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性病学第七版部分重点.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474730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皮肤性病学第七版部分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皮肤性病学第七版部分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皮肤性病学第七版部分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皮肤性病学第七版部分重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皮肤性病学第七版部分重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皮肤性病学第七版部分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皮肤性病学第七版部分重点.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皮肤性病学第七版部分重点分章节归纳第二章皮肤的结构皮肤的组成结构:表皮+真皮+皮下组织,表皮与真皮之间有基底膜带。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深浅为基底层(细胞长轴垂直真皮-表皮交界线)、棘层(内含桥粒)、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非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有含酪氨酸酶的黑素小体,用以遮挡反射紫外线)、朗格汉斯细胞(免疫细胞,皮肤内唯一能与CD1a单抗结核的细胞)、梅克尔细胞(有短指状突起,与神经细胞形成梅克尔细胞-轴突复合体,有触刺感觉)真皮:浅深为乳头层和网状层,由纤维(胶原、网状、弹力)、基质、细胞组成。注:表皮与真皮的连接依靠基底膜带。基底层与基底膜带之间连接靠半桥粒。角质形成细胞之间连接靠桥粒。

2、第三章皮肤的功能皮肤的功能:屏障、感觉、吸收、分泌、排泄、体温调节、物质代谢、免疫【吸收】:角质层;毛囊、皮脂腺;汗管。其吸收功能阴囊前额大腿屈侧上臂屈侧前臂掌跖【感觉】:分单一感觉(触、痛、压、冷、温)和复合感觉(湿、糙、硬、软、滑)【排泄】:小汗腺(显性、不显性、精神性、味觉性出汗)、顶部汗腺、皮脂腺(B-顺维A酸可以抑制皮脂腺分泌,治疗痤疮)第四章临床表现临床表现:8个原发皮损、10个继发皮损【自觉症状】:瘙痒、疼痛、麻木、灼热。瘙痒:瘙痒症、湿疹、接触性皮炎、药疹、荨麻疹、脂溢性皮炎、疱疹样皮炎、扁平苔藓、疥疮、糖尿病、尿毒症、白血病及淋巴瘤。疼痛:带状疱疹、鸡眼、淋病、红斑性肢痛症、

3、皮肌炎。【原发皮损】:斑疹、丘疹、斑块、风团、水疱与大疱、脓疱、结节、囊肿。斑疹:局限性颜色改变,无隆起或凹陷,一般小于1cm,超过1cm者称斑片。(炎性见于接触性皮炎、麻疹、猩红热;非炎性者又有瘀点、瘀斑、紫癜)丘疹:高起于皮面的局限性实质性损害,一般小于1cm。(又有斑丘疹、丘疱疹、丘脓疱疹)斑块:较大的或多数丘疹融合而成的扁平隆起性损害,直径大于1cm。风团:真皮浅层水肿引起的暂时性局限性隆起。发生突然伴有瘙痒,消退后不留痕迹。水疱和大疱:高出皮面、内含液体的局限性腔隙性皮损,以1cm为界。结节:圆形或类圆形实质性损害,可深达真皮或皮下组织。大于2cm的结节称肿块。脓疱:含有脓液的疱,多

4、为化脓细菌感染所致。囊肿:含有液体或粘稠物质和细胞成分的囊样结构,一般位于真皮或皮下组织,有上皮细胞组成的囊壁。【继发皮损】:糜烂、溃疡、鳞屑、浸渍、裂隙、疤痕、萎缩、痂、抓痕、苔藓样变。鳞屑:脱落或即将脱落的角质层。浸渍:皮肤角质层吸收较多水分后出现的皮肤松软、发白、起皱。糜烂:表皮或粘膜上皮的缺损,露出红色湿润面,愈后不留疤痕。溃疡:皮肤或粘膜的深达真皮以下的缺损,愈合有疤痕。裂隙:皮肤的线条状裂口。抓痕:也成表皮剥脱,为表皮或真皮浅层点线状缺损。愈合不留疤痕。痂:皮损表面的浆液、脓液、血液及脱落组织干涸行程的附着物。瘢痕:真皮或更深层组织破坏后由新生结缔组织修复形成的损害。分增生性瘢痕、

5、萎缩性瘢痕。萎缩:皮肤组织的一种退行性变所致的皮肤变薄。是由结缔组织减少所致。苔藓样变:皮肤局限性浸润肥厚,粗糙变硬等皮革样表现,由于棘细胞层增厚引起。见于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等。第六章实验室技术【辅助检查】:玻片压诊法、鳞屑刮除法、皮肤划痕试验皮肤划痕试验:荨麻疹患者皮肤表面用钝器以适当压力划过,可出现315秒后红色线条(毛细血管扩张)1545秒后红色线条两侧红晕(小动脉扩张,麻风无)13分钟出现隆起、苍白色风团状线条。棘层松解征又称尼氏征(nikosky sign):是某些疾病发生棘层松解(如天疱疮)时的触诊表现,可由四种阳性表现:手指推压水疱一侧,水疱沿推压方向移动手指轻压疱顶,疱液向四

6、周移动。稍用力在正常皮肤上推擦,表皮即剥离牵扯已破损的水疱壁时,可见水疱周边的正常皮肤一同剥离。阳性见于大疱性表皮松解萎缩型药疹,金葡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天疱疮、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等。斑贴试验:检测四型变态反应(接触性皮炎、手部湿疹)所用。点刺实验:检测异性变态反应(荨麻疹、特应性皮炎、药疹)所用。同形反应:见于银屑病、白癜风、扁平疣、扁平苔癣、毛发红糠疹等病的急性期。第七章用药剂型:溶液、酊剂、粉剂、洗剂、油剂、乳剂、软膏、糊剂、硬膏、涂膜剂、凝胶、气雾剂。急性皮炎仅有红斑、丘疹无渗液时有粉剂、洗剂,炎症较重,糜烂、渗出较多时用溶液湿敷,有糜烂但渗出不多用糊剂; 亚急性

7、皮炎渗出不多用糊剂或油剂,无糜烂用乳剂或糊剂; 慢性皮炎选用乳剂、软膏、硬膏、酊剂、涂膜剂等; 单纯瘙痒无皮损用乳剂、酊剂。原则:根据病因、病理变化、自觉症状选择药物。化脓性皮肤病选抗菌药物;真菌性皮肤病选抗真菌药;变态反应性疾病选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瘙痒者选止痒剂;角化不全选用角质促成剂;角化过度选角质剥脱剂。第九章病毒性皮肤病【单纯疱疹】: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临床表现:以簇集性水疱为特征,但有自限性,易复发。分为HSV-1型和HSV-2型。1型初发感染于儿童,主要引起生殖器外的皮肤黏膜及脑部疾病。II型初发感染主见于成人及青年,通过密切性接触传播,主要引起生殖器部位或新生儿感染。诊

8、断和鉴别诊断:集簇性水疱、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及易复发等特点。治疗原则:缩短病程、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和全身播散、减少复发和传播机会。内用药物治疗:核苷类,阿昔洛韦。外用药物以收敛、干燥和防止继发感染。【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大小水疱为特征,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临床表现: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多发生在身体一侧,一般不超过神经线。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病程一般为23周。特殊表现有:眼带状疱疹:老年人感染带状疱疹病毒时若感染三叉神经眼支,可引发剧烈疼痛,并累及角膜形成溃疡性角膜炎; 耳带状疱疹:病毒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表

9、现为耳道或鼓膜疱疹,当同时膝状神经节受累时,表现为面瘫、耳痛、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ramsay-hunt综合征;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带状疱疹在病程中可伴有神经痛,统称为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ZAP)。如果皮损消退后,通常在四周后,神经痛持续存在,则成为PHN。治疗原则:为抗病毒、止痛、消炎防止并发症。【疣】:由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临床上分为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尖锐湿疣。寻常疣:好发于身体任何部位,毛刺状。多由HPV-2导致。跖疣:为发生在足底的寻常疣,多由HPV-1所致。扁平疣:好发于青少年,数目较多且密集。搔抓后皮损可呈串珠状排列,即字体接种反应或称koebner现象。尖锐湿疣

10、:又称生殖器湿疣。【传染性软疣】:是由传染性软疣病毒(MCV)感染所致。临床表现:典型皮损为35mm半球形丘疹,呈灰色或珍珠色,表面有蜡样光泽,中央有脐凹,内含乳白色干酪样物质即软疣小体。治疗:维A软膏,或无菌条件下夹除。第十章细菌性皮肤病【脓疱疮】: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皮肤化脓性炎症。以金球菌为主,其次为异性溶血性链球菌或两者混合感染。临床表现:接触性传染性脓疱疮,链球菌或与葡萄球菌混合感染所致。以面部等暴露部位为多见; 深脓疱,主要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好发于小腿或臀部; 大疱型脓疱疮:主要由噬菌体II组71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特别见于HIV感染者;

11、新生儿脓疱疮;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症(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II组71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产生的表皮剥脱毒素导致。特征性表现为大片红斑基础上的松弛性水疱,尼氏征阳性,皮肤大面积剥脱后留有潮红的糜烂面,似烫伤样外观。治疗原则:以外用药为主,杀菌、消炎、干燥为原则。SSSS应加强眼、口腔、外阴的护理,注意保持创面干燥。【毛囊炎、疖和痈】:多为凝固酶阳性金葡菌感染引起。临床表现:毛囊炎为局限于毛囊口的化脓性炎症。疖系毛囊深部及周围组织的化脓性炎症。痈是多个相邻毛囊及毛囊周围炎症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皮肤深部感染。预

12、防和治疗: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较严重时辅以内用药物。【丹毒】: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临床表现:好发于足背、小腿、面部等处。多为单侧性,典型皮损为水肿性红斑,界限清楚,表面紧张发亮,迅速向四周扩大。即红肿热痛的炎症表现。实验室检查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治疗原则:首选青霉素,青霉素过敏者选择红霉素或喹诺酮类。外用药物湿敷。【皮肤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致。冷脓肿,非炎症性感染。临床表现: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试验(PPD),阳性仅说明过去曾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病或接种过卡介苗,强阳性反应说明体内可能存在活动期结核病灶。治疗原则:早期、足量、规则、联合及全程应用抗结核药。链霉素注意听神经损害。

13、【麻风】:是由麻风分枝杆菌病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第十一章真菌性皮肤病【甲真菌病】:由各种真菌引起的甲板或甲下组织感染。甲癣特指皮肤癣菌所致的甲感染。分型:白色浅表型、远端侧位甲下型、近端甲下型、全甲毁损型。治疗:药物不易进入甲板且甲生长缓慢,关键在于坚持用药,临床上以内用药物为主,外用药物为辅。外用药物(30%冰醋酸溶液+5%阿莫罗芬甲涂剂)、内用药物(伊曲康唑间歇冲击疗法抗菌广、特比萘芬口服用于皮肤癣菌)【足癣】:足部的癣菌感染。分型:水疱鳞屑型、角化过度、浸渍糜烂型治疗:外用药物治疗(水疱鳞屑型:霜剂、水剂; 浸渍糜烂型:粉剂霜剂水剂; 角化过度型:剥脱剂); 系统抗真菌治疗(伊曲康

14、唑、特比萘芬); 合并细菌感染(联用抗生素,青霉素头孢); 合并癣菌疹、湿疹(治疗病灶同时抗过敏,可用氯雷他定)第十四章皮炎和湿疹接触性皮炎:接触外源性物质后皮肤黏膜发生的急慢性炎症反应。湿疹: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1、简述接触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接触物机理接触者潜伏期举例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强烈刺激性或毒性直接刺激致病任何人接触均发皮炎无强酸强碱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无刺激性或毒性迟发型IV型变态反应少数人接触发病有半抗原其中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有初发反应(420天诱导期)及二次反应(再接触后2448小时激发期)【临床表现】:急性接触性皮炎:起病急、瘙痒、烧灼、疼痛

15、感。典型皮损为境界清楚的红斑,并可有丘疹、水肿、水疱大疱以及继发感染。亚急性和慢性接触性皮炎:变现为境界不清的轻度红斑、丘疹。长期接触可变现为皮损轻度增生和苔藓样变。2 湿疹的特点。【湿疹】:各种内外因素引起,与变态反应有关,特点是多因性、多形性、对称泛发性、慢性复发性、瘙痒性、渗出为主。3 急性湿疹和接触性皮炎的鉴别。病因(复杂多因;接触史)、分布(任何部;接触部位)、皮损特点(多形性对称性、无大疱坏死、炎症较轻;单一形态、可有大疱及坏死、炎症较重)、皮损境界(不清楚;清楚)、自觉表现(瘙痒、一般不痛;瘙痒、烧灼或疼痛)、病程(较长、易复发;较短、自愈、不接触不复发)、斑贴试验(阴性;阳性)4 慢性湿疹与慢性单纯性苔癣的鉴别。病史(急性湿疹发展而来,有反复发作病史,先皮损后痒;先痒后出现皮损)、病因(各种因素;神经精神因素为主)、好发部位(任何部位;颈项、肘膝关节伸侧、腰骶部)、皮损特点(圆锥状,米粒大小灰褐色丘疹,融合成片,浸润肥厚;多角形扁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