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4905064 上传时间:2024-02-16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2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doc(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省*县*镇*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 目 录第一章 项目概述11.1 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及负责人11.2 编制依据1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32.1 项目建设背景32.2 必要性分析6第三章 工程与技术方案83.1 编制依据83.2 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83.3 基本原则93.4 建设的主要内容及规模103.5 工程与技术方案10第四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234.1 投资估算依据234.2 投资估算说明234.3 资金筹措24第五章 综合效益评价25第六章 项目实施进度与管理措施266.1 项目实施进度266.2 项目建设组织管理276.3 工作职责276.4 资金的管理28附图:1、地理位

2、置图2、项目平面布置示意图附件:1、*省*县*镇*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委托书2、*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晋发改农经发(2007)1148号文第一章 项目概述1.1 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及负责人1、项目名称:*省*县*镇*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2、项目单位:*镇*村3、法 人:*4、项目负责人:*5、项目建设性质:新建6、建设地址:*省*县*镇*村7、项目建设内容:该项目建设内容 主要包括:街道硬化,长400米,宽5米;污水排放渠,长400米,宽0.8米;种植柏树、柳树等风景树木900余株;草坪1900平方米;垃圾填埋场一处,总容量约为8000立方米。8、项目建设工期:项目建设期为200

3、8年1月开始至2008年9月结束。9、项目总投资:该项目总投资为47万元。1.2 编制依据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2、*省发改委关于申报2007年新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投资计划的通知3、*县*镇*村新农村建设规划4、*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晋发改农经发(2007)1148号文5、其它相关资料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2.1 项目建设背景2.1.1建设背景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以来,该村党支部、村委会积极响应号召,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努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积极改善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改变该村落后的

4、面貌,截止目前该村已建设完成村敬老院、农家超市、村卫生所、村办公用房、文化大院、部分道路硬化等,被*省确定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在党中央、国务院建设新农村的全面部署下,*省省委、省政府针对农村现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对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具体要求,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见(晋发200613号)指出: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搞好人居环境建设,以县为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搞好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引导农民按照规划建设和治理家园。针对多数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全省组织实施以“四化四改”为重点的人居环境治理工程,“四化”指街巷硬化,

5、是在继续实施“村村通”工程的基础上,搞好村内道路硬化,实现“户户通”;村庄绿化,是抓好环村绿化、街道绿化、庭院绿化及公共绿地建设,做到路边有树木,庭院有绿荫;环境净化,是重点整治“脏、乱、差”,对污水、垃圾进行全面清理,做到垃圾集中堆放,统一处理;路灯亮化,是在主要街道和公共场所安装照明灯具,配套照明设施,方便群众出行和活动。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四化四改”工程的投入,确保村庄治理取得成效,要创新机制,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投向村庄治理,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家兴建农村公益事业,发动农民通过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2.1.2项目区域概况*村位于*县*镇北部,东与西垴头村相接,南与西河底村毗邻,距县城3公里,

6、交通便利,全村116户,共426人,属纯农业型村庄,村域拥有国土面积757亩,其中耕地面积637亩。2006年该村粮食总产量为53万斤; 2006年农民人均收入为4494元;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640万元,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710万元,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789万元。*村气候属温暖带东部季风气候区,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寒冷寡照,年平均降雨量530-580毫米,无霜期165天左右,冬季主导风风向为西北风,夏季主导风风向为东、东南风和南风。*村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周围无大型工业污染环境,村中自然环境十分优越,生态环境较好。2.1.3*村发展目标1、农村经

7、济与产业发展目标农业发展方向:根据*村与县城距离不远的区位优势,要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增加蔬菜种植,着力建设经济作物种植基地,建立起农工贸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体系,积极推广生态农业,逐步建立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经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大力扶持农副产品深加工、销售等各种形式的环保型企业,拉动特色农副产品的规模化发展,稳定的增加农民的收入。进一步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科技的进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服务。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方面紧紧围绕紧邻逾长公路的区位优势,开发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并继续大力拓展交通运输业、餐饮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

8、即服务了县城,又造福了村民。2、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目标根据新农村的建设要求及*村的实际情况,在2010年让40%的村民住上新房;电话和有线电视100%入户;100%的村民享有合作医疗,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网络。3、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完善村庄内道路网络结构,修缮路面,注意道路两旁行道树的栽种和维护;在村庄的干路两侧规划安装路灯照明设施;停车场采用分散和集中的布局方式;公用工程设施按照新农村的建设标准予以配套,实现集中供水、供电、排污和垃圾集中处理。4、村庄人居环境的目标对于村庄沿街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要及时清理,并对临街墙面进行治理、粉刷;对村庄周围的自然环境,要注意保护和整治,

9、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村庄的整体建筑风格要协调统一,新建建筑与原有建筑风貌要相协调,充分体现出浓郁的地方乡村特色。2.1.4*村现状主要存在的问题1、村庄道路系统不畅通、不完善、功能混杂、交通不便。2、该村住宅质量参差不齐、形式单一,多为窑洞和单层建筑。3、缺少配套设施,如污水排放渠、垃圾处理场等。2.2 必要性分析1、该项目的实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其中“村容整洁”就主要指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广大农村,生态环境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部分农民环保意识浅薄,随意堆放秸秆、肥料等,村巷卫生较差,秩序较乱,脏乱

10、差问题比较突出。该项目的建设,主要是对该村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工作的补充,项目完成后,可使该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大为改善,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对*县的新农村建设起到示范带头作用。2、项目建设将有效改善*村的生态环境,为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村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的内容也越来越广,已不仅仅局限于生活物质方面的提高,对生活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村正面临着畜禽粪便和生活垃圾的污染,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该项目的建设,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该村“垃圾满村有、废物到处是”的问题,从而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为推动全村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第三章

11、 工程与技术方案3.1 编制依据1、*县*镇*村新农村建设规划2、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标准3、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4、*省村庄治理技术细则5、城镇规范与园林绿化规范6、国家现行有关政策、法规3.2 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3.2.1指导思想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加快小康进程为目标,以和谐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根本,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和集体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

12、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治理农村“脏、乱、差”现象,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升农村文明程度,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法制建设,努力把该村广大农村建设成“班子健全村部整洁、村务公开管理民主、收入增加贫困有助、三电进村路面硬化、生活垃圾集中处理、饮水卫生、住宅安全、儿童入学、医疗合作、文化活动健康丰富、婚丧喜庆移风易俗、邻里和睦、社会安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3.2.2建设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在项目规划中充分考虑各种措施的紧密配合和相互作用,以及近景与远景等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政府引导促进示范带动和项目互动,以新农村建设

13、带动生态园林建设,以绿化环境带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3.3 基本原则1、贯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方针,按照“区域布局,精品示范,因地制宜,整体推进”的原则,为*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辟新的经济增长方式。2、坚持与“十一五”规划目标相衔接的原则,结合*村的总体规划,对村庄进行分类指导。3、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资源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潜力、重点环境问题等,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因地制宜地开展各项建设活动,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优先抓好重点区域的建设,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稳步推进。4、尊重规律,协调发展。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统筹兼顾局部与全局、当前与

14、长远、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5、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强化监管,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而且还要充分发挥村民对村庄治理的积极作用。6、贯彻资源优化配置和整合利用的方针,提倡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厉行节约的精神,落实节地、节水、节材的原则。3.4 建设的主要内容及规模1、垃圾填埋场一处,总容量约为8000立方米;2、种植柏树、柳树等风景树木900余株;3、草坪1900平方米;4、街道硬化,长400米,宽5米;5、污水排

15、放渠,长400米,宽0.8米。3.5 工程与技术方案3.5.1垃圾填埋场设计1、设计容量根据垃圾填埋场设计规范和*村人口426人,按人均日产垃圾量1.0kg/人d计算,日产垃圾量为0.426吨,垃圾密度以0.75吨/m3计算,为0.568立方米,设计使用年限按39年考虑,设计容量为8000立方米。2、填埋场选址(1)选址原则 符合村镇建设总体规划 对周围环境不产生污染 应对当地的大气防护、水资源保护、大自然保护及生态平衡要求相一致 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条件 交通方便,运输距离较短 施工条件优越、方便 人口密度低、土地利用价值小 远离水源地,在当地夏季主导风向下方(2)选址位置根据上述原则,垃圾填埋场选址位于村东边的雨水冲刷沟,运距较短、交通方便,不会影响地下水。3、工程设计(1)垃圾填埋场的技术要求 有充分的填埋容量和较长的使用期,填埋容量必须达到设计量,使用期至少6年 应有一定的施工设备,如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硕士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