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段学生“知错犯错”行为游戏矫正策略研究.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4842364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中段学生“知错犯错”行为游戏矫正策略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中段学生“知错犯错”行为游戏矫正策略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中段学生“知错犯错”行为游戏矫正策略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中段学生“知错犯错”行为游戏矫正策略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中段学生“知错犯错”行为游戏矫正策略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中段学生“知错犯错”行为游戏矫正策略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中段学生“知错犯错”行为游戏矫正策略研究.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资料05YZ14 巧用“知错犯错”游戏 逐渐远离错误的实践探索巧用游戏 让学生知错改错宁波市鄞州区邱隘镇回龙小学 俞黎黎哲人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知错改错是人的美德,犯错误也是孩子的“权利”,是孩子成长的资源。有一些错误,对孩子来说是在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体验。一个人犯了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错不改,知错犯错,明知故犯。在我们小学校园中,孩子们知错犯错的现象就屡有发生,比如明知说谎是不好的,但还是屡说谎话,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如果孩子们多次重复过错行为而没有得到有效的教育和及时的矫正,将在心理上产生依赖性的情感体验,最终可能“固化”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从而导致品德不良。因此对于孩子们

2、“知错犯错”现象,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一、“游戏改错”的构想小孩子为什么会知错犯错?其原因复杂。内因主要是他们是非观念不成熟,对过错行为的危害缺少正确的认识,还不能产生足够的自制力,过错行为未免反复发生;外因仅从教育方式方法分析,大人们的方法简单粗暴,凭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没有从孩子们的角度分析成因,也没有突出其主体地位,导致孩子们不愿意接受批评,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抵触情绪。对此,一般的批评教育往往都难以凑效。我们是否可以采取符合孩子们身心特点的、生动活泼的、喜闻乐见的教育方法,来帮助孩子们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知错改错呢?笔者认为,游戏是个不错的选择。辞海中对“游戏”的定义是“以直

3、接获得快感为主要目的,且必须有主体参与互动的活动”。这个定义说明了游戏的两个最基本的特性:快乐性和参与互动性。笔者的构想是:针对孩子不同的过错行为设计游戏,让孩子们融入到游戏所创设的情境中,在轻松快乐中,在参与互动中,启发诱导他们思想斗争,让他们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行为,从而改正自己过错,学会自我控制,自主建构向善向美的良好习惯。二、“游戏改错”的实施如果分析孩子们常见的过错行为,大体上可分为学习类过错行为和生活类过错行为,前者如上课多动,后者如小偷小摸。根据对班级内过错行为的归类、析因,笔者设计并组织了以下“知错改错”游戏,力求创设游戏情境,寓情于境、寓理于情、寓教于乐,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孩

4、子们施以无形的渗透和诱导。1.对比体验游戏对比体验游戏,即针对孩子的过错行为,同时设计两个游戏,让他们既从反面体验过错行为所带来的危害性,又从正面体验改正过错行为的良好激励,从而促使他们做出正确选择,迈向“知错改错”新生活。笔者所在班级A同学,常以破坏他人文具为乐,偶尔还要偷盗同学的物品。经观察,A同学性格比较内向,在班级几乎没有说得来的小伙伴。 A同学的恶作剧和小偷小摸行为,应该是因为人际关系的挫折而催生的攻击性行为。以前教师的教育,仅仅是围绕A同学过错行为的危害性而进行批评教育,没有触及和解决A同学深层次的心理问题,致使A同学多次明知故犯,屡教屡犯。对此,笔者没有贸然指责A同学的过错行为,

5、而是特地为A同学设计了两个对比体验式游戏,让A同学经历正反两个情景,促使A同学对自己过错行为的自我认知和正确抉择。游戏一 丢书还书 笔者交代A同学的女同桌,叫她故意将一本课外读物经常“大意”地放在课桌上。果不其然,几天后A同学顺走了这本书。围绕这件事,班级特意召开了一次主题班会,剖析类似行为的危害,并叫A同学发了言。丢书游戏,是对A同学过错行为的一次反面式的教育。几天后,笔者到书店买来了一本一模一样的课外书,并故意丢在A同学上学路上。待A同学拾起书时,早已“恭候”的笔者迎上去说:“A同学,你拣到什么东西了?哦,这不正是前几天我们班丢的书啊?赶快把它给同学吧!”A同学“顺水推舟”,把书还给了女同

6、学,得到了女同学的连声感谢。笔者又乘此发动学生点评A同学的进步,将那一周班里的“进步之星”授于了A同学。A同学从这一正面经历中,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自此后,他坚决改正了以前的过错行为,成为一个热心助人的孩子。当然,这个对比体验游戏,是笔者和那个女同学共同的“秘密”。2.角色换位游戏角色换位游戏,即让学生通过模拟新角色,进行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强化对过错行为的认知,促进行为转变。主要方式是以“假如我是”为主题作换位思考,有意让其他同学“犯”同样的过错,而原来的“知错犯错”者,则站在审视他人过错的新角度,来设身处地思考自己以前“知错犯错”行为的危害,自觉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游戏二 假如我是丑小

7、鸭 在英语课教学有关动物的单词panda、monkey、 tiger、lion、cat、 duck时,笔者让学生扮演动物并学动物的叫声、模仿动物的动作,用此游戏来落实新句型。另外,笔者还藏有另一个目的,就是要刹一刹班里个别学生给人取外号的不良习惯。为此,笔者特意要求有此“爱好”的C同学扮演duck.课堂上C同学兴高采烈地学鸭叫、走鸭步,好不开心。过了几天,C同学愁眉苦脸地找到我说:“老师,同学们都叫我丑小鸭。”我边安慰他,边正色地说:“是啊,给人取外号是一种羞辱人的行为,希望不要再出现在我们班了。” C同学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去:“老师,我现在知道错了,我一定改正,我保证不再给同学取外号。”3.将

8、错就错游戏将错就错游戏,是要求对孩子知错犯错的行为不再人为干涉,而是利用他们的“知错犯错”,让他们在游戏情境中因 “知错犯错”而受到挫折,从而刺激他们反思自己的过错行为,痛下决心,与“知错犯错”说再见。游戏三 铁人三项 笔者将“铁人三项”这个游戏分为“齐心奔奥运”(让学生在跑道上排成四路纵队,后面队员抱紧前面队员,步调一致向前行进,先到终点为胜)、“万众齐心跳”(各组由2名同学抓住一根标准长绳,各站一边摇动长绳,其余学生站在里面一起跳,以有效次数多的为胜)、“五环在我心”(四人一组听哨音后,用两块垫子交替踏垫子过跑道,脚只能踏着垫子,不能在跑道行走,先到为胜)。笔者特意将A、D、G、J这几个平

9、时爱捣蛋的同学在“五环在我心”环节中编为一组,他们的成绩自然不理想。我当即找到他们说:“怎么你们四个人这一组比不过别的组呢?是不是你们没配合好啊?”四名都挠挠头,不好意思笑了这一游戏如果能强化这些孩子相互配合,齐心协力,也就达到设计的目的了。4.未来警示游戏通过未来警示游戏,让孩子体会到如果坚持知错犯错,对自己以后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将会造成严重影响,让孩子心灵产生震撼,主动矫正知错犯错行为。游戏四 我长大了 借助社会专业机构资源,让学生到社会去体验他人犯错后得到的恶果,使学生产生心灵的震撼,抑制自己的“知错犯错”行为。笔者组织孩子们参观心理咨询治疗中心,邀请心理诊疗专家讲解学习困难、网瘾

10、、行为问题等儿童青少年案例及矫治办法,参观中心的心理病房。回校后举行了“我长大了”主题班会,由学生扮演如果“知错犯错”,长大了会怎么样。这次参观和主题游戏,对学生震撼很大。F、J同学后来在作文中写道:面对有网瘾的那些大哥哥大姐姐的痛苦,我感到很可怕,我决心不能成为他们一样的人了!5.渐进改错游戏渐进改错游戏,就是允许孩子继续犯错,但鼓励他们逐步减少犯错频率,直至消除过错行为。其具体实施方案,笔者采用了对改错学生奖励小红星,逐步诱导学生摒除知错犯错行为的“代币管制”方案。游戏五 改错小红星 “代币管制”是心理学家基于操作性条件作用而设计的矫正不良行为的方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笔者选择了

11、小红星,即在对学生的适宜行为进行代币(小红星)强化的同时,又针对班内一些知错犯错行为也实行代币(小红星)强化。在一项活动、一个项目和一个周期结束后,由老师和班干部对知错犯错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评定,根据改正情况发放代币(小红星)。用代币(小红星)来奖励其在行为上的积极变化,一定数量的代币(小红星)可以换取他喜欢的东西,如课外读物等。通过代币强化,增强学生对行为改变的承诺和自觉性,增加改变行为的努力程度。如果说前面设计的游戏,谋求创设一个游戏情景的话,而“改错小红星”游戏,则是笔者在这一年里坚持开展的一个长周期游戏,意图以渐进的激励、诱导,逐步强化知错犯错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加自我控制感,最终杜

12、绝知错犯错。三、“游戏改错”的成效我国游戏教育学者丁海东指出:“教育者通过建构一定的环境,营造一定的氛围,使学生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从而生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真挚的情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利用知错改错的游戏,来矫正过错行为,较为有效地达到了德育的目标。近一年的课题实践,笔者所在班级里一些常知错犯错的孩子,在认知领域知道了知错就改的好处和知错不改的害处,在情感领域体验到了知错就改和做出适宜行为的愉悦激励心情,在行为领域基本做到了有错误坦诚认错、及时主动改正、不再犯同样的错误。笔者在课题实施前一周和结题时分别向家长、任课老师及班干部进

13、行专题调查,并将结果进行了汇总。根据“游戏实施前后学生过错行为对比表”(见下表),我们可以认为,知错改错的游戏是有效果的。如前文爱小偷小摸的A同学,经过几次情景性的游戏体验,再也没有“复发”;而那个爱取别人外号的C同学,一有复发倾向,同学们都齐声叫他“丑小鸭”,角色换位后,他不敢取别人的外号了。表 游戏实施前后学生过错行为对比表行为类型发现人次学习类过错生活类过错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违反课堂纪律不缴作业抄袭作业骂人取绰号说谎小偷小摸实施前713597584实施后25022030四、反思 为什么通过游戏能促使孩子们知错改错呢?笔者认为是游戏的三个特性使然。1.改错游戏体现了德育的主体性德育活动在于学

14、生德行的养成,因而学生是德育活动的主体。改错游戏的主角是学生,游戏的过程是游戏者自愿参与,全身心投入的过程。它有别于以往德育活动的组织、安排和设计都是教育者操作,学生只是被动参与执行,完全失去自主的被动式道德教育,像这种忽视学生的身心特点与需求的道德教育,尽管有“人”的参与, 却没有了“主体”。而改错游戏全面体现了游戏的主体精神。只有学生自主自愿的参与,德育活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应。2.改错游戏弥补了德育的快乐性德育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然而在追求学生品行的发展过程中,德育活动忽视了学生积极的情感与心理体验,使学生感到厌烦和无趣,甚至产生抵触对抗的情绪,德育毫无快乐可言。而游戏正好弥

15、补了德育这一不足,它的形式是生动活泼的,它的过程是轻松快乐的,开放生成的。游戏恰恰符合孩子们身心特点的,孩子们喜闻乐见,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到了快乐愉悦的积极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改正过错。3.改错游戏反映了德育的目的性改错游戏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回归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让他们在享受中健康成长。改错游戏的实质就是回归孩子的精神家园,“游戏就是回家”。正如胡伊青加所言:“游戏,作为儿童生活和儿童文化的一个自然而重要的组成部分, 并不仅仅意味着玩,甚至也并不仅仅是儿童用以了解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手段,它实际上是儿童存在的一种形式,是儿童生存的一种状态。”德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使人向善,在于主体自觉的道德生活行为。于是,改错游戏的意义不在于告诉孩子多少感人的道德故事,而是让孩子经历有趣的情境,教会孩子怎样生活,怎样从“知错犯错”到“知错改错”,怎样少犯错,直至不犯错。参考文献:1 胡伊青加.人:游戏者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2 丁海东.论儿童的游戏精神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5).3 孙丽丽,杨淑萍.以游戏精神改进当前小学德育活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0).4 冯玲丽.校园童谣:小学德育游戏化的现实选择J.上海教育科研,2010,(4).THA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