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文献目录四部分类法的源流2.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4943972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述中国文献目录四部分类法的源流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简述中国文献目录四部分类法的源流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简述中国文献目录四部分类法的源流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简述中国文献目录四部分类法的源流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简述中国文献目录四部分类法的源流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简述中国文献目录四部分类法的源流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述中国文献目录四部分类法的源流2.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简述中国文献目录四部分类法的源流摘要 古代典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人们了解、学习和研究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然而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又无比繁复,要更好的利用和研究古代典籍就要把汗牛充栋的典籍按不同的层次有机的组织起来,对典籍加以整理、编纂和分类,做到纲举目张,执简驭繁。在中国历史上对文献目录的分类早已有之,历经了准备、创制、发展、兴盛等不同的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分类原则与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西晋时四分法的出现,其后又经过诸多学者的不断调整和改进,最终完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定制。本文拟就对四部分类法的源流作浅要的论述。关键词 文献目录 源流 四部分

2、类法我国历史悠久,典籍浩繁,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重要的学科技及学术分类的观念。这一时期可以视为我国文献目录的准备阶段。其后,两汉时期是文献目录的创制阶段,刘歆继承其父刘向遗志,利用天禄阁的政府藏书编成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东汉明帝时期由班固撰汉书艺文志,开创了根据官修目录编制正史艺术志的先例。自此完成了具体使用的目录体制的创立。至隋唐为文献目录的兴盛发展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分类原则和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西晋时四分法的出现,其后又经过诸多学者的不断调整和改进,最终完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定制。一、 四部分类法的产生 魏氏代汉,采掇遗亡,与秘书中、外三阁藏之。魏秘书郎邓

3、默,删省旧文,除其浮秽,始制中经。西晋时期,秘书监荀勖重编国家目录,依据魏秘书郎郑默的中经更辑新簿而撰中经新簿(亦称中经新簿或晋中经簿)。中经新簿改刘向七略的分类法,始为四部,“一曰甲部,记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 曾贻芬、崔文印:中国历史文献学史述要,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80页。因此,从内容上看,甲、乙、丙、丁四部基本上就是经、子、史、集。可见荀勖是在郑默中经的基础上,创立了四部分类法,并由此开创了我国图书四分法的源头。东晋初年,典籍混乱,著作郎李充就西晋荀勖晋中经

4、簿加以校核,“发现西晋中经新簿著录藏书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东晋仅存三千零一十四卷,仅十分之一左右,于是重编晋元帝书目,仍以甲、乙、丙、丁分四部。但乙、丙相当于荀勖的丙、乙,充改四部内容为甲部经籍,乙部史记,丙部诸子,丁部文集,其乙、丙相当于荀勖的丙、乙,也就是说史书升到第二位乙部,而子书降到第三位丙部。从此以后四部的格局基本确定。但那时还不叫经、史、子、集,而叫甲、乙、丙、丁。”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94页。“此以经史子集为次序的分类法就从此一定而不可移,秘阁以为永制,自而因循,无所变革。” 董洪利:古典文献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

5、2页。四部分类法在它产生以后多数官修书目普遍采用。据七录序附古今书最、隋书经籍志簿录篇,南朝四部目录有:宋元嘉八年秘阁四部目录,谢灵运编。宋元徽元年秘阁四部目录,王俭编。齐永明元年秘阁四部目录,王亮编。梁天监四年文德正御秘阁四部目录,刘孝标编。梁天监六年四部目录,殷钧编。梁东宫四部目录,刘遵编。陈天嘉六年四部目录。陈德教殿四部目录。隋朝四部目录有:四部目录。开皇四年四部目录。开皇八年四部目录。香厨四部目录。隋大业正御目录。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95页。由此可见,四分法确立后在当时及对后世的广泛影响。四分法确立后虽然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四部目录但完整保存下来的却很少

6、。梁元帝萧绎的金楼子是一部萧绎自著或命人代撰的书之目录,亦分甲、乙、丙、丁四部,这大概是现存最早的四部目录。 二、 四分法正统地位的确立虽然四分法在它产生后被多数官修目录普遍采用,但也有一些学者继续在探寻新的分类法。但始终没有另辟蹊径。唐朝初年官修的隋书经籍志它总结了从七略到七录的分类发展史,直接以经、史、子、集代替了甲、乙、丙、丁的 称号,集部后附道经、佛经,但不在四部之内,实际上十六大类。隋书经籍志把四部分类法发展到了一个趋于完善的新阶段,并从此确立了以经、史、子、集为部称的四部在图书分类体系中的主导地。隋志是现存目录中以四部分类,出现较早,影响也较深远的四部目录。隋志所创立的体例顺应了文

7、献典籍的发展状况,一直沿用到清代,其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是无可辩驳的。清代目录学家姚振宗也曾说,“四部之体,不始于本志(指隋书经籍志),而四部之书之存于世者,则惟本志为最古矣。” 姚名达:目录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86页。隋书经籍志之前的梁元帝萧绎的金楼子虽早于此书且今也存世但其在目录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远远不及此书,故学界在谈及现存最早的四部目录时往往不记金楼子一书,而视随书经籍志为四部之书之存于世最古者。隋书经籍志在编撰之时,参考了汉代以来的目录,特别是南北朝时期的目录。在荀氏新簿的分类基础上,“其旧录所取,文义浅俗,无益教理者,并删之;其旧录所遗,辞义可采,有所弘益者,咸附入

8、之” 唐长孙无忌等:隋书经籍志,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1页.。根据隋代存留的国家藏书“今考见存” 同上 ,正式将群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图书分类领域由此开始了以四部分类法为正统的新阶段。隋志合为一万四千四百六十六部,共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删旧书文义浅俗,无益教理者,采旧录所遗,词义可采者,或有所弘益者皆附入之。全书共分四大类,其下又共有四十小类,其中经部十类,史部十三类,子部十四类,集部三类,另附道经、佛经与四部之后。儒学文献包括经部十类和子部儒家类。隋书经籍志其分类如下:经部: 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谶纬、小学 (隋书经籍志序:“班固列六艺为九种,或以纬书解

9、经,为十种。”)史部: 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 谱系、簿录(隋书经籍志序:“班固以史记附春秋,今开其事类,凡十三种,别为史部。”)子部: 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隋书经籍志序:“汉书有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之略,今合而叙之,为十四种,谓之子部。”)集部: 楚辞、别集、总集(隋书经籍志序:“班固有诗赋略凡五种,今引而伸之,合为三种,谓之集部。”)附道经:经戒、饵服、房中、符箓附佛经:大乘经、小乘经、杂经、杂疑经、大乘律、小乘律、杂律、大乘论、小乘论、杂论、记 董洪利:古典文献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10、008年版,第146页。隋书经籍志除了确立四部分类法之外,还呈现出新的变化。其著书,不在仅仅局限于著录现存的隋代藏书。它以著录当时现实藏书为纲,同时通过在书目后作注的方式,反映出东汉以来,同类书籍的留存情况。这样把前代的典籍著录状况也反映了出来,故而具有双重意义,这正是隋书经籍志与其它目录不同的地方。隋书经籍志明确谈到它的大类的划分是根据汉书艺文志分合而成的,其经部序说:“班固列六艺为九中,或以纬书解经,合为十种。”其史部序说:“班固以史记附春秋,今开其事类,凡十三种,别为史部。”子部序说:“汉书有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之略,今合而叙之为十四种,谓之子部。”集部序说:“班固有诗赋略,凡五种,今

11、引而伸之,何为三种,谓之集部。”程千帆 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M,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版,第122、123页这些都可以证明其与汉书艺文志的一脉相承关系,同时也说明了它在汉书艺文志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发展。隋志与汉志相比较,它在经部增加了纬书;史部也是新增;子部十四类是合汉书艺文志数略而成,其类目是由合并、简缩汉书艺文志而来;集部的楚辞、别集、总集三类也是新增而来。除四部外,隋志还附有道、佛二录,然而作者对于这两类著作仅仅是分类统计其种数、卷数、部数,并将其附于四部之末而为细列书名,并无实际作用,所以隋志实际上仍分为四部。隋书经籍志继承了七略、汉志的优良传统,在编述体例上,撰写卷首总序、卷末后

12、序、四部及道、佛经两类大序和各类小序共48篇序论。这些序论除了与汉书艺文志的类目相同而依汉志叙述其事,其新开类目的大序、小序,都是至学术源头说起而至于隋,借采汉书艺文志文字而接其后事,界说各部类图书的性质和内容,简述学术源流,无异于各类学术的发展、演变史,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三、 后世对四分法的承袭与发展隋书经籍志以后,四分法就成了我国古典目录分类法的主流,“凡言目录者,莫不以隋书经籍志为四部目录不祧之祖。”程千帆 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M,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版,第124页唐以后无论史志、官簿、私人藏书目录都沿用这一分类法,如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等。虽然其间也有不

13、少学者对之加以损益改动,但是,始终均未能超越其规范,另辟门径。直到清乾隆年间,纪昀等编制的四库全书总目,才把四分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使之逐步趋于成熟,成为四分法的集大成者。四库全书总目是我国封建社会规模最大的一次官修目录,也是目录著作的集大成者。它是继七略之后最具有点范意义的目录,是先秦至清初学术史的系统总结。其编目为: 经部 10 类: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史部 15 类: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子部 14 类: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 谱录、杂家、类书、小说

14、、释家、道家。集部 5 类:楚辞、别集、总结、诗文评、词曲。凡四部四十四类,有些类下还设有三级类目。可见四库全书总目对前人的目录研究成果即有因循承袭也有改进与创新。一是,将隋书经籍志以来,历代目录分类中大同小异,相互出入者,择善而从之。如新创谱录一门。二是,考校原书,详为厘定,改正前志中分类时存在的典籍与隶属之类目不符的情况。三是参考前代的分类方法,于类目之下再分子目。如经部之小学类,再分为训诂、文字、韵书三个子目。这样四库全书总目以四分法类分群书,四部之下再分类目。类目之流派繁杂者,再分三级子类目。整个分类体系渐趋周密完整。四库全书总目通过大序、小序、案语及提要对书籍进行评价,同时辨章学术,

15、考镜源流,对我国古代典籍做了一次系统的总结。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四部分类法的发展、流变、逐步趋于成熟的历史过程。其分类越来越细致科学,著录书籍数量越来越多,这也从侧面反映除了我国的学术发展之迅速,成就之辉煌。四部分类法自形成以后,在我国古典目录的分类中始终处于统治地位,但随着学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一些目录最终将不得不突破四部的藩篱,而寻求新的发展和突破。参考文献:1程千帆 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M,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版2杜泽逊:文献学概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3余嘉锡:目录学发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4章学诚:校雠通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5来新夏:古典文献学浅说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6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