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 从需要开始.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4889912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作 从需要开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合作 从需要开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合作 从需要开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合作 从需要开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作 从需要开始.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合作 从需要开始 唐爱华 当今时代,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新课程理念下,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老师的重视。然而,并非小组围坐在一起,就意味着合作的开始,很多课堂上,因为孩子们缺乏合作的愿望和意识,合作只流于形式,没有多少实效,这也是困扰很多老师的问题。前不久,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实践活动调查十字路口的车辆情况,其中的几个镜头对我颇有启发。活动前,我把班上的18位学生分成三组,采取自愿结合的方法,以便更好地完成调查。尽管是小组活动,学生们因为缺乏经验,各自的工作都是相对独立的,不管他们多么认真,多么投入,还是碰到了许多问题。镜头一:咱俩合起来一人数

2、一人记第一天早晨,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来到十字路口,选好合适的位置,紧张的统计工作开始了。你瞧,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忙不过来了,看了车辆顾不上记,记了又顾不上看,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问旁边的高个子男孩子:“我来不急啊。你边看边记来得及吗?”高个子男孩说:“来不及啊。”“那咱俩合起来一人数一人记,你看怎样?”高个子男孩说:“好!”说完,只见高个子男孩注视路口,嘴里说着:“汽车、汽车、摩托车、汽车”胖男孩认真地记录着,两人相视而笑,顾此失彼的状况消失了。其他学生也慢慢地合作起来了。 思考:合作意识是一种隐性的“知识”,它嵌入于人的实践活动,无法剥离,教师是无法通过语言直接传授给学生的。而只有学生在实践

3、体验过程中才会滋生这种意识。需要注意的是,活动时,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事无巨细地把什么都给学生交代得清清楚楚。假如我事先已经安排好两个人怎样分工、怎样记录等等,学生没有经历手忙脚乱、急躁困惑的过程,孩子们对合作的感受一定不会像那两个小男孩那样深刻,那样愉悦。所以,在合作学习中,我们老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创造条件,让学生真正经历这个过程,使孩子们充分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产生合作的心理需求。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只要求学生带20根小棒,课上却让他们用小棒表示65、98,学生在一筹莫展后恍然大悟,发现与同学合作是解决小棒不足的良方。重要的是这些过程,学生们经历了这样一些过程,在以后的

4、学习生活中,才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合作,这个时候,合作的种子才能够在他们的心田中悄悄萌发。 镜头二:那就把我们组拆掉算了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活动时,要求学生既要统计车辆(包括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又要注意运动方向,同时还要考虑各个时间段,凭着组内6个同学不管如何组合、如何合作都很难完成学习任务。于是,有学生提出“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合作虽然能解决不少问题,但仍然是有限的,真要完成任务,还要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合作”。这时有人提出:“干脆把三个小组合并成两个小组,这样每个小组就有9个人。”可是,把哪个小组拆掉呢?大家都沉默了。过了5分钟,三组的小组长说话了:“既然一定要拆一个组才行,那

5、就把我们组拆掉算了,这样可以给那两个组各增加3个人。”虽然有点依依不舍,组员很快也同意了。 思考: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挑战性,在开展活动中,小组合作的形式本身就营造了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的环境氛围,学生们可以在完成共同的目标中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另外,学生们还会根据当前的任务,在目标的驱动下,自动调整合作方式,以求得任务的完成和认知水平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不断强化,合作能力逐步提高。合作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一种行为,而是一种需求,一种共同的心理趋向。活动中,“一人数一人记”,是合作;“拆掉算了”,也是合作,一种新的更深层次的合作。而无论是哪种合作,都是应实际需要而产生,是建立在学生自悟自得、自主自愿基础之上的,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取得了活动的成功,实现了合作意识的内化与合作能力的提升。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努力为学生创设合作化的学习情景,为学生搭建合作意识形成的舞台,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