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历史与社会互动模式.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4764832 上传时间:2022-09-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历史与社会互动模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析历史与社会互动模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析历史与社会互动模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析历史与社会互动模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析历史与社会互动模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历史与社会互动模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历史与社会互动模式.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历史与社会互动模式 “对话教学法”永康市第四中学 吕红丰摘要: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而互动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共同学习、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话教学法”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在师生互教互学中,让学生与教师生命相遇、心灵相会,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关键词:互动 对话教学法 要求 作用新课程把教学看成是一个师生互动交往和对话的活动,平等的活动和对话应该成为教育交往的手段。以交往活动为特征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能有更多的沟通。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在学生发现的

2、过程中,促进教师去启发;师生密切配合,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教与学的共振。而要让教学交往中的师生有更多得互动沟通,就要借助“对话”来实现。(一)何谓“对话教学法”?雅斯贝尔斯说:“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是一种在各种价值相等、意义相等的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所谓“对话教学法”,不仅是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狭隘的语言谈话,更强调的是双方的“敞开”与“接纳”,是一种在互相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的“视界融合”、精神互通、共同去创造意义的活动。在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

3、互相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正如克林伯格所说:“教学本来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而平等积极的互动应该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接纳与分享,是双方的交互性精神的承领。只有实现交往活动的沟通对话,才能实现师生互动。(二)对话教学对教师有什么要求?作为社会学的范畴,交往总是以双方互为主客体为前提的,交往的双方都是彼此关系的创造者,又是相互认识的对象。在交往中双方都应该接受对方,受到对方的影响并有某种收获,这就是交往的三个属性:主体性、互动性和互惠性。在师生互动模式下的对话教学法,强调对话在教学中的意义中,既暗含着对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和个体开放心态的倡导,以及尊重

4、差异和鼓励独特性、崇尚个性和主体性,又内含着对教师更高的要求。1、 要求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在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中,“学生的老师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的学生和学生式的老师”。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师角色,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平等互动,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激发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个性张扬的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随时转换其角色,对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学情境,设计不同的教师角色,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综合探究六大众传媒

5、的影响时,如果只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是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网络的利弊。这时教师就可以转换自己的角色,从教师变成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服务者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帮助他们查找网络有关的资料,参与到他们的准备和辩论过程中,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服务。让学生在辩论这个激烈的“对话”中能更明确网络的利弊,自己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虚拟的网络世界。2、 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对教师而言,上课是对话、是交往,而不是单纯的劳作;是艺术创造,而不是教授;是探索真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展示结论。对话教学法是师生互动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对话发现自我和探究真理。对话教育要求教师和学生同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更多的是对

6、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正是从互为主体的交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才能对所学的东西达成共识、真正拥有知识,并且共同享用对方的经验和体验,也才能体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例如,在教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划一课时,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展示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如何巧记行政区的位置与名称。比较、发现各个行政区的特征。通过形象的演示,教师鼓励学生去探究行政区的特点,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最后产生了一系列的好办法:有的利用名称中的“湖”、“广”、“河”等特殊字识记;有的利用自编的诗歌来识记;有的利用版图形状来识记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将抽象的教学知识形象化、趣味化,这样在深化教学知识的同

7、时,更是培养了学生自己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只是教师简单地展示结论。3、要求教师优化课堂中的“对话”。在对话中有两个重要因素“提问”和“倾听”。在师生互动的有效对话中,一方面,教师要设计有效提问,激活学生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只要有技能,而提出问题需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问是师生交流的手段,是师生互动的平台。为了使提问取得最好的效果,提出的问题必须与教学目标、与学生的需要相适应;教师的提问内容应根据学生已有水平和思维能力;教师的提问形式要多样,以增加学生对问题的深刻认识;教师的提问要有思考价值,具有发散性,能够巩固已学知识、启发思维活

8、动,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更深层次的思考。另一方面,教师要掌握倾听艺术,将有效互动的领向深处。教师的倾听,不仅仅要倾听学生的言语表达,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观察学生脸上的表情、了解学生言语背后的情绪,从而判断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真正理解,思考的方向是否准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恰当,同时适时采取措施,调整教学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互动的有效性。教师要用自身的倾听作表率,来引导学生养成倾听习惯,掌握倾听技巧,从倾听中得到收获。让学生明白只有倾听、思考、理解后的互动才能从别人处学到更多的东西。例如,在教学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时,教师提问:“面对经济危机,假如你是当时的美国总统应该

9、采取哪些措施摆脱危机呢?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言,畅谈你们的想法。”让学生思考约2分钟后,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提出:让资本家让利销售;让人们把钱存入银行;推翻资本主义;政府给资本家拨款等等。当教室安静下来,教师并没有对学生的发言发表看法,只用期待的眼神扫视每位学生。看到有位学生将手举一下又放下来,一副欲言又止的神情。教师向这位学生鼓励地点点头,然后说:“同学们,如果有新的想法,都可以大胆地说,对错没有关系。其他同学也要认真地听,和自己的看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这位学生立即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刚才那几位同学说的都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我认为只有国家采取政策调整的办法才能摆脱经济危机。”老

10、师和其他学生都认真地听这位学生的发言。教师没有及时评价,又提问道:“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你们认为国家采取政策进行调节好,还是国家拿出钱来进行经济贴补好?为什么?”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和学生一起讨论。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小部分认为政府补贴的好,但大部分赞成调整政策好。这时教师又进一步提问:“政府调整其政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在倾听学生的发言后,教师做最后的总结:“在当时的情况下,国家只有采取调整政策的办法,才能使银行恢复信誉,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才能摆脱经济危机。”在这个教学片断里,教师细心观察每个学生的表情、行为,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不急于评价,当听到那位学生有独到见解的发

11、言后,又马上设计一个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师生共同寻找真理。教师通过倾听来辨别学生是否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的内容是否清楚,是否具有条理性,是否具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同时引导其他学生学会倾听,并从中受益;并抓住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有效契机,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由形象到抽象地提问,逐步逼近社会现象的本质。(三)对话教学法有什么作用?1、对话教学法通过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对话,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课堂的互动对话并不是不要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并不是把所有东西都交给学生讨论完成。相反,教师应以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以鼓励支持启发合作探讨。在教师的引导下,沿着教师指引的方向,学生开展独立思考,并

12、形成个人思维成果,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们的自主发展,这样才能为后续的互动打下基础。2、 对话教学法加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激励的作用。“在对话中人们不是探讨一个确定的主题,而意在一种有待发现的真理,参与对话的人之间没有任何对立,他们只是想搞清楚共同面对的问题。”又如我国古代教育中所提的“教学相长”“教然后知不足”等主张。因此,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而且应该感到自己是在接受教育。在师生互动的对话中,人们可以通过心灵的碰撞得到新的东西,教师会受到很多的启发,对学生会有更多的了解。3、对话教学法在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能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意识,激发学生创造性发展的素质。对

13、话是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语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对话的本质在于:在自我中发现他人和在他人中发现自我。在真正有效的对话中,学生有机会说,并能和教师共同决定着对话的形式和内容,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尊重”。由于学生身心得到解放,其学习就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对话式的积极参与。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老师的引领与指导下,参与创新,学会创新,在“学”中“创”,在“创”中“学”。对话就像是一种撞击,把学生的潜力激发出来。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抓住时机善于引导、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教学内容引人入胜;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善于思考、积极参与,并善于打破常规,产生奇思异想,使其能力不断发展。在互动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和师生的共同发展。参考文献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吴一凡.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