的发生率为2.8(n=2225),与早期在美国发表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详细分析了不同性别,年龄,种族ERS的发生情况,其中男性发生率为5

4、,女性为0.8,美国黑人(4.8)和亚裔人群(3.8)ERS的发生率高于白种人(2.2)和拉美裔人(2.5),该研究共入选7589例拉美裔人群,弥补了以往缺乏拉美裔人群ERS流行病学资料的情况,此外,研究还发现年轻的拉美裔人更容易出现ERS,且有随年龄增长而减少的趋势。不同种族间ERS发生率的差异尚需要更多流行病学研究的证实。Junttlia等通过对503例运动员(男性51,平均年龄17-24岁)的心电图进行详细分析,探讨了运动员中ERS的发生情况和特点。结果显示运动员中ERS的发生率为30,其中下壁导联ERS为20,侧壁导联为21,下壁合并侧壁为11,男性(59 vs 48)及黑人(34 v

5、s 28)多见,且多合并左室肥厚高电压,在女性和黑人运动员中,ERS与左室肥厚高电压的关系并不明显,由此可见,运动员中ERS的男女性别差异较普通人群明显减小,且下壁导联ERS的发生率较高,但下壁导联ERS在运动员心脏性猝死中的预测价值尚不清楚。2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基因学和家族易感性Haissaguerre等在2009年首次将KCNJ8基因(编码KATP通道)错义突变与ERS并发的特发性室颤联系起来。随后,人们对KCNJ8基因突变与ERS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Domingo-Medeiros等的研究发现KCNJ8编码的心脏KATP通道Kir6.1的S422L突变在ERS和Brugada综合征患者

6、中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可能作为J波综合征的一个重要致病基质。此外,另一项研究发现编码L型钙通道的基因CACNA1C, CACNB2和CACNA2D1可能是另一种重要的ERS易感基因 。2010年AHA年会上公布的一项研究探讨了ERS的家族易感性问题,Reinhard等入选了英国GRAPHIC研究中520个家庭共2037研究个体,在排除了临床资料不完整者后,共1877研究个体入选本研究,结果显示ERS的发生率为7.7,父母其中一人患ERS可使其子女患ERS的可能性增加2.5倍。3 早期复极综合征与心脏性猝死研究显示,特发性室颤患者中ERS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但是其他人群发生心脏性猝死患者中ERS的患

7、病率尚不清楚,最近发表的两项研究主要探讨了这个问题。Cappato等对21例发生心脏骤停的运动员的心电图进行了分析,并选取365例健康运动员作为对照组,结果显示病例组下壁或侧壁导联出现J波或QRS终末部分粗钝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是,36个月的随访研究发现这种心电图变化并不能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复发。Patel等入选了60例ICD记录恶性心律失常的冠心病患者和6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对照组,结果显示病例组早期复极心电图改变(Early Repolarization Pattern,ERP)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2 vs 8),这种改变主要发生在下壁导联(23 vs 8, P=0.03),而不是侧

8、壁导联(12 vs 3, P=0.11)。病例组QRS终末部分切迹样改变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两组间QRS终末部分粗顿样改变无明显差异。Nam等对5例ERS和8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室颤发生前心电图变化进行了分析,5例ERS患者在室颤发生前均出现了一过性J波幅度显著增高,室颤常由室性早搏诱发,并伴有短-长-短变化(72.4 vs 15.1)。与Brugada综合征患者比较,ERS患者的偶联间期明显缩短。4 早期复极综合征与心血管预后早期复极综合征是否增加心血管死亡风险目前尚存争议,也是人们研究的热点。来自德国的MONICA/KORA研究通过对1945例德国普通人群18.9年的随访,评价ERP对

9、心血管死亡率影响,结果显示该队列人群ERP的发生率为13.1,ERP使中年人群(35-54岁)心血管死亡危险增加2-4倍,其中下壁导联ERP与心血管死亡的关系更为密切。2011年,多项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相继发表,对既往的研究结果提出了质疑。5 早期复极综合征与离子通道病研究显示Brugada综合征患者心电图合并下壁和侧壁早期复极改变者明显高于对照组。最近的一项研究提示编码KATP通道KCNJ8基因和L型钙通道的CACNA1C, CACNB2B基因突变都在ERS和Brugada综合征患者中存在,提示这两种综合征可能存在内在的基因联系。另一项来自日本的研究发现ERS和另一种离子通道病-短QT综合征也存在密切联系,该研究共入选37例短QT综合征患者(短QT间期和心脏性猝死),同时入选短QT间期而无心律失常事件的短QT间期对照组和正常QT间期对照组,这三组ERS的发生率分别为65,30和10,研究提示ERS能够预测短QT综合征患者的恶性心律失常风险。6 结语与展望由于ERS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为2-3左右,无症状ERS发生心脏性猝死的的总体风险是很低的,正确识别ERS高危人群,探索对高危人群的预防措施是目前心血管医生面临的难题,希望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中得出答案。相关阅读: 恶性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特点关键词:早期复极综合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