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沟二中高红艳《孔乙己》.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4893288 上传时间:2022-09-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曲沟二中高红艳《孔乙己》.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曲沟二中高红艳《孔乙己》.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曲沟二中高红艳《孔乙己》.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曲沟二中高红艳《孔乙己》.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曲沟二中高红艳《孔乙己》.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曲沟二中高红艳《孔乙己》.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曲沟二中高红艳《孔乙己》.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孔乙己教学设计曲沟二中 高红艳【教学目的】(一)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二)了解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三)了解小说精巧的布局,教学重点 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教学步骤】一、导入 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我们学完课文以后,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二、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无产

2、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 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及杂文集坟二心集,译著毁灭等。本文是他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三、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

3、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四关于小说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构成小说的三要素)。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有概括介绍,也有形象描绘,有外貌和内心描写,也有行动和对话描写;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故事情节来源于现实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小说的情节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是为了交代时代背景;描写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

4、景)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分、地位、性格,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等。重点欣赏小说的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和语言描写。五、要求学生跳读,迅速将注释中的生字注音搬到文中相应的字上并读准。成亨(hng)酒店 砚(yn) 附和(h)羼(chn)蘸(zhn)舀(yo) 打折(sh)了 绽(zhn)出六、查词典解释:不屑(xi)置辩认为不值得申辩。颓唐(tu tng)精神萎靡不振。分辩辩白;努力加以解释说明。七、学生朗读全文,或听录音,获得整体印象。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通过“我”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述,记叙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八、快速阅读,思考讨论,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活

5、动场景变换划分段落层次。明确:第一部分(第13节)写孔乙己活动的典型环境鲁镇咸亨酒店。第二部分(第413节)写孔乙己的典型性格和悲惨遭遇,揭示其社会根源。再引导学生以“打折腿”为界限,将第二部分分为两层:第一层(49节)侧重写封建文化、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毒害;第二层,侧重写封建制度对孔乙己的摧残。八、想一想:1、开头三段先说酒店的大概情况,写出孔乙己生活在怎样一个社会环境。 2、提问:前段的描写与叙述,对于孔乙己的出场有何作用? 3、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和第一次出场有什么不同?请从肖像、声音、神态、动作几方面加以比较。(教师画比较表,每项由学生找出课文语句教师概括填写)。九、分组合作,完成孔乙己履历表姓 名 籍 贯年 龄 出生年月学 历身体状况特 长 工作单位 家庭成员主要社会关系工作生活经历主要工作成就 主要优点 主要缺点 总评价十、议一议1、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一个小伙计的口吻来写有什么好处? 2、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划出来看看有什么作用? 十一、总结这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孔乙己一生悲惨遭遇的描述,深刻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也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群众的冷漠麻木,也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