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块一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4973729 上传时间:2023-10-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块一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块一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块一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块一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块一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块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块一(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块一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必有选择)一 教育基础知识(一) 教育的概念即其本质属性P31. 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教育的含义分为广义和狭义(表格不用背)。2.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过程。【师补充】一般属性:永恒性,历史性,阶段性。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二) 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P31. 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2.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3. 教育影响:介于前两者之间,并且把他们联系起来。如教

2、育内容,教育措施。4. 三要素之间的关系: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三) 教育的起源P41. 神话起源(略)2. 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塔尔,桑代克,沛西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3. 心理起源说:【美】孟禄,杜威。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4. 劳动起源说:凯洛夫,恩格斯。【师补充】学校产生的条件:生产力发展是物质基础;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文字的产生;国家机器生产需要专门机构培养人才。(四) 教育的发展过程P51 古代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a. 古代中国:

3、最早的学校形态在【夏朝】;【西周】后的六艺(礼、乐、射、艺、书、数)【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盛,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宋代】以后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 b古代印度:婆罗门教,佛教 c. 古代埃及:宫廷学校是最古老的学校d.古代希腊、罗马: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e. 中世纪欧洲:“七艺”“骑士七技”。2.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蒙田,维多利诺,伊拉斯漠,拉伯雷。3. 近代社会的教育4. 20世纪以后的教育(德国最早普及义务教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简答P7】(1) 教育的终身化e.g.保

4、罗朗格朗 (2) 教育的全民化(3) 教育的民主化(4) 教育的多元化(5)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五) 教育功能P81. 教育功能的概念2. 教育功能的类型(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2)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高频】教育的隐性功能是伴随显性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3. 教育的个体功能:谋生和享用功能。 负向功能【了解】4. 教育的社会功能(六)教育目的P11【高频考】1.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2.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3.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4. 制定教育目

5、的的依据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5. 有关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1) 个人本位论: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孟子。(2) 社会本位论: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3) 生活本位论 略(4) 文化本位论 略6.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7.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 德、智、体、美、劳(七)学校教育制度p151.教育制度的概念2. 建立学制的依据 略 (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征:学制的 建立)3. 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P16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清末,废科举兴学堂);非制度化教育(

6、教育不应再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4现代学制的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苏联,我国)。5. 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1)旧中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a壬寅学制,1902,未付诸实施。b. 癸卯学制,1903,首个正式施行学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 壬子癸丑学制,首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d. 壬戌学制,新学制,“六三三”学制 (2)新中国学制的改革与发展6. 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7.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 教育学基础知识(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P20(二)教育学的发展概况P21【高频 常考】1. 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1)孔子 (2)墨家 略(3)道家 略(4)学记世界上最早

7、的教育文献。a.教学相长 b. 课内与课外结合:时教必有正业,退居必有居学。C. 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d. 循序渐进2. 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1)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问答法。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产婆术。(2)柏拉图 理想国(3)亚里士多德(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师补充】西方第一本教育著作: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三)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p23【英】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 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夸美纽斯(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大教学论班级授课制;卢梭(自然教育,儿童本位论的教育观)爱弥儿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康德论教育裴斯泰洛齐【

8、瑞士】首次提出教育心理学化洛克【英】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2.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1) 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规范教育学奠基人;传统教学代表人物。(2) 杜威与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 “在做中学”。20 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生活本位论。新三中心:学生,经验,活动。【补充】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 【补充】杜威学生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生活即学校,教学做结合。(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了解)P25第二

9、章 小学教育一 小学教育的作用(了解)二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普及型,基础性,强制性P27三 小学教育的发展【补充】基础教育包括学前、小学、中学教育。广义指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 产生于殷周时代。(二)我国近现代的小学教育P281. 近代小学教育的开端:【1878】张焕伦上海正蒙书院 最早的公立小学:【1897】盛宣怀 南洋公学2.清末的小学教育。【1904】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我国义务教育的开始3. 中华民国的小学。【1912】改小学堂为小学校(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小学教育【1986】义务教育法四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P29【常考 简答】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第三

10、章 小学组织与运行(考点少)一学校的组织机构(一)含义(二)职能部门二学校的运行机制(一)学校领导机制1.学校管理体制发展 2. 校长负责制(常考 选择)(二)学校规章制度第四章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一课程的概念(了解)课程【英】斯宾塞,中国唐朝【补充】制约因素:社会,知识,儿童。最早课程见于雅典二 不同课程论流派的基本观点【选择题,知道人物、主张即可】(一) 学科中心课程论:赫尔巴特,夸美纽斯,布鲁纳,瓦根舍因,赞科夫。32页(二) 活动中心论:杜威在做中学(三中心:学生,经验,活动)(三) 社会中心课程论:康茨,拉格,布拉梅尔德(四) 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三 课程类型【灵活考

11、察】(一) 【最常见】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二) 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必修课、选修课(三) 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不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四) 根据课程呈现方式:显性课程、隐性课程(五) 按任务不同:基础、拓展、研究四 课程内容三者关心(一) 课程计划 1. 概念 2. 构成(二) 课程标准 1.概念 2.构成(三) 教科书 1.概念 2.编排直线式,螺旋式 3.作用五 课程评价【考点少】(一) 概念 (二)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3.背景、输入、成果评价模式六(略)七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常考】(一)略(二

12、)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深度理解】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多元发展,“多一把尺子多一个好学生”)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八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一)课程结构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2.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二)课程标准(三)教学课程(四)教材开发与管理(五)课程评价(六)课程管理九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十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结合38页)【记】1. 立足素质教育,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 改变课程单一的状

13、况,设置多样化的课程类型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状况4. 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5. 改变课程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6. 改善课程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和全面的评价第五章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一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概述(一)概念 1. 教育课程研究2.教育叙事研究3.教育行动研究(二)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特征:探索性,创新性,科学性,伦理性,复杂性,实践性,全员性(三)小学教育科学研究遵循的原则(略)研究注重伦理二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高频,考过不考】(一) 教育观察法(二) 教育调查法(三) 教育实验法(找出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四)

14、 教育经验总结法最早采用(五) 行动研究法三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一)选题(二)文献综述P52 (三)(九)四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呈现P57第六章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补充】夸美纽斯: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嘉里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一)性质 1.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2.教师是专门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二)职业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父母与朋友、研究者(三)教师职业的特点【高频】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二 不断发展教师专业(一)含义(二)内容1. 遵守职业道德2. 拓展专业知识3. 提升专业能力 4.建构专业人格5.形成专业思想6.发展专业自我(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与特点【常考单选】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景阶段,关注学生阶段(四)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灵活考察大题】1.学科知识素养2.广泛的文化素养3. 教育专业素养(五)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常考 作文中用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