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各版本).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4824723 上传时间:2022-12-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2023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各版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2-2023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各版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2-2023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各版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2-2023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各版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2-2023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各版本).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2023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各版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各版本).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2023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各版本)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邓稼先( ji) 宰割(zi) 可歌可泣(q)B弥高( m) 赫然(h) 气冲斗牛(du)C簇新(c) 校对(xio) 鲜为人知(xin)D草率(shui) 揩桌子(ki) 深恶痛绝(w)2、下列词语的书写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贪婪 尴尬 截然不同 恍然大悟B譬如 遗撼 停滞不前 人声鼎沸C搓捻 威慑 小心翼翼 人迹罕至D羞惭 须臾 花团锦簇 众目睽睽3、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

2、是颇耐人寻味的。B不一会儿,妈妈就把脏乱不堪的房间收拾得干净整齐,简直是妙手回春。C参加保险,虽不能使人化险为夷,但却能在灾祸不期而至时,使投保者得到一笔赔偿,尽量减轻损失。D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中国美食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令观众回味无穷。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长沙市交通监察部门加大了整治力度。B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自我安全保护。C通过这次失败,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粗心马虎原来就是自己成功路途最大的障碍。D完善食品安全法规,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了。5、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

3、像雪。B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C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D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浇灌,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6、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们只能迎难而上,努力向前方挺进。因为退缩解决不了问题。人走在路上,是可以停歇一下,却不可能停一辈子。纵使前路布满荆棘,却也不能退缩。前方的路还是需要自己去探索,去经历。ABCD7、默写填空。(1)木兰诗中描写为作战准备的句子是:_,_,_,_。(2)木兰诗中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_ ,_。(3)描写边塞极其寒冷的句子是_,_ 。(4)

4、“_, _ ”两句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木兰的矫健雄姿。(5)木兰诗中成语:“扑朔迷离”出处的原句是:_,_。 二、文言文阅读。(15分)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卿今当涂掌事(_)(2)蒙乃始就学(_)(3)及鲁肃过寻阳(_)(4)与蒙论议(_)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

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3文章结尾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有何作用?三、现代文阅读。(30分)1、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江德斌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一个小高潮。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嘉宾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

6、简单地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当众朗读一遍。朗读者首播的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和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有些人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忙里偷闲,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然而,朗读者节目

7、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记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如今的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仍然寥落荒芜。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希望生活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这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这些节目大都偏重于介绍图书、作者和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

8、也就容易走向“高冷化”,导致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这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选自2017年2月21日中国青年网,有改动)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第段中加点字“这”

9、指什么?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朗读者的成功,说明不依靠视觉冲击力一样可以办好文化类节目。B朗读者唤起大众对朗读的记忆,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股清流。C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财富的充裕必将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D文中的“人文精神”包含人们对文化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心灵宁静的渴望。2、总有些感恩有始无终米立待在家里的那几天,父亲的脸笑成了一朵花,我却犯了愁:一是连着几日,我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养老院;二是我不知道该怎样跟父亲提这件事。父亲似乎看出我的顾虑,一再追问,我被迫说出此番回来的目的。我说:“爸,我在北京的工作很稳定,没法回来陪你,但是,我的收入又不高,不能把你接到北京

10、照顾,所以,我想帮你找家养老院,你在那里生活,我也会放心一些。”我极尽诚恳地说着这一切,但心里明白,只是借口而已。父亲听完,神情黯淡下来。虽然我知道他不会和我一起去北京,他肯定舍不得离开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可他如果真要待在家里,我难免又会心烦。毕竟这是生我养我的父亲,在他的生活快要不能自理的时候,我不允许自己不以为意。没想到,父亲回过神来,笑着说:“我觉得咱们社区的那家就很好,我明个儿就搬过去。”那家养老院,我考察过,环境太差,我于心不忍。父亲固执地开始收拾一些生活用品。他一边收拾,一边喃喃自语:“去养老院好,去养老院好,去了,孩子也省心。”看着父亲在昏暗的灯光下佝偻的背影,我再也忍不住了,

11、鼻子发酸,潸然泪下。但是很快,我就抹去腮边的泪水,生活让我只能这样选择。那个晚上,父亲的言语一直不多,他不停地摆弄家里的物件,翻翻这个,动动那个,一副极其舍不得又无奈的表情。我不忍看下去,早早回到自己的房间。那天晚上,我久久无法入睡,从门缝里钻进来的灯光告诉我,父亲也是一夜未眠。夜晚那么漫长,父亲的叹息声时不时地穿过厚厚的门板,冲击着我的耳膜。第二天一早,当我肿胀着双眼,出现在父亲面前时,他一脸快乐的表情,仿佛从来就没有伤感过,没有失落过。早餐是父亲做的,煎蛋、豆浆,还有几个热乎乎的包子。我一眼便认出那几个包子是原来上中学时,校门口那家的。我非常喜欢吃他们家的包子,后来上大学,偶尔回来,父亲一

12、大早便骑上自行车,给我买回来。现在,父亲老了,骑不动车子了,一定是早上赶了好远的路才买回来的。父亲见我发愣,笑着说:“快吃,快吃,一会凉了,我早上晨练,专门用保温瓶给你带回来的。”最后,我把早点一扫而光。收拾完毕后,父亲最后一次检查家里。一路上,父亲一直走在前面,我看不清他的表情,但我能看到他的背影。想起年少时,父亲第一次送我上幼儿园的情形:他一直把我抱在怀里,直到进了幼儿园,才极其不舍地把我交给老师。初去的那几天,我总是哭闹,后来,父亲把我送到幼儿园,他一直站在幼儿园的栅栏门外,看我在院子里玩耍。隔着栅栏门,看到父亲,我再无惧怕,玩得很开心。現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时的感觉。每天放学,我都渴

13、望父亲早些出现在幼儿园门口而此刻,父亲就像一个孩子,我把他送进养老院,他是否也会不适应,是否也会想着有一天,我会出现在养老院门口,接他回家。我再也忍不住了,泪如泉涌。正是眼前这个人,给了我一个家,陪着我渐渐长大。我从背后抱着父亲,开始觉得我是那样渺小、自私、卑鄙不堪。以前,父亲有我有家,后来,我离他越来越远。现在,我竟然让他连个家都没有。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失声痛哭,父亲一直没有转过身,但我感觉到手背上有父亲掉落的泪。我哽咽着说:“爸,咱不去了,咱回家吧。”他拼命地点头。几天后,我带着父亲回了北京。我可以吃得差一点、穿得差一点,可是给了我生命、给了我家的这个男人,我再也不想让他受半点委屈。自此以

14、后,我会一直在父亲身边,站成一棵树,开满一树感恩的花,花叶不败,感恩无终。(选自读者,2017年第6期)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选文三次写到“我”忍不住流泪,分别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3有人认为“父亲送我上幼儿园”那件事应放在“父亲给我买包子”之前写。你认为可不可以这样写?试说明理由。4选文在自然段,改换称谓,称父亲为“这个男人”,请说说作者这样改的原因。5请谈谈你读了这篇文章的感悟。1 我最初打算送父亲到养老院养老,经过多次的情感洗礼,最后我改变主意,接父亲到北京养老。(意思对即可) 2 第一次潸然泪下,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怜悯和爱。 第二次泪如泉涌,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第三次失声痛哭,表达了我深深的自责、悔恨之情。 3 不可以。原文使用插叙,将“父亲送我上幼儿园”那件事插入在“我送父亲到养老院的路途”中来写,两者恰好形成对比;这样安排,使父亲形象更感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