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规划.docx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4783603 上传时间:2023-07-28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64.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规划.docx(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规划一、“十三五”规划实施回顾(一)“十三五”文化规划实施回顾“十三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县文化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实施会昌县“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进文化和旅游机构改革,提升文化行业管理水平,着力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全县文化建设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建立了结构合理、分布均匀、功能齐全、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了文化系统改革发展。在全市率先完成直播卫星“户户通”设备建设任务,受到市广播电视全覆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

2、嘉奖,先后获第六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村村通”先进集体、全市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建设先进集体、全市文广新重点工作考评综合先进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斐然,会昌县作为全省唯一的代表,入选文化部2018年非遗保护传承观察点名单。2018年5月,会昌县“非遗”保护中心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受到国家文旅部表彰。1.主要成效(1)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更加均衡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8个。全县243个行政村全部设立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并配送了文化设施设备,183个行政村按照国家广电总局“百县万村示范点应急广播技术标准”实施了应急广播,每村配备了一名管理员负责日常

3、管理(包括县残联聘用的140名农家书屋管理员),建立了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点。农家书屋实现了全覆盖。建成了以县、乡、村三级联动为运行格局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了县、乡、村文体活动中心全覆盖,广播电视户户通,满足了基层群众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看电影、看戏和参与各类文体活动的需求。(2)公共文化惠民服务更加丰富“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常态化。制定了会昌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实施方案,“三馆一站”各司其职,免费为群众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县文化馆常态化开设各类公益培训班,如“百姓艺术培训班”、“爱心艺术培训班”、“非遗项目传承班”、“百姓艺术课堂”、“社区文化辅导员”等。继续

4、在城区举办春季、秋季、暑期少儿及成人艺术培训班。文化馆还深入农村辅导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开展文化活动,每年辅导开展文化活动12次以上,参加人数达1000余人次。县图书馆积极为读者提供各类书籍,开展送书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活动,利用流动图书车免费为盲人和残疾读者送书上门,为全县乡镇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活动室赠送了图书。县博物馆所属展厅、革命旧居旧址均向群众免费开放。坚持以史育人,利用百匾堂等馆藏资源,搞好特色陈列展览。乡镇文化站阅览室、信息资源共享室等功能室全部免费对外开放。群众文化活动多样化。一是群众自发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每日早晨、晚上在文化广场、休闲场所开展健身、舞蹈等文化活动;利用

5、文化馆、老年活动中心、社区(村)文化室开展歌舞、弹唱、棋牌等活动。二是政府部门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利用重要节日、纪念日,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城乡群众性文化活动。例如:春节猜谜游园、送春联、农歌会、民俗文化等等,“月月有戏看,季季有活动”系列文化惠民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专业协会、业余团体自觉开展文化活动。县文联、茶花剧团、夕阳红艺术团、木偶剧团等开展的书画摄影展、诗书笔会、音乐舞蹈艺术培训、文艺演出等活动。四是非物质文化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以会昌山歌、会昌踩鼓、赣南采茶戏、赖公庙会为代表的本土特色项目,走进社区,走进校园,走上舞台,

6、成为我县群众文化活动的亮点。文化馆选送的小品分房参加第十三届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江西预选赛暨江西首届戏剧小品大赛获一等奖;被省文化馆评为2018、2019年“百姓大舞台,大家一起来”优秀组织奖。送戏送电影下乡规范化。每年组织开展送戏、送电影进校园、乡村、社区活动,县文化传媒演艺公司每年创作各类文艺作品50个以上,作为赣州市精品工程之一的邹定华戏曲作品专集,已由江西省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送戏下乡150场次以上,使全县各乡镇每年都能看上本地优秀节目,为乡村、校园送去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每年都有精品力作参加市级以上比赛并获奖,其中大型山歌剧畲山情歌获全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编、导、作曲、表演十二个

7、奖项;采茶小戏好一朵山茶花作品获中国田汉戏剧奖;采茶小戏雪梅获江西省玉茗花戏剧节优秀编剧,优秀音乐和表演奖;县岚山演艺公司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层艺术院团。2016年,县电影公司精心挑选农村题材特别是农村致富题材的电影,组织14个放映队巡回在全县各行政村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放映,全年放映电影3000多场。2017年起,采取公开招标方法,改革公益电影下乡进村(校)考核办法,让敬老院、厂矿企业、特教学校等弱势群体、特殊群体每月也能看上好电影。(3)广播电视公共覆盖更加普遍200个行政村(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83%)开通了有线电视,有线电视户数达到42300户,其中农村户数20134户、城区户数22166户。

8、已通地面直播卫星40870户。建成差转台发射铁塔一座,电视发射频道5个,功率5300W,广播发射频率102.3M,功率300W,电视覆盖约15千米,广播覆盖25千米。直播卫星无线电视已全部覆盖。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继续保持安全播出“零事故”。积极向上争取“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98万元,扎实推进广播电视无线数字覆盖工程建设。完成会昌山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改造提升和会昌发射台莲坪山、盘山发射站新建项目。(4)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丰硕我县被文化部非遗司列为我省2018年唯一的“非遗”保护传承观察点。畲族摆字龙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会昌非杨藤器厂被列为2019-2

9、021年度江西省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赖公庙会代表性传承人黄飞德、会昌匾额习俗代表性传承人肖天长、会昌藤器制作技艺传承人文平清等3人被列为省级第三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会昌米粉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郭永红、会昌酱干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朝阳等8人入选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会昌县职业技术学校、会昌特殊教育学校列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2018年5月,会昌县“非遗”保护中心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实施了羊角水堡保护维修工程,包括羊角水堡一期二部分、二期及岸坡加固工程。第三期项目已通过省厅立项批复。编制了消防工程方案并获得省文旅厅批

10、复。实施了红四军军部旧址(会昌)修缮工程、中央运输部旧址修缮工程、中央兵工厂旧址修缮工程。文武坝粤赣省军区总指挥部旧址、文武坝毛泽东旧居、粤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军供销合作社旧址、国家银行旧址、中央总供给部旧址、中央军区政治部旧址等7处革命旧居旧址保护维修工作顺利完成。2.不足之处(1)公共文化设施薄弱“三馆一中心”(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位置比较偏僻,规模偏小,博物馆文物库房老旧且馆库分离,无法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县级没有美术馆,乡镇没有数字电影院,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2)文化经费投入不足文化事业的投入基数低,文化单位普遍经费不足。由于资金缺乏,已建成的公共文化服

11、务设施,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一些必要的文化活动也无法正常开展,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设备不能及时维修和更新,村级文化活动室设施设备不完善。(3)文化人才相对匮乏文化单位人员编制和职数配备少,人员结构比例不合理,系统外优秀人才很难进入,青年人才培养滞后,人才出现断层现象,传统文化遗产传承困难。乡镇文化站长普遍身兼数职,无法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化工作上,影响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3.主要措施(1)积极谋划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文化部门争取上级支持,制定了会昌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实施方案,加快了群众文化载体建设,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和群众文化

12、活动的开展。(2)争取项目资金加大争资争项力度,充分利用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罗霄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与脱贫攻坚规划等政策,加大争资争项力度,建成乡镇文体广场19个,行政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及文体小广场243个。县财政预算每年安排文化建设扶持资金600万元,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购买等等。(3)强化人才支撑把乡村文化人才纳入人才招聘计划,招录一批专业人才担任乡镇文化站长,使更多热心文化事业的专业人才进入基层文化站。结合“三区”人才政策,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创新引进技术人才手段,解决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二)“十三五”旅游规划实施回顾“十三五”期间是会昌历史上旅游项目建设最

13、多,资金投入最大,产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旅游业对餐饮、住宿、运输等行业的贡献率不断提升,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林业等产业不断融合,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面发展,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绿色发展,推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汉仙岩旅游度假区项目为主要驱动,以汉仙温泉、和君小镇、小密花乡、风景独好园、西北街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形成区域旅游亮点,加强区域旅游产品开发的互动,推动红色、绿色、古色旅游融合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旅游产业发展成效明显,连续三年在科学发展综合考评取得了优异成绩。2016年,会昌在二类县排名第二,2017年、2018年、2019

14、年连续在二类县中排名第一。和君小镇、小密花乡这两个项目成为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参观点。1.主要成效(1)旅游相关规划不断完善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编制了会昌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会昌县红色旅游规划、会昌城郊乡村旅游总体规划等县级旅游规划;编制了汉仙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汉仙岩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汉仙岩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提升策划、汉仙岩景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汉仙岩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提升规划、会昌县汉仙盐浴温泉度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等重要策划规划;编制了文武坝镇古坊村乡村旅游修建性详细规划、杨梅湖乡村旅游修建性详细规划、会昌县欢乐谷景区旅游规划、江西会昌珠兰乡上照花溪谷农庄旅游修

15、建性详细规划、会昌县站塘乡白鹭湾乡村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江西省会昌县周田镇紫云山旅游修建性详细规划等乡村旅游点修建性详细规划。这些规划设计的编制,为我县旅游项目的建设提供了依据。(2)旅游重点项目快速推进紧紧围绕会昌县“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会昌县发展全域旅游行动方案(20172020年)、会昌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推进各项工作。重点抓好汉仙温泉、和君小镇、小密花乡、风景独好园、西北街、紫云山、汉仙岩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引擎带动作用的核心景区。月亮湾会昌宾馆、会昌国际酒店等续建项目相继建成开业,汉仙湖十里画廊、盘山旅游公路等项目先后完成。突出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实施了翠竹祠祭祀广场、羊

16、角水堡修缮工程、西北街文化旅游项目和风景独好园项目。汉仙温泉项目总投资达到14.8亿元,一期项目投资已超额完成,于2018年1月建成并对外营业,当年接待游客达到21万人次,从签约到建成开放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温泉旅游开发引擎带动了整个会昌旅游的发展。同时,推动了洞头畲乡、清溪盘古嶂等乡村旅游景点建设。开展了汉仙岩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项目前期工作。推动了乡村旅游扶贫工作。(3)旅游设施功能不断提升新建了一批旅游公路、旅游厕所、游客中心、游步道。一是全面推进了旅游公路建设。建成了洞头至雪莲山景区旅游公路,清溪乡盘古嶂旅游公路,文武坝镇古坊村、麻州镇增丰村、晓龙乡天门嶂等旅游点通村公路,较好改善了我县旅游景区点的交通状况。二是全面推进旅游厕所革命。2017年我县建成AA标准旅游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产业政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