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 教学设计[3].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487712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夜雨寄北 教学设计[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夜雨寄北 教学设计[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夜雨寄北 教学设计[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夜雨寄北 教学设计[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夜雨寄北 教学设计[3].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夜雨寄北 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2、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3、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4、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对诗歌的理解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只要对李商隐进行深入的介绍,相信学生能够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3重点难点 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

2、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活动2【讲授】了解作者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是“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

3、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活动3【讲授】分析诗题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活动4【活动】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2、理解诗意,有感情朗读。活动5【活动】自主学习 1、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_却话巴山夜雨时却:_;话:_2、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3、对夜

4、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4、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 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_,_。5、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活动6【讲授】诗文赏析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

5、。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活动7【活动】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描绘了巴山夜雨之景,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妻子思念的深情。活动8【作业】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