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风险管理案例.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5050188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风险管理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企业风险管理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企业风险管理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企业风险管理案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企业风险管理案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风险管理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风险管理案例.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企业风险管理案例李宁的危机要求:1. 对2009-2012(上半年)李宁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分析,指出其变化趋势,其主要问题在财务报告中的体现;2. 是哪些风险导致了目前李宁公司的困境?3. 利用战略管理工具(如波士顿矩阵,ansoff矩阵等等)为李宁公司进行战略定位;4. 配合你的战略定位,设计建立李宁公司的风险管理框架。财务资料:请阅读2009年至2011年李宁公司(02331.HK)三年的年报,2012年半年报媒体相关报道资料如下:资料一:2011年07月08日第一财经日报报道李宁今年收入预计降5% 十年高速增长戛然而止 昨日,李宁公司(02331.HK)发布盈利预警, 2011年销售收入

2、预计同比减少5%左右。存货太多扯住其发展的“后腿”。受此消息影响,李宁公司股票价格大跌15.77%。巧合的是,曾担任李宁公司总经理的陈义红现在执掌的中国动向(05818.HK)股价同日也下挫7.20%。今年一季度中国动向Kappa品牌的零售同店销售较去年同期有个位数下降。不过,李宁公司业绩的下滑与中国动向并非同一原因。过去10年,李宁公司连续十年复合增长超过30%,虽然2010年业绩增长呈现放缓迹象,李宁公司收入94.8亿元人民币,仍然同比增长13.0%,2011年,收入增长戛然而止,如果要指出造成这一历史转折的罪魁祸首,存货太多也许排得上第一位。存货问题对李宁公司业绩的影响已经十分显著,李宁

3、公司的盈利预警报告显示,应收账款时间比去年同期增加20天左右,存货周转天数可能增加约25天;根据李宁公司年报,2010年该公司平均应收贸易款项周期为52天,平均存货周转期为52天。简单比喻,如果李宁公司的经销商卖出货品并将货款转给李宁公司原来需要2个月的话,现在可能需要3个月。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微博)日报记者表示,经销商手里的产品卖不掉就成了存货,资金无法回收,自然也没有钱去买李宁的新产品,导致李宁公司新一财年的收入减少。2010年,李宁公司存货价值8.06亿元人民币,与2009年的6.32亿元人民币相比,增加1.7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27.5%;2010年应收贸易款项16.1亿元人民币,

4、与2009年的10.7亿元人民币相比,增加50.5%。经销商资金的捉襟见肘直接后果是新货订购数量的减少。今年6月份结束的李宁公司2011年第四季度新产品订货会上,李宁公司服装和鞋类产品订货量皆下降,虽然平均零售定价增长超过10%,但仍然使李宁公司全年销售收入同比减少约5%。对于存货问题,李宁公司表示已经加快零售终端存货清理的速度,今年回收一部分经销商库存,推进零售端去库存化的措施,加强分销市场的管理,提高零售效率,以改善现金周转。业内人士说,中国动向业绩的放缓在于定位,中国动向定位于运动时尚,这一招确实在运动用品市场实现了差异化定位,但时尚是不断变化的,而且走这条路的竞争者越来越多,导致业绩增

5、长乏力。李宁公司的存货问题根源在于对中国运动用品市场的前景过于乐观,这一问题实际上也是其他国内运动品牌需要面对的问题。分析人士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李宁等国内运动品牌由于定价更接近中国消费者的实际水平,没有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业绩不减反增。定位高端的耐克、阿迪达斯则饱受库存影响,20092010年,两家跨国品牌都在大力挤泡沫,消化库存,虽然过程痛苦,今年已经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而李宁等国内运动品依然按照之前的增速制定增长目标,导致存货高企。有些企业的存货与李宁公司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停下来不生产,库存的商品估计需要销售两年。风水轮流转,现在是国内运动品牌该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的

6、时候。”上述分析人士认为。资料二:2011年05月25日21世纪经济报道李宁最严重人事危机:渠道高压 三高管离职5月24日,李宁公司负责政府和对外事务总监张小岩向本报记者确认,公司首席运营官郭建新、首席市场官方世伟以及电子商务部总监林砺,已先后辞职。5月24日,李宁集团公告称,三位管理人员离职,属于管理人员正常更替。该集团管理层会继续把精力集中在未来发展和策略执行上。原李宁公司首席市场官方世伟已经身在台湾。方世伟说,“这可能是李宁自创立迄今,最严重的人事危机。不过,我们并非是集体辞职。”他表示,此次,是他最先提出的离职申请,三天后,郭建新才获知该消息,并表达了相同的意愿,并于他递交辞职报告一个

7、月之后,正式做出了辞职的申请。郭建新向本报记者确认了其离职的事实,称“感觉有点累,所以才选择离开,未来会休息两个月时间”。至于离职的具体原因,一位离任高管称,高管团队关于渠道和销售方面的压力比较大,同时,在内部沟通上,并无法十分顺畅。“李宁历史和制度上的问题,并非短期可以解决”。而海天网联体育营销总监王一鸣分析认为,李宁去年推动的以“make the change”为口号的品牌提升活动,主旨是更多的满足90后群体的需求,在实行过程中,遭到渠道商的不满,这种被认为是失败的战略,需要有团队高管出来负责。高层震荡此次人事变动,被认为是自李宁公司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郭建新原任李宁公司副总裁兼首席

8、运营官,1997年加入李宁公司,主要负责整体运营体系,管理李宁品牌和运营系统,郭建新拥有8年以上的物流及采购管理经验。作为在李宁不断成长起来的职业经理人,郭建新并不愿意对自己的离职做过多的评论,仅以一句“感觉很累”,一言以蔽之。不过,2010年底,针对2011年李宁订货量下挫问题,他曾向本报记者表示,“体育用品企业依靠新开门店增厚业绩的路径,已经触碰到了天花板。”方世伟原任李宁公司副总裁兼首席市场官及李宁品牌市场系统总经理,4年前加入李宁公司,主要负责李宁品牌营销与传播、公关、运动营销、活动营销、数字营销等工作。目前已经离任的方世伟身在台北,对于未来的去向选择,他表示,已经接到很多公司的邀请,

9、但是,他会和郭建新一样,先选择在美国休假一个月。林砺则主持了与IBM合作建设的李宁官方网上商城等项目。林砺一直在上海办公,目前已经转投太平洋人寿保险, 负责保险的线上推广和新渠道的开发。至于离职原因她并没有透露。事实上,自去年底以来,李宁不断有管理层离职。据李宁公司内部人士称,2010年年底,有两位负责渠道和市场的总监级管理层离职,同时,原新闻发言人敖文龙以及品牌公关总监王世永均先后离职。理念不合自去年开始,李宁就不断推进内部改革。2010年,李宁公司宣布销售组织由总部控制变为三个大区(北区、东区和南区),各大区独立负责其区域内的营销、分销,大区负责人地位陡升。此外,李宁公司内部原来功能性、平

10、面的组织结构变为按照运动品类来划分管理业务,比如羽毛球、跑步、篮球等,横向的部门则有产品开发、市场、销售、供应等,李宁公司内部管理上变成矩阵式组织架构。此举,被认为削弱了郭建新等管理团队的职权。对于该种说法,离职管理成员并未予以回应。不过,方世伟称,理念和内部沟通上的原因,导致了其作出离职的决定。郭建新等人则以不便表态为由,拒绝评论。年初离职的王世永则表示,其离职并非出于理念上的原因,完全是个人的选择,对于过去4年在李宁的工作经历,他个人表示满意。李宁公司北方地区的一家大型代理商表示,“目前来看,与李宁合作过程中,该公司并未有何来自运营商的大变化,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人事变动。”有离任高

11、管称,高管团队关于渠道和销售方面的压力比较大,与内部的沟通使其倍感压力。因此李宁高管离职,被认为是理念不合。不过,王一鸣分析认为,此一批高管离职,是李宁公司需要有人为并不成功的品牌升级买单,所以,离职的高管都与“营销、市场相关”。王一鸣的说法,与李宁的渠道商说法相近。该李宁的渠道商称,“与以往相比,这两年的门店业绩增长是慢了一些,经营马马虎虎。在换标之后,门店销售业绩并没有多大增长,所以一些经销商并不太满意。”2010年,方世伟主持了李宁公司的标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品牌传播理念升级。当时,作为李宁公司CEO的张志勇称,新标识是为了适应年轻消费者的需要,尤其是90后群体不断变化的心理。不过,该品牌升

12、级引来市场诸多非议。方世伟称,大家实际上对换标以及品牌升级有所误读,李宁不可能仅将自己的品牌定位为90后的消费群体,当时,李宁希望在传播上,表达的一层主要意思是李宁是1990年出生的公司,并非全部是满足90后群体消费需求之意。渠道之困渠道问题,成为了李宁公司颇受诟病的成长之痛。有离职高管称,李宁的渠道建设,一直处在最初建立时的状态,过去几年一直没有作出改变,渠道上的问题,最终会影响到公司很多层面的状态。这与郭建新指李宁公司“通过新开门店增厚业绩的路径,已经触碰到了天花板”的说法相印证。2010年,李宁公司给本报记者的数据显示,该公司拥有有129个经销商及超过2000个分销商。大部分分销商规模都

13、比较小,平均经营2家店。其实,超过1700个分销商仅经营1间店。这种“小而散”的分销队伍背后,则是参差不齐的管理能力。“我们留意到大部分的分销商的零售管理能力、货品采购能力及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都比较弱,导致他们的单店效益及经营利润率都不理想。”李宁公司曾表示。自2010年开始,李宁公司就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传统分销渠道。李宁公司曾表示,未来计划对其超过2000个分销商进行整合,将有500-600个分销商会被淘汰出李宁的分销体系。这得到了来自体育用品分销商方面的印证。该从事体育用品的分销商称,“李宁自从渠道调整之后关店挺多,可能是因为业绩原因。一些经销商就不做了。市场上,对于该代理品牌也有很多看法

14、,有部分观点认为,代理该品牌销售增长空间收紧,不如年轻品牌来钱快。”资料三:中新网11月28日电 (财经频道 李金磊)综合报道,近期,国内的服装行业正经受着习习的“寒意”,李宁等国内服装企业屡屡爆出身陷高库存压力危机的消息。在居高不下的库存压力下,服装企业纷纷出现打折甩卖潮,甚至是关店潮,其销售业绩也大幅下滑。分析人士指出,定位不清晰、缺乏创新等是造成服装企业业绩下滑的主因。库存居高不下 打折甩卖成常态“高库存”是今年服装企业普遍面临的遭遇。据媒体27日报道,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李宁、安踏、361度、特步、匹克等42家上市服装企业存货总量高达483亿元。其中,李宁、安踏、361度、特步、

15、匹克和动向这6家国内运动品牌的总库存达37.21亿元,与去年底36.99亿元的总库存相比,增长了0.22亿元。居高不下的库存压力迫使服装企业放下身段,用尽浑身解数“去库存”。据齐鲁晚报20日报道,刚刚进入冬天,不少服装品牌的冬款已经在抢着做活动了,打折、买赠、限时抢购,花样繁多。从运动品牌、休闲服饰,到品牌男女装,几乎无一不在打折,且折扣力度明显高于往年。“进入秋冬季节,以服装为主导的零售系统之所以全都进入了大力打折促销季,这背后其实是服装公司与存货的一场拉锯战。”济南一位知名男装品牌的代理商在接受齐鲁晚报采访时坦言,以往只是困扰运动、休闲品牌的库存压力,如今已经蔓延到了整个服装行业。“关店潮”迭起 业绩大幅下滑今年以来,先有李宁、匹克等体育品牌,后有森马、美邦、达芙妮等休闲服饰,国内服装行业“关店潮”此起彼伏,让国内服装市场寒意十足。据中国广播网19日报道,今年上半年李宁集团在新开的248家店铺的基础上对店铺进行了盈利的评估,关闭了1200家极小的门店,这一关店比例达到15%,另外匹克在中国的授权经营零售网点比去年末减少了1067个;安踏体育今年以来门店总数也减少了110家。“关店潮”直接导致了公司净利润的下滑。据国际金融报7日报道,今年半年报披露数据中,李宁、安踏体育、匹克、3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