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吕氏春秋察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吕氏春秋察传》(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课外文言文吕氏春秋练习3三、( 2007 天津高考语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 题( 20 分)。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则 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 注 一足,信 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
2、,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 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吕
3、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注 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乐正夔 注 一足,信 乎信:相信B. 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进:进用C. 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节:关键D.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汲:打水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闻而审,则 为福矣三人行,则 必有我师B. 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C. 有闻而 传之者曰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 拜且泣者D.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3. 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夫传言不可以不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
4、不闻矣。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缘物之情及人之情,此圣人之所以慎也A. B.C. D.4.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认真核查。B. 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C. 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D. 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5.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此愚者之所
5、以大过也。译文:( 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译文:( 3)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译文:答案三、( 2007 天津高考语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 题( 20 分)。1. A2. BA 项的“则”是“副词,就”的意思。B 项第一个“于”是“介词,从” ,第二个“于”是“介词,向” 。C项的“而”是“连词,表承接”;根据“结构相同,用法相似”的原则也可推断。D项的“之”是“代词,这件事”。3. B本文主旨是要具有“察”的精神,对人对事要仔细分析、推究事理。4. DD项,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 ,说法很含糊; “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的说法也欠准确,除了文章开
6、头几个事例有明显的正反论证外,后面提及的孔子辨“一足” 、丁氏之井、子夏辨豕等几个事例似乎同时蕴含着正反两个方面。5.第一句是个含有“ 之所以 也”的因果判断句,一般要翻译为“ 是 的原因” 。第二句是个含有 “非” 的否定判断句, 一般翻译为 “ 不是 ” ;再者,要根据上下文理解两个 “一足”的含义。第三句, “史记”的翻译可能会有些难度,这是个古今异义词,其语境义为“史书” ,而不是现在所说的司马迁的史记 ;另外,“豕”是“猪”的意思, “涉”是“渡”的意思。参考答案:( 1)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2)所以说“夔一个人足够了” ,不是“夔一只脚” (一条腿)。( 3)有读史书的
7、人说: “晋国军队三头猪渡过黄河。 ” 【参考译文】传闻不可以不考察,由于多次流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大了。这是愚人犯大错误的原因。听到了如果能仔细考察,就有好处;听到了如果不仔细考察,不如不听。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了解了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了解了孙叔敖,并仔细考察了他们,因此国家在诸侯中称霸。吴王从太宰嚭那里了解越王勾践,智伯从张武那里了解赵襄子,没有考察(就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也送了命。凡是听到传闻,必须仔细选择,对于人都必须按照情理来检验。鲁哀公向孔子询问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 “从前舜想把音乐传授给天下
8、老百姓并教化他们,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任用了他,舜把他任命为乐正。夔于是确定了六律,使五声谐和,用来调和阴阳之气,因而天下归顺。重黎还想多找些象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所以只有圣人才能使音乐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让音律调和,从而使天下安定,象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 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 。”宋国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因而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 “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这件事说: “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 都城的人人谈论这件事,以至传播这件事到了宋君那里。宋君派人向姓丁的询问这件事,姓丁的答道,“(额外) 得到一个人使用,并非从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象这样获取见闻,不如没有见闻。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 “晋军三豕过黄河。 ”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古文己字与三字形相近, 豕字和亥字形相似。 ”到了晋国探问这件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言辞有很多似乎错误却是正确的,有很多似乎正确却是错误的。是非的界限,不可不分辩清楚,这是圣人要慎重对待的问题。既然这样,那么靠什么方法做到慎重呢?遵循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考察听到的传闻,就可以了解真实的情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