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就是父母的修行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4965956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孩子的成长就是父母的修行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孩子的成长就是父母的修行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孩子的成长就是父母的修行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孩子的成长就是父母的修行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孩子的成长就是父母的修行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孩子的成长就是父母的修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孩子的成长就是父母的修行(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孩子的成长就是父母的修行亲子关系的建立是孩子的成长,更是父母的修行。别让最温情的父母之爱 成为孩子成长的枷锁。 吴在天经常有家长对我说:我的孩子不听话;我的孩子不爱学习、我的孩子爱发 脾气。他们说出来的全是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父母似乎对孩子的表现永远都 不满意。当孩子听到父母的批评时,总是满脸不高兴,他们会沮丧的低垂着头, 对自己丧失信心。有的孩子会愤怒的对着妈妈大叫:“我不喜欢妈妈! ”亲子 关系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我以前看过一本书,书里讲的是父母要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叫亲子关系对了,孩子的世界就对了。这本书是武志红工作室心理咨询师吴在天的倾情力作。他的

2、笔触非常细腻。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都很关心孩子的学习,却忽略了亲子关系的建立。在书中, 他直指过界父母,披露了中国父母的焦虑内心。言辞犀利,用专业的心理学的 知识为大家进行深度分析人们的心理。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他还告诉人们,孩子的问题行为背后,其背后都是家庭情感出现了问题, 都是父母的问题。父母往往是在用自以为是正确的方式去对待和控制孩子的成 长。然而,他们自己却看不到。一、父母的情感隔离导致孩子的空心病。现在有很多孩子有空心病。空心病是指价值观缺陷导致的心理障碍,症状 为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对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孩子从小就被父母安排好了一切,进入大学后就感到人生没有意义了

3、。因 为在此之前都是父母要求他们好好读书,考什么学校、选择什么专业,帮他们 做出选择,而自己却没有选择,导致对人生很迷茫很焦虑。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徐凯文有个演讲 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空心病”是怎么来的?徐凯文博士说,是因为焦虑。1. 孩子的生命该由他自己来经历。我们把孩子生下来后,对孩子总是有各种担心。担心他没吃饱,于是,会 追着喂孩子;担心他会冷,于是,就出现了有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担心孩子 不好好读书,就没有出路。于是,父母帮他们把路铺好,无论他们喜欢不喜欢。 这样做造成的后果就是孩子永远不知道什么是饿、什么是冷、也没有了自己亲 自体验事情的机会。他们只是被动的服从父母的命令,没有为

4、自己活过。在很多家庭中,父母都会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和补习班,说是为了孩子好 但是父母认为的好并不是孩子所喜欢的。我记得在我孩子读二年级的时候,我在新东方给她报了音标班,目的是想 让她学会了音标后,就可以自己掌握单词的发音和拼读了。可是,孩子并不喜 欢音标课,告诉我不想去上课。无论我怎么劝说都没用。最后,我尊重了孩子 的选择。其他课程也都是在孩子愿意的情况下才去学的。当孩子真正愿意学的 时候,她才会主动的去学。只有孩子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时,他才是自由的,才能成为自己,从而实 现自我。2. 不被打扰,是孩子成长的奢侈品。我们常常把“做什么”视为爱的表现,但很多时候,父母“不做什么”才 是爱。在家庭

5、中,会出现很多这样的情景:当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父母在旁 边看着,不时的打扰孩子:“这里写错了。”“那个字写歪了。”“想这么久 都不会做?”“来,把牛奶喝掉再写。”这些家长,看上去对孩子非常负责,他们会一直陪在孩子的身边。但是, 这种负责的态度会让孩子感到很窒息。父母会盯着孩子写作业。等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就会有勇气把房间门 关上,不让父母进来。这样,也使孩子与父母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国内著名的心理学家曾奇峰说:“如果养育者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距离 孩子太近,过度包办代替,过度控制,过度指责,就构成了对孩子自我功能的 剥夺。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会有很多人格不独立的表现,好像一定要有人补 救性

6、地帮他做点什么,他才是一个完整的人。”不打扰孩子,让孩子拥有属于他自己的空间。让他自由的去伸展自己的手 脚,尝试自己的力量,这是一个生命成长的必然规律。如果我们做父母的,不 能意识到这一点,无法放下“都是为了孩子好”这种密不透风的爱,我们就会 在不经意间打扰了孩子成长的步伐。3. 孩子的作业,不是缓解父母焦虑的工具。孩子的成绩最牵动父母的心。老师和父母都很注重孩子的学习,因此,当 看到孩子的作业没有完成或者不会做时,就会产生焦虑的情绪。近期,我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一位母亲说昨天让孩子预习、让他背书, 他不听,课都压在一起了。孩子7 个生字用了3 个小时,气得边哭边说不想当 孩子妈了。这种情景相

7、信很多家庭里都有。看到孩子这么磨蹭,做老母亲的确 实会又焦虑又生气。这位母亲看到的是孩子表面的行为,至于为什么会写这么久却并不清楚。 因此,父母要先找到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有可能是孩子不会写、不被理解、有 负面情绪、或者他写完了作业后,父母还会布置别的作业给他,所以他就会故 意慢慢写。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要给孩子更多的情感支持,而不是发泄自己 不满的情绪。与孩子一起解决问题才是最关键的。别把孩子的作业,当作缓解 父母焦虑的工具。二、爱你的孩子,也去爱你内在的孩子。1. 要学会爱自己的孩子和内在的孩子。宝妈们在有了孩子后,都会感到带孩子是很累很烦的事情,白天要照顾孩 子,晚上还要起来喂奶,总

8、是得不到很好的休息。有时会对孩子发脾气,又有 各种担心。我曾经也是这样。当自己自我觉察的时候,发现这很可能是妈妈当 时对自己的态度和想法。是孩子激发了自己的创伤记忆。现代客体关系心理学观点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关系模式,而 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决定了我们与自己、他人,与整个外部世界的相处方式。 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用简单而形象的语言进行解释,那就是“内在的父母” 和“内在的小孩”之间的关系。内在关系模式在六岁前基本建立,童年时期,孩子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的现 实关系的内化。有的宝妈总是会怀疑对方不爱自己了,很难与对方建立起亲密关系。有可 能是内在的小孩对获得内在的父母的爱没有信心,就会无法爱

9、别人或被人爱, 正是因为内在的小孩对得到内在父母的爱非常不自信,才会这样。所以,宝妈 们也要学会爱自己,接纳自己。告诉自己目前是最好的自己,并且还会不断努 力。放下这份担心,而去成长自己是最好的选择。2. 别让人生陷在比赛中。很多孩子从出生后,父母就在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较。从身高、 体重到各个方面。父母总是望子成龙:“你要争取得第一名。”于是,孩子一直背负着这个沉重的包袱。因为只有这样,才会优秀,只有 优秀,才是有价值的,孩子才是配得上别人爱的,否则,就不配得到他人的爱 可是,并不是只有成为了第一名才有自我价值。天生我材必有用。因此,不要 让孩子陷入到比赛中,这样孩子才能成为他们自己,

10、找到自己的价值感。若自我价值感建立在了这些有条件的爱上面,人们的自我会越来越空洞。 在孩子表现不好时,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就会低。在这本书中,介绍了印度的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里的一个场景。一天 法汉鼓足了勇气告诉父亲,自己并不想当工程师,而是想去做摄影师的时候, 他的父亲大怒,并质问他如何面对外界的期待,如何面对父母长期的培养。他忍住眼泪说:“我的工作虽然只有一点点报酬,但我可以学到很多。做 一个工程师活着只会给我带来绝望,那时我会狠你的。爸爸,你的感受对我很 重要,别人对我没有任何影响爸爸,如果我做了摄影师会怎么样呢?赚的 钱少一点,住小点的房子,开小点的车,但是我快乐,我会非常快乐。”最后 法汉

11、的父亲支持了他,对他说:“去过你的生活吧!”法汉感动得流着泪抱住 了父亲。孩子的一生不是为了跟别人比能赚多少钱,而是要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当 他不需要去与别人比较的时候,才能发展出他的生命力。他才真正的在这个世 界上存在。三、我们都是情绪没长大的成年人。1.溺爱孩子的真相:其实是为了爱自己。在很多家庭里,我们都会发现老人带孩子很容易溺爱孩子。其实,这是把 自己“内在孩子”的形象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在他们小时候,物质和精神上所得到的都是很匮乏的,无节制地满足孩子,其实是在满足内在匮乏的自己。 所以,年轻的父母怎么跟老人说不要溺爱孩子都不起作用。如果当自己的儿子久久没有孩子时,老人就会催着要孩子。从

12、心理意义上 来说,儿子现在已经长大成人,组建了自己的新家庭,已经离开了原生家庭, 这时老人会感到很失落,所以他们想要一个可替代的角色,作为他们的精神寄 托。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事情,当子女有了孩子后,双方的老人都抢着带孩子 而且对孩子宠爱无比。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他买什么,想吃什么就做什么,对孩 子的要求是无条件的立刻满足。以前我妈在带我的孩子时就是这样,我妈会在 孩子吃饭前偷偷的给孩子吃一块巧克力。为此事,我和母亲说过多次。母亲很喜欢吃巧克力,但是以前家里都很穷,根本买不起。后来家里的经 济条件好起来后,就会经常买巧克力吃。母亲就是把她“内在孩子”的形象投 射到了我的孩子身上,希望她能够得到以前没

13、有得到的东西,希望满足她以前 没满足的事情。2.看见孩子,是养育孩子最好的套路。孩子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他们需要的不是有多少玩具、多少美食,而是有 效的陪伴,父母能看见孩子的存在,孩子才是最开心的。有的妈妈在孩子叫她的时候,她正好在厨房里忙,眼睛就没有看着孩子, 只是很随便的敷衍了一下孩子,继续忙着手上的事情。孩子就会感到妈妈并不 爱我了,看都不看我一眼。当孩子产生了这个信念,他就会产生负面的情绪。 会埋怨妈妈,不喜欢妈妈,认为妈妈不爱他。在自体心理学里说到,当人处在不被回应的环境中,那即是精神之死亡或 者停滞之地。人的精神世界,追求的是一种被理解和看见的情感。不仅仅是孩 子会这样,成年人也同样

14、是这样。如果做丈夫的与妻子在一起时总是低头玩手 机,不愿抬头看一下妻子,妻子的情绪就难免会失落。当一个人得到了对方的回应,他就会感到很踏实。如果成人太忙,可以告 诉孩子等一会妈妈就来了,是10分钟还是15 分钟。这样,孩子就知道妈妈看 见了,他会耐心的等待。孩子在玩的时候也会有安全感。如果一个孩子总是不被父母看见,他的存在感就是破碎的,甚至是不存在 的。在精神分析里,有一句话叫: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我们都渴望被看见, 因为被看见,就是爱。3. 所有家暴的目的都是控制。在有的家庭中会出现家庭暴力。家庭暴力除了肢体暴力外,还有语言暴力 冷暴力等,这些暴力行为都会使对方产生恐惧感。我经常听到有父母

15、说:当孩子不听话时就要打要骂,打一顿后就乖了。这 种打孩子的行为也是想要控制孩子。施暴者对他人施暴往往是因为外部世界不能被他控制,这打击了他的自恋 让他觉得很无助。所以,就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把自己的无助感投射出去。他 要通过折磨别人,来找回自己所谓的尊严和控制感。施暴者追求控制的目的主 要是保护自恋。施暴者认为,自己是没有问题的,所有的问题都是别人的问题。在他对别 人施暴的时候,他会说:“你干吗要反抗?你说你不反抗多好,那我就不会打 你了。”他们会为自己的暴力行为找借口。我小时候也挨过打,父母总是希望我听 话。前段时间,我在网上看到一件事情。有记者采访了一位刚返校的小学生, 于是这位小学生发出

16、了灵魂的反问:记者:“你在家干什么?”小学生:“写 作业。”记者:“是你自己要求写作业,还是爸爸妈妈让你写的?”小学生: “都是我爸妈要我写的。”记者: “爸妈让你写作业你反抗过吗?”小学生: “没有。”记者惊讶:“你喜欢写作业啊?”小学生一脸无奈:“不是,反抗就 会挨一顿骂、也会挨一顿打,还不如自己写,还能得表扬。为何呢?何苦呢?”这个孩子早就知道如果不听话就会遭到打骂。所以主动放弃了反抗,在心理学上这就是习得性无助,他知道反抗是没用的。于是,很无奈的说了句:“为 何呢?何苦呢?”一个孩子受到了父母的控制,为了不挨骂,被迫做着他不想做的事情,这 不得不说是孩子的悲哀。当父母发现家里有施暴的家庭成员时,要提前觉察到家暴的可能性,提前 预判是否有发生家暴的可能,与对方进行沟通,不能使用家暴,或寻找他人的 帮助。同时还要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