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中人的本质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4954854 上传时间:2023-08-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唯物史观中人的本质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唯物史观中人的本质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唯物史观中人的本质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唯物史观中人的本质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唯物史观中人的本质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唯物史观中人的本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唯物史观中人的本质(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唯物史观中人的本质一 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渊源二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三个科学论断马克思就人的本质提出三个科学论断 : 即“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质” ,三者辩证统一。 一方面,一定的社会关系是人的活动的具体的历史形式,实践活动是社会关系发展的基础, 人的需要又加强了这种社会关系。抛开社会关系, 人的实践活动和人的需要同动物就没有任何的差别,更不会有人类社会 ; 另一方面,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人的需要是其发展变化的动因, 社会关系又作为实践发展变化的结果。 抛开实践活动的视野, 就不可能理解人的社会关系, 或是把这种关系理解为上帝的安

2、排,或是直观地把人理解为抽象的“类” ,这样就更不可能满足人的需要, 因为人的需要根本无法实现 ; 最后,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能,实践活动就是这种本能的现实体现, 社会关系又促进了人的需要。抛开人的需要,就不会产生实践活动,也就不会有社会关系,一切就都无从谈起了。在现实的人身上,实践活动是内容,社会关系是形式,人的需要是动力。 只有正确地理解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三者相统一的基础上考察人的本质, 才能全面深刻地把握人的本质的丰富内涵。1、“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马克思对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类本质的揭示,把马克思主义人的本理论与以往的人的本质理论彻底区别开来, 它构成了马克思主

3、义人学理论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因为:第一,自由的有意识的劳动实践作为人的本质, 从根本上把人和动区别开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与恩格斯明确地阐述了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 认为可以根据意识、 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但在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由于动物的活动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进行,因而动物的“劳动”归根到底只能是一种本能的结果, 它们不仅不懂得其他种的尺度, 而且也没有意识到其他种的非我存在。所以,动物没有自我与对象的区分,不能自觉其活动,当然也不能自觉其活动的限制。然而,人的活动的性质却与动物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4、从根本上而言乃是自由的有意识的。因而,人的活动的自由是一种意识到的自由, 人能区分自我与他我、主体与客体,人自觉到非我的存在与自我存在的相异和对立, 这就使人不仅能 “按照他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进行生产,还能“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 。就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人的活动的性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 人的劳动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差别就在于此。也正是基于此种原因, 我们对于动物的进化的研究, 也往往要从其本身之外的环境的变化入手,而对人的发展的研究却离不开人自身。第二,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从人的实践的动机和目的来看,实践是有目的、 有计划的活动, 人的实践动机内涵着对外

5、界自然限制的突破和对内的自我的超越, 它是对客体尺度与主体尺度在观念上的统一,不仅体现着对象世界的他律性规定, 而且更体现了主体自身的价值趋向。在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中, 人的本质力量以直观方式呈现出来。“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 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第三,人的实践活动是现实的、发展的和具有创造性的, 这给人的本质提供了不断生成的空间。人和人的本质并不是既定不变的, 而是一个开放的、变动的、历史的系统。人和人的本质的自我丰富和完

6、善, 只有在其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中才有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因为现实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现实的人生存的第一活动, 作为一个现实的人, 他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解决其吃、穿、住、行等第一生存要义的问题,他要为自己生存提供满足生理需要、 维持生命存在的东西。 当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他又会产生新的、更高的需要。也正是这样,人本身的生存和发展不断推动着人们协调地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同时,被人改造后的外界对象又为人的新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更好的手段和条件。正是人类世代绵延不断的实践活动和创造活动,使人类在不断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 也不断地更新自我。 随着天然自然的不断人化,人的需要、 人的

7、能力、人的素质等人的本质力量也不断得到了改善,不断提高到新的历史水平, 从而不断增加人的新质和不断形成新的人。如此往复,人类不断向着自由、全面的人发展。 (理解人的本质就是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关键。 )因此,人的实践过程越有深度和广度,人的活动方式越丰富多彩,人和人的本质也就越丰富和全面,人也越全面自由地占有自己的本质。当然,从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的层面上讲,把人的改造自然界、创造对象世界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即劳动或实践,作为人的类本质(一般本质),这当中的确存在有抽象的思维成分。但是,这却是一个科学的抽象, 一个包含着丰内容的合理的抽象。 任何科学都不能否认思维“抽象”的重要性及其存

8、在。2、“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认为,研究人的本质应当首先研究“人的一般本性” ,然后要研究“每一时代历史地发生变化的本性” 。所以,我们既要研究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 又要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 以及人的一般本性是如何在具体的社会和发展的历史中实现和变化的。 因此,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又进一步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的这一经典论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首先,马克思在这里指出了“人的本质是其社会性” ,或“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现实的具体的人具有两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本质是两

9、者的统一。但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中的最根本的性质,即便是人的自然属性, 也被打上了社会的烙印, 也是具有了社会的意义的。况且,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得以实现的,人的社会性贯穿于人的整个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中,决定着实践的目的、意志,整个活动的计划、 组织、实施以及成果的分配等各个环节。其次,人的本质不是某一方面的社会关系, 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实的人类社会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有机体, 社会中的每一个具体的人都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 在这些众多的社会关系中, 主要有生产关系,有政治关系,有人伦关系等等。现实的人,就是处在这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 是这一切社会关系的集中表现。 而在这些

10、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在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中产生和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它对其他社会关系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对作为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的理解, 我们既要防止以偏概全, 也更要反对不抓重点的所谓“全面” 。总之,对于人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的理解,我们要坚持“总体化”的方法,即要在社会联系的总体化结构及历史发展的总体化过程中,来认识人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再次,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马克思反对关于“抽象的人”、“一般的人” 的空洞议论, 他主张从从事着各种现实活动的人出发来研究人。现实的人总是具体的, 纯粹抽象的人只是作为概念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由于对社会关系的现实性理解,就可以进一

11、步将人的本质具体化,避免把人看作是单个的、孤立的存在物。在实际生活中,所有个人都是通过各种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处于各种不同的地位,他们各自所体现的本质也是不同的。而不同社会时代中社会关系的差别,也造成了不同历史条件下人的本质的差别。 正是这种差别的存在, 就呈现出了人的本质的具体的、历史的一面特性。3、“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这一论断呢?它的基本含义是什么?我们认为,马克思把需要作为人的本性,包含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思:第一,它强调了需要在人性中的基础地位, 说明它是人的存在的内在的规定性。人是最高类型

12、的生命物质,他脱离了动物界,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品格。但是,人毕竟是有生命的物质实体,而不是纯粹的“自我意识”或“精神” 。因此,他同其他生命体一样也有需要,必须与周围物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等各种形式的交换,这是人天然的、必然的、内在的规定性,是无法泯灭的、始终存在的客观范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需要是人的本性。第二,它强调了需要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的重大作用。 社会性的劳动实践是人的本质,然而,如果没有需要,人们就不会进行劳动实践并发生各种各样的社会联系。因此,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内在动因和根据。在这里,说“需要是人的本性” ,强调的是需要的积极、能动的方面,强调的是它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积极

13、推动作用。第三,在某种意义上, 需要也可以被看作是人与动物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区别的一种标志。 人作为生命体的最高存在形式, 以其需要的基本特征和特有的满足方式,与动物区别开来。进一步而言,人与人之间现实的、 具体的差别, 在特定的情况下也可以从他们之间不尽相同的需要体现出来。 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中或处在不同的阶级、 阶层中的人,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文化上都会有着各不相同的某些需要。因而对现实的人来说,需要规定着活动,活动显示着人性,一个人有什么样的需要, 也就相应地显示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具有什么样具体的人性。总的来说,上述三点内容就是马克思把人的需要称为 “人的本性”的基本含义,这是理

14、解马克思这一经典论断的前提和基础。上我们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经典界定分别作了论述, 从中我们应该认识到:马克思的这三个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论断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它们之间是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我们只有从这三个经典命题及其内在联系上出发来考察人的本质,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才能把握人的本质的丰富内涵。三 人的本质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关系人与历史是辩证统一的。 同样,人的本质观与社会历史观之间也应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两者总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因而,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必然是与其对社会历史的理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人的本质理论也必然与其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15、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一)人的本质的揭示与唯物史观的科学命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说 : “我们首先应该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 , 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 这个前提就是 :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 , 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 , 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 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 的一种历史活动, 即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 ”历来的思想家在解释历史的时候,都忽略了这个基本的简单的事实。 马克思正是抓住了这个个基本事实和它的全部意义 , 从这里出发 , 发展和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