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备课资料.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4979971 上传时间:2023-12-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备课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备课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备课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备课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备课资料.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备课资料单元简说 回顾人类历史,观察时事风云,血与火的战争始终伴随着和平的呼声而不断爆发。战争与和平,永远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二大永恒的主题。作为中学生,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感受战争,思考战争,了解历史,明白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有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本单元五篇课文,以战争为主题组元,内容上兼有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两个方面,文体上以叙事性作品为主。文中既有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英雄群像,有“老头子”那样的孤胆英雄,又有南斯拉夫母亲那样感人肺腑的形象;有百万大军横渡千里长江的壮阔画面,有白洋淀老英雄痛打鬼子的动人场景,又有老妇人在枪林弹雨中掩埋烈士的悲壮

2、场面。情景各异,又惊心动魂,一定能激起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教学本单元,要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感受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魂的情景,最终得出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单元教学的几个问题 1要熟悉相关的历史知识,适当介绍历史背景。课文所写的战争,远的已经相隔一个多世纪,近的也相隔半个多世纪了,备课时需要进一步熟悉相关的历史知识,熟悉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知识,关于抗日战争的知识,关于解放战争的知识,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可以翻翻历史书籍,至少查查辞海的有关条目,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 2要结合记叙要素的知识,指导学生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

3、件,也就是把握记叙要素。通过反复训练,养成阅读习惯,每读叙事性作品,就留心六个要素,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叙事性作品最吸引人的是动人的情节,时间、地点、人名等等则易于忽视,以致印象模糊。懂得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乃要素所在,提起注意,才能达到全面把握的目的。 3要深入探究人物的思想性格。要指导学生养成阅读中思考的习惯,不断地问一个为什么,以加深理解。要由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出发,由表及里地探索人物的精神世界。思考这类问题,可以深入发掘作品的意蕴。例如,南斯拉夫老妇人对苏联红军战士深深一鞠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为此深入理解老妇人的思想感情。 4要运用假设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品

4、味语言。假设一种差的表述,与课文好的表述一比,就容易体会到原句遣词造句的好处了。一篇课文举几个例子,与学生一起咀嚼咀嚼,品味品味,可以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对于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是教学重点之一。本单元每一课都注意设计“语言题”,根据各课特点,设计揣摩的方法。) 1、 新 闻 两 则 课文说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大家熟悉的传统课文。1949年4月20日夜,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21日下午五时,西路军、东路军又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至22日22时,或全部渡过,或三分之二渡过,或大部渡过,整个战役取得基本胜利,毛泽东汇总各路战况,报道全线捷报,气势磅礴。新闻主体部分是

5、并列的三个层次,宜用列表方法整体把握内容。根据这则新闻的特点,可以着重探究本文语言表达是怎样做到准确、简洁的,还可以探究并列的几个方面是怎样彼此关联的。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也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新闻作品,内容不局限于南阳解放,而由南阳解放说开去,叙述一年多来中原战局的巨大变化,中原我军的巨大胜利。导语概述解放南阳之后,说三国,道后汉,用史料说明南阳重要的战略地位。接着回顾一年来,蒋介石由“极重视南阳”到被迫放弃南阳的经过,说明蒋军全局败坏的形势。再从敌方转向我方,概述战略反攻以来取得的一系列伟大胜利;再次回过头来说南阳逃敌的命运。根据这则新闻的特点,要注意划分层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 2

6、、芦花荡 课文说明 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队伍驻扎在苇塘,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毫不惧怕敌人的严密监视,乃至过于自信。一次,送两个十几岁的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孩子挂了花,他发恨要讨还血债,赤手空拳,引诱正在淀里洗澡的十几个鬼子进入他的圈套,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砸鬼子。无论是日常斗争,还是这场“英雄行为”,都颇有点传奇色彩。小说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着一股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分析老英雄的思想性格,首先要把握他的爱与憎,智与勇,对他的“过于自信自尊”,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根据这篇小说叙事、写景、抒情的特点,可以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

7、怎样造成的,还可以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柞用。(本文在文学界有诗意小说之美称) 3、蜡 烛 课文说明 蜡烛是前苏联作家酉蒙诺夫的作品。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寓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南斯拉麦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惟一珍爱的结婚的花烛点在烈士坟头,“这一点火焰”“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永垂不朽”。“二战”分为两大阵营,法西斯阵营和反法西斯阵营,法西斯阵营把人类拖入深重的苦难,反法西斯阵营的各国军民在埋葬法西斯强盗的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在法西斯强盗的铁蹄下饱受苦难,她视苏联红军为亲人,她的恨与爱是那样深沉。作

8、品刻画这位母亲没有语言描写,只有动作描写,显得深沉含蓄。透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可以感受人物的心灵,感受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烈士的至情至爱。作品突出“蜡烛”这个细节,赋予作品一种亮色。抒情诗般的结尾,深情赞美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根据课文特点,要着力探究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心理活动,根据她的一举一动感知她的内心世界。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文说明 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愤怒谴责了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的强盗行径,深切同情中国遭受的空前劫难。布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本想得到雨果的赞誉,而雨果把话题集中在圆明园上,从圆明园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奇迹说

9、起,谴责焚掠圆明园的强盗行为。雨果的立场、观点,表现了他明辨是非的良知和正直不阿的人格。雨果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不仅同情中国人民,而且敬重中国人民。他身为法兰西人,却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把政府与人民区别开来,把上尉征求意见的机会变成向强盗政府提出抗议的机会。雨果用了很大篇幅盛赞圆明园,让我们想见其原貌。雨果赞扬中华民族是“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这对于我们民族的复兴也是一个鼓舞。根据课文特点,一要探求雨果的思想,二要学习这封信的写法。 5、亲爱的爸爸妈妈 课文说明 亲爱的爸爸妈妈的中心意思是“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1941年10月21日,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这个小城,德国纳粹匪徒杀死了7000人,其中有300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每年10月21日都要在这里举行悼念活动,控诉纳粹的暴行。“亲爱的爸爸妈妈”就是孩子们最后一声呼唤,孩子们本来有金色的童年,“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将在阳光下奔跑”,而法西斯强盗为了灭种,竟把他们斩尽杀绝。作者记述自己参加悼念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感,着重通过再现被残杀者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根据课文特点,要着重探究一些意味深长的句子的含义,探究作者怎样根据表达中心意思的需要来选择材料。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