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语法化理论概说.docx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4957052 上传时间:2024-02-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5.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讲语法化理论概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一讲语法化理论概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一讲语法化理论概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一讲语法化理论概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一讲语法化理论概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讲语法化理论概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讲语法化理论概说.docx(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优选文档第一讲语法化理论概说1.1理论框架这一部分将简要论述我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从历史事实中概括规律,揭穿汉语语法发展的详细过程。可是要完成这一任务,必定有一个适合描述汉语语法史的理论框架。尽管我们认为新近的历史语言学理论语法化最适合于我们的研究目标,可是该理论的建立主若是基于对印欧语言历史发展的观察,因此不能够简单照搬,必定加以修正以适合汉语的情况。1.1.1语法化理论凡是对历史语言学感兴趣的读者,必然都会对“语法化”和它的相应英语叫法grammaticalization不陌生。可是在目前通行的英语辞典中尚见不到grammaticalization这个词条,甚至大多数的语言

2、学辞典也未收录该词条(如Trask1993)。要认识该词条的定义只能到有关的历史语言学书中去找。下面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个讲解。语法化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历时性的,观察语法形式的本源,特别是它们的详细发展过程。从这一角度看,语法化是关心一个一般词汇如何演变成一个语法标记,以及一个语法标记的进一步发展。二是共时性的,基本是把语法化看作一种句法、篇章和语用现象,即语言使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各样各样格式。(Hopper&Traugott1993:2)此刻再让我们看看有关语法化现象的文件。第一注意到有关现象的人是中国学者。依照郑殿、麦梅翘(1964),过去一千年来,中国学者素来很注意语言中的“虚化”现象

3、,有关于一般历史语言学中的“语义虚化(semanticbleaching)”也许“语法化”。一个名叫周伯奇的元代学者已经注意到,好多当时语言中的虚词都是来自实词。清代涌现出了一批研究虚词的优秀学者和著作,其中有代表性的如王引之和其经传释词、袁任印和其虚字说等。在西方历史语言学中,法国学者Meillet于1912年在其拥有重要影响的文章语法形式的演化中第一使用grammaticalization(语法化)这一术语,用以描述一个词汇形式如何演化成一个语法标记。其余,他还把语序变化归入语法化现象。该思想还可以够追想到Humboldt和Gabelentz初期关于语言演化的学说。在这篇文章中Meille

4、t已经确立出以致新语法形式产生的两个体系类推和重新解析。华侨学者李讷和Thompson合作在汉语历史句法形态学研究方面做了好多首创性的工作,他们的论著(如Li&Thompson1974,1976a,和1976b)对语法化理论的发展拥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最有影响的一个方面是他们关于汉语连动结构(verbserialization)的研究,指出动词能够语法化为一个格标记,从而能够引起语序的变化。其余,他们还提出了“话题”和“主语”之间的历史渊源:主语实际上是从话题语法化而来的(1976b:484)。这些研究对汉语历史句法形态学特别拥有启示性,今后汉语历史语言系的研究、特别是外国的有关研究都与他们的工

5、作有关。111孙朝奋于1996年初版了他的汉语史上的语序变化和语法化1。该书首次比较系统地运用语法化理论解析了一组汉语语法标记的发展,其中包括完成体标记“了”、办理式标记“把”、神情标记“得”以及介词的语序变化。其余,该书还谈论了引起语法化的一些动因,诸如模仿性(iconicity)等。它是近来若干年来用英文初版的比较重要的文件。从八十年代到此刻,一般历史语言学领域中出现了一批语法化的理论著作,此刻我们把比较有代表性的列举以下。Lehmann的ThoughtsonGrammaticalization:AProgrammaticSketch(19951982)总结了语法化的研究历史,并谈论了一组

6、有关的例子。Bybee等(1985)的Morphology:AStudyoftheRelationshipbetweenMeaningandForm是一部特别有影响的理论著作,对语法化理论的发展拥有重要的影响。Heine等(1991)的Grammaticalization:AConceptualFramework集中谈论了引起语法化的语用和认知因素。语法化理论方面最全面、最系统的专著要推Hopper和Traugott(1993)的Grammaticalization一书,该书谈论了几乎所有该领域的重要问题,是我们学习历史语言学难得的好教材。Bybee等(1994)的TheEvolutionof

7、Grammar从比较语言学和种类学(typology)的角度详细谈论了动词语法标记的发展,资料翔实,颇拥有启示性。别的,还有一些有关语法化问题的论文集接踵公布。其中最有影响的是Traugott和Heine合编的ApproachestoGrammaticalization(1991),Pagliuca(1994)的PerspectivesonGrammaticalization(1994)、Giacalone和Hopper的TheLimitsofGrammaticalization(1998)等。这些著作中的论文所谈论的问题特别广,诸如语法化与词汇化的关系、引起语法化的篇章和语用因素、语法化过程

8、中搭配范围的扩展等。以前关于语法化的研究为我们今天的工作供应了优秀的理论和经验基础。本书将以我们自己对汉语历史的检查,考据、修正、甚至挑战他们所提出的各样问题。自然,我们的研究范围其实不囿于此,还提出好多我们自己的带有理论色彩的新看法。依照我们自己的研究经验,下面是一个适合于汉语情况的语法化定义:语法化是实词也许松弛的篇章结构演变成为坚固的语法手段的历时过程,其结果常是产生新的语法标记也许句法结构。下面分别以完成体标记“了”和动词拷贝结构的发展为例说明,新语法标记和句法结构语法化的特点。当一个词汇语法化时,平时会出现以下特点。据此能够判断一个语法化过程发生的时间。一、已经语法化的成分会失去它原

9、来自由运用的功能,从而变成一个附着成分(clitic)。比方,在十世纪以前“了”是一个一般动词,既能够单独用作谓语中心动词,又常用于谓语中心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完成。当它成为一个体标记时,就不再能自由运用,只限于谓语中心动词此后表完成。二、“了”的语法化过程经历了重新解析。在十世纪以前,“动词了”代表两个独立的词,即两个独立的句法单位。两者能够被副词、否定标记2和受事名词分开。可是在特定的句法环境里,动词和“了”慢慢交融成一个句法单位,此间不再赞同插入任何成分。三、随着“了”的语法化,它的语音形式也开始简化,韵母由一个复合元音变成一个较弱的央元音c,同时也失去了调值。四、动词和“了”交融是在它们紧

10、邻共现的句法环境里进行的。在语法化的初期,诚然它们能够被副词、否定标记和受事名词分开,可是也有好多机遇紧邻出现。这种紧邻的环境使它们的交融成为可能。无数的汉语语法化的例子证明,两个成分的重新解析离不开紧邻出现的句法环境。五、当“动词了”变成一个句法单位时,整个短语的韵律特点也随之改变。开初动词和“了”各自拥有一个重音,可是语法化今后,“了”则变成一个轻声,整个短语的韵律特点变成了一个前重后轻的格式。六、“了”原来作为一般动词的一些特点对它语法化的发展步骤拥有必然的影响。“了”原来意为“完成”、“认识”,是一个及物动词,平时用于别的一个及物性的谓语中心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完成。由于这一因素,它在成为

11、体标记的初期(约十至十三世纪),只能与及物动词搭配。十三世纪今后,“了”才慢慢与非及物性成分(如形容词)搭配。七、语法化今后,“了”失去原来一些重要的语义特点,诸如它的动作义和及物性。与此同时,它也获得了新的更抽象的语法意义,即表示动作行为发展的结构过程。人类语言发展的宽泛现象表示,语序的变化会对一个语言的语法系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Hopper和Traugott1993:50),同时语序的变化也被认为是语法化的现象之一(Heine等1991:2)。在汉语史上,新语法标记的产生经常陪同而来的是新句法结构的出现,它们经常是同一个现象的两个方面。可是,如何来判断一个新句法结构的产生也许语法化呢?以下

12、的特点能够帮助我们对此做出判断。一、当原来的松弛的篇章组织发展成为坚固的句法结构时,成分之间经常会出现相互限制的语法关系。比方动词拷贝结构来自于两个独立的单句,第一个单句的动词引进一个宾语,第二个单句的动词则引进结果补语,此时两个动词之间并没有任何限制关系。可是一旦成为一个坚固的语法结构,只有第二个动词才能加体标记等与时间信息有关的语法形式(详见李讷和石毓智1997)。二、发展成为句法结构后,其中的成分就不能够自由增删。比方动词拷贝结构里的第一个动词后必定有受事宾语,第二个后必定有补语,两者缺一不能,否则就成为一个不合法的结构。三、句法结构中的各个成分经常有必然的语法也许语义限制。比方动词拷贝

13、结构中的名词必定是光杆的也许无指的(non-referential)。四、整个结构拥有坚固而且独到的语法功能。比方动词拷贝结构主若是用于同时引进一个无指的宾语和动作的结果。1.1.2重新解析3重新解析是新语法手段产生的最重要的体系。由于不一样的语言拥有不一样的语法系统,特别是拥有不一样的语序,这个体系也拥有各样各样的表现形式。在SOV语言里,新语法形式的产生平时是经过附着成分的界线的消失、交融和语音形式的弱化而来的(Hopper和Traugott1993:4244)。相对地,在SVO语言里,新语法形式的产生主若是经过实词在特定句法环境里的虚化而来的(Hopper1993:52)。比方汉语的完成

14、体标记“了”是在与其前的动词没有插加词语的紧邻句法环境里,由一般动词演化为体标记的。那么怎么定义“重新解析”呢?先来看一下它在一般历时语言学中的定义。一、依照Langacker(1977:58),重新解析是一种词语之间内在的语法关系的变化,它不会立刻带来表层形式的变化。它经常会以致成分之间界线的创立、转移也许消失。二、近似地,Harris和Campbell(1995:61)提出,重新解析是这样一种体系,它改变句法格式的深层关系,但不会在表层上立刻显现出来。深层关系的改变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a)成分之间的交融、(b)层次的改变、(c)词类的变化、(d)语法关系的改正以及(c)成分之间的整体性。

15、三、Hopper和Traugott(1993:4041)采用Langacker的有关定义,确立出一类最简单、也是最常有的重新解析现象成分之间的交融(fusion),即两个词语也许形态标记之间的界线消失。有关的例子是复合词化:原来两个或好多个单纯词交融成了一个复合词,该现象经常影响到语义、形态和音韵的发展。其余,交融也常涉及到成分界线的重新组合。上述的这些关于重新解析的定义和特点都能够用来观察汉语的现象。下面我们用汉语的例子加以说明。成分之间的界线变化是重新解析的典型特点。依照我们的观察,几乎所有汉语新语法现象的产生都涉及到界线的变化。最典型的例证是结构助词“的”的发展。依照石毓智和李讷(199

16、8),从三世纪到九世纪,“底”(“的”的初期书写形式)是一个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只用作名词的定语,即“底”和中心名词一起出现。在这个时期,“底”附着于今后的名词,它们之间存在一个较弱的界线。从别的一个角度看,作为指代词的“底”不再能被其余词语修饰,即不会存在“N底”的组合。石毓智和李讷(1998)确立出“底”语法化的句法环境为:(2)VP/AP/NP1+底NP2该组织中,指代词“底”与今后的NP2第一组成一个直接成分,再受前面的VP和NP1的修饰。可是到了九世纪今后“底”成了结构助词时(元代今后书写为“的”),组织结构变成了下面这种结构关系:(3)VP/AP/NP1+的NP2也就是说,作为助词的“的”第一与其前的成分组成一个结构体,尔后一起来修饰今后的中心语NP2。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