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阅读练习及答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5170157 上传时间:2022-11-0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2.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阅读练习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阅读练习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阅读练习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阅读练习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阅读练习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阅读练习及答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竺可桢 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现在看来,石头 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自然科学家的 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正如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 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 子。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从这一角 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从 而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

2、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 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 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换言之,月、露 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 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 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 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

3、是 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 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宋洪迈荣斋续 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 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 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 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

4、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 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 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 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诗中说得 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南宋诗人陆游,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 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 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 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

5、苗稚忧草茂” 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诗人。 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 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为了了 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 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选文有删改)26作者从唐宋大诗人的诗中发现了物候变化的哪些规律? 27下面两句说法矛盾吗?为什么?(1)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其内在性质。 (2)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问题在于这种语言是无声的,只有具备科学的头脑才能 系统地听懂它。28下面的语段应

6、放在哪两段之间?为什么? 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 有杰出成就的。29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指出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物候”现象的一项是()A.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B. 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C. 鸟语花香,雄鸡晓唱D. 萃天地之清气,极造化之大观30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1.结合课文内容,比较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与大自然的语言两篇文章的标题, 你更欣赏哪一个?说说你的见解。【答案】26. 芳草有一年一度的循环,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绿是春天来临的标志;物候因地而 异、因时而异(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

7、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 与今日不同)。(意同即可)27 不矛盾,说石头和花卉没有语言,是指它们不能通过语言表情达意,不会说话;说 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花香鸟语能暗示并从而告知人们大自然的一些规律。(意 合即可)28. 应放在第段之间。这样既能紧承前文黄宗羲说的话,又能引出下文唐宋诗人的 诗句。29. D30. 本文主要运用了作引用的说明方法。通过引用大量的诗词等资料,增强了文章的说 服力与生动性。31. 示例一:更欣赏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因为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直接 点出文章说明的中心;而大自然的语言没有直接显示出文章说明的中心。 示例二:更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因为大自然的语言运用比喻

8、,生动形象,而且激发 读者的兴趣,更能吸引读者;而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语言平实,有欠生动。【解析】26.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根据文章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一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 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春风又绿江 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西川有 杜鹃,东川无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物候因地而变。“野人无历日, 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 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

9、”一一因时而变。据此概括作答。27.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作 答。语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其内在性质” 是从使 用语言的角度,二者无法表达;“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问题在于这种语言是无声的, 只有具备科学的头脑才能系统地听懂它”是从现象反应的信息角度来说的,二者并不矛盾。 意思理解合理即可。28.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的梳理。词语段的主要作用是承上启下。观察原文, 语句“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 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前一句所写的内容承接第段前文

10、黄宗羲说的话,后一句又引出下 文第段对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说明。所以应该放在段之间。29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物候”这一概念便知。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 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性变化现象。D项不属于此现象。故答案为Do 30试题分析: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 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更准确、 更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作答时,先明确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然后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 析说明即可。本文主要运用了引用说明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选取相关的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如:文章36段中大量的引用唐宋诗词等事例,在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同时,还增 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与生动性。答案是多元的,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31.试题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既可以认为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比大自然的语 言好,也可以认为大自然的语言比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好。若认为唐宋大诗 人诗中的物候好,可从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的角度来分析;若认为大自然的语言好, 可从题目的生动形象角度来分析。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