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桃花源记3.docx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5158845 上传时间:2023-09-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七 桃花源记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十七 桃花源记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十七 桃花源记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十七 桃花源记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十七 桃花源记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七 桃花源记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七 桃花源记3.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把握文章主题。 3初步了解作者描绘的世处桃源对于后世文人的影响。 4. 理解作者在文中传递出的哲学思想。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社会理想。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1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2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

2、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2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

3、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3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

4、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二、熟读课文,质疑探究 通读全文,思考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按怎样的顺序展开情节,然后完成下表。 桃源 桃源 桃源 桃源明确: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发现寻访离开再寻) 第一节:阅读第一段,思考一下问题。(故事的开端) 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

5、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自然景色: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物描写的作用: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3.讨论:在诸多花草树木中,陶渊明最喜欢的是菊花,这里却选择了桃花,这是为什么?如果必须选择树,为什么不可以是柳树或者是柚树? (1)“菊”,高度不够,够不成林。林的作用在于遮蔽和屏障, 所以才能“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 山有小孔, 仿佛若有光。”如果是菊花, 远处的山当一目了然, 就不大可能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2)参考资料一: “桃为五木之精,能制百鬼,仍仙品也。”花镜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 “桃之夭夭,

6、灼灼其华。”诗经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桃树之成为符最早见于山海经: 传说远古时代, 东海上有座古老的度朔山, 山上有百鬼出没。神荼、郁垒两兄弟神通广大, 坐在桃树下降鬼。于是黄帝颁布了一道命令: 春节前夕, 家家户户都要用桃梗刻制神荼、郁垒像, 除夕那天悬挂门前, 以压邪祛鬼。到了五代,人们已不满足于借助桃符驱鬼避邪, 在新年之际, 还要迎喜接福、祈求安泰, 于是在桃符上写上吉庆词语祈祥。由于桃的这种品性, 是否可以揣测, 桃花在桃源故事中实际发挥的是避邪的作用, 在为这个理想的世界隔离着外界一切污秽和邪恶的侵扰。用一种很绚烂的色彩渲染着一种世俗的幸福。 “

7、桃花源”那一片盛开的桃花, 传达的正是充满希望和生机的春天的意象。所以, 桃林意象的另一层用意是: 用它来代表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崭新的世界。那么,需要用桃林隔开的是怎样污秽和邪恶的社会?那个与以往不同的世界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让我们跟随武陵人去桃花源内一探究竟。 阅读第二、三节,思考以下问题。 1你能自己的语言说说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吗?你可有过这样的人生体验? 进入桃源: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人生体验:最近老师在读老子道德经,刚开始的时候,的确有一个非常狭窄的部分,太难了,感觉通不过,甚至想放弃,但我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相

8、信总有一天会进入豁然开朗的境界。我想任何专业都一样,刚开始在外面很兴奋,可是进去以后,有一段时间会产生难度,坚持度过以后,就会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你也有过这样的人生体验吗? 2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让他感觉豁然开朗了?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这里的人生活得好吗? 何以见得? (描写桃花源人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

9、”,“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5文中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6.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桃花源内的生活?提示:总而言之,这个桃花林隔开的始一个风景优美,土地肥沃,民风淳朴的社会,老百姓在这里过着安定而幸福的生活。 7.桃花源外的百姓又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文中可有相关的交代?关于背景,作者在文中只用了寥寥数语一笔带过,“先世避秦时乱”、“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参考资料二:故事背景:先世避秦时乱 不知有汉,

10、无论魏晋短短十多字的叙述中蕴蓄着秦灭六国、秦汉鼎革、王莽篡汉、光武中兴、汉魏变迁、魏晋更替、晋宋易代的滔天洪波,贯穿其间的是前仆后继的厮杀、血流漂杵的征战和机关算尽的阴谋。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8.将桃花源中人的生活与桃花源外的社会对比一下,就不难发现,桃花源内没有战争,没有剥削,人们安居乐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真真是一个理想的社会!联系之前我们讲过的桃花在桃源故事中实际发挥的是避邪的作用, 在为这个理想的世界隔离着外界

11、一切污秽和邪恶的侵扰,而外界的一切就是政权所建立的朝代,是老百姓要遗忘要躲避的东西!难怪桃源中人要对即将离开的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这里作者用了白描的手法,不加任何解释,却显得意味深长:中国的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找一个桃花源躲起来,不要有任何政治的干扰。 第四节: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结局和尾声) 1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2渔人离开是时为何要作记号,而且还带人来寻找呢,有人认为这个渔人

12、太不守信用,要遭谴责,你怎么看? 渔人也想让大家都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在当时也是迫不得已,可以理解。 3.结合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历,说说这里还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渔人是在忘路之远近之后才发现了桃花林,随后又是在舍船以后才进入了桃花源,作者是不是在暗示我们只有在超然忘我的时候,才会进入美好的境界。而一旦开始“处处志之”,那就意味着有了心机,而当一个人有了心机,所有的东西就都不见了。这种超然忘我的精神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体现。 3.如果故事在这里结束就很好,但陶渊明又加了一个结尾,你认为这个结尾加得好不好?提示:桃花源明明是虚构的,他要让他显得真实,就加了一个南阳刘子冀。 老师读到这里,总有一

13、种更深的悲哀。“后遂无问津者”,既是说桃花源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也是说没有人再相信桃花源的存在了,那就意味着对桃花源失去了向往,连心里的桃花源都没有了。这个结尾隐藏了作者内心多大的悲哀呢! 4.好在“桃花源”的理想被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传承了下来,成了他们的精神家园。每当社会出现政治动荡、腐败之时,每当阶级斗争、阶级矛盾尖锐复杂之时,“桃花源”的理想就会愈来愈受推崇。 唐宋以后的文人继续在田园生活中寄托理想、化解失意情绪。王维孟浩然是田园诗;白居易在晚年退隐生活中,面对复杂的政治斗争,十分向往“桃花源”安详静谧的生活气氛;苏东坡更是对陶渊明推崇至极;可以说,“桃花源”就是一代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寄托,

14、也是苦难中的百姓的精神上的安慰。就拿当代来说吧,我们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乡土题材的散文,那些作家也往往把田园当做是自己的心灵家园。在人生不如意的时候,田园总是有着很强的治愈功能,那是一个能够安放心灵的地方。看到戴欣融的奶奶在楼顶整了一个菜园,我觉得好羡慕!这个菜园对于奶奶的意义大概远不止于吃几棵有机蔬菜这么简单!或许那就是奶奶闹市里的桃花源!总结:今天的到这里本来也可以结束了,老师连心灵鸡汤都准备好了,“何处是桃源?我心安处即桃源”。但备课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个小插曲,让我多了一层思考。这个周末女儿回来,缠着我陪她看电影,让我二选一,加勒比海盗和神奇女侠两部电影中任选一部,我说我选国产片,但结果你们

15、都能猜到,输的一定是我!我就选了神奇女侠。亚马逊公主戴安娜,经过在家乡天堂岛上的训练,取得了上帝赐予的武器与装备,化身神奇女侠,与空军上尉史蒂夫一同来到人类世界,一起捍卫和平、拯救世界,在一战期间上演了震撼人心的史诗传奇。看完电影我想考考她,就问她,电影中的天堂岛是不是外国版的桃花源?她说天堂岛是仙界,桃花源是人间,可见陶渊明更接地气。我不得不赞叹这个大学生真是言简意赅啊!这篇文章是陶渊明晚年写成的,亲身经历过农耕生活的陶渊明比同时代的作家都要更重视耕作,更了解、更关心农民,更清楚农民的需要!这使得陶渊明比同时代的作家更接地气。我刚想表扬她,她又开始发表看法,但陶渊明还是太软弱了!我一惊!问她怎么讲。她说,你看,面对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