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与评价机制.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5160134 上传时间:2024-02-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教学与评价机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课堂教学与评价机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课堂教学与评价机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课堂教学与评价机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与评价机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教学与评价机制.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堂教学与评价机制 现代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应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要求建立相应的以激励为主、从多种角度综合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评价新机制。评价标准多元化。现代教育提倡学生“全面+个性”的共同发展,尊重和鼓励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坚持个性发展和教育共性要求的统一,这就要求评价必须兼顾个性和共性两个方面,采用多元的评价标准。一 ,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实施发展性评价斯塔弗尔比姆曾经说过:“评价最重要上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教师对学生的积极的评价,是促进学生素质提升的“魔棒”。所以,教师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客观、公正地给予评价,更应当以鼓励学生为主,这样的评价,像一丝淡

2、淡的幽香,像一股纯净的清泉,沁人心脾;这种评价,没有量表,也无法有记载,但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样,会时时地滋润他们幼小的心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新课程评价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的主体可以是老师、学生,也可以是家长等校外人员。老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主要的评价主体之一,老师对学生赞赏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要求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评价的主人,这就要求学生学会自我评价,通过反思,“自己和自己比”让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我,使学生更明确更理性地学习。同时,也可以开展组内互评。学生对他人的评价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

3、的优势和不足,是自我反馈、互相学习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此外,也提倡家长与社会参与性评价。数学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与家长联系,如开展访问、座谈、电话联系、家长寄语等,有效地促进了家长与学校老师的交流和合作,进而促进家长对学生的数学课程的评价观念、方式等的变化,初步形成一个真正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局面。 评价方式多元化。可以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手段和评价工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包括采用开放性的质性方法,如行为观察评价、问题研讨、研究性学习、成长记录、表现性测验、档案袋评价等。在教学中应该将评价的重心转向更多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

4、过程,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 评价途径多元化。评价的途径多元化是大趋势。通过数学考试检测所学习的知识;通过课堂观察,及时有效地控制学习效率;通过课外数学兴趣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开展寻找身边的数学知识,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激发了学生参与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习数学的情感。 评价角度多元化。实施新理念下的新课标,就需要老师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并促进其优势智力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领域迁移,实现优势互补。在平时的作业中,批完之后,可以写一些寄语。教师在评价学生时,绝对不能从学生的性别、兴趣、智力特长随意评价,而应该从以人为本、

5、促进学生的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多角度去认识、评价、理解、帮助学生,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活动。二、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实施延迟性评价 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明确自己努力的目标。这个目标既要富有挑战性,也不能难度过大,以免使学生丧失信心。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宽容性评价。 教师受制于升学压力,采用“一把尺子”量人,于是,“学困生”“差生”“中等生”等应运而生,许多孩子在人生的初期就被心理暗示-“你是群体中的落后者、失败者”,他们就在这种意念中沉沦。“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孩子”,承认差异,挖掘每一个孩子身上蕴藏的潜能才是充满人情味和生命力的教育。教师在评价中要给予处于弱势的学生更多的激励。对于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被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了解和帮助,通过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使其感受到期望和信心。 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却是孩子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根牵引他的红线,使他学会看路、走路,并有勇气一直健康地走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