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竞争法律制度.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4690805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1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5章 竞争法律制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第15章 竞争法律制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第15章 竞争法律制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第15章 竞争法律制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第15章 竞争法律制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5章 竞争法律制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5章 竞争法律制度.doc(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年注册会计师考试 经济法 第十五章 竞争法律制度 第十五章 竞争法律制度第一节 竞争法的一般理论一、竞争与竞争法的概念竞争法上所讲的竞争即市场竞争,是指具有不同经济利茄的两个以上的经营者,为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以其他利益关系人为对手,采用各种商业策略,争取交易机会的行为。竞争是市场机制的核心要素,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由于市场中经营者的理性和趋利,市场竞争的自由发展必然导致不正当竞争以及垄断或限制竞争现象的出现。不正当竞争、垄断或限制竞争会扭曲竞争,严重侵蚀市场机制的基础,使中小企业和消费者深受其害。因此,为了保护竞争,维护市场秩序和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竞争法便应运而

2、生。二、竞争法立法模式所谓竞争法的立法模式,是指在立法技术上如何处理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关系。综观当今世界,竞争法的立法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一)分立式分立式即将反垄断或限制竞争和反不正当竞争区别开来、分别立法,规范垄断或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称为反垄断法或反限制竞争法,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称为反不正当竞争法。德国是分立式的典型代表,分别于1896年和1957年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对限制竞争法。分立式的优势在于法律的内容界限清晰,针对性强;不足在于两部法律之间需相互配合和协调,可能导致执法成本提高。(二)合立式合立式即将反垄断或限制竞争行为和反不正当竞争行为合并立法,制定统一的竞

3、争法或公平交易法。我国台湾地区是合立式的典型代表,其于1991年颁布的公平交易法,将各种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作出统一规定,并专设统一的公平交易委员会负责执法。合立式照顾到垄断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共性,便于执法机关统一理解、综合适用;不足之处在于立法难度较大,技术不善可能导致规制乏力。(三)综合式综合式即对垄断或限制竞争行为与不正当竞争行为在立法上不作明确区分,也不制定以“竞争”或“公平交易”直接命名的法律,但相关法律的实质内容却是凋整竞争秩序规制关系。美国是综合式的代表。美国的竞争法体系由以谢尔曼法、克莱顿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为核心的单行法和有关判例构成,轻法典,重单行法和判例法,实用性和灵

4、活性突出。体系分散、缺乏严整逻辑,是其不足。由上可知,三种模式各有优劣,并无高下之分。一国或地区的竞争立法究竟采取何种模式,应视本地的法律文化传统和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定。我国于1993年颁布反不正当竞争法,2007年颁布反垄断法,因此是采用分立模式。三、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的关系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同属竞争法的范畴,两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规范经营者的竞争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从立法模式上看,两法之间常常相互交织,共享执法机构。但是,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两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来保障和促进公平、有效竞争。反不正当竞争法通过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避免有失诚信、有损良俗的竞

5、争行为对竞争者和消费者的危害,而反垄断法则通过防止市场出现寡占和独占,抑制具有强大市场地位的经营者限制竞争的行为,保障市场上的自由、有效的竞争。可以说,反不正当竞争法注重将过度竞争状态恢复到有效竞争状态,反垄断法则重茌为竞争不足注入竞争活力。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颁布于1993年,当时正值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初期,一方面,假冒仿冒他人商标和商业标识、虚假宣传、侵犯商业秘密等各类不正当竞争行为日渐猖獗,亟需立法予以规制;另一方面,成熟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垄断现象并不多见,制定专门的反垄断法的时机尚不成熟,但行政性限制竞争、低价倾销、串通投标等个别限制竞争现象已比较普遍。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反不正当竞争法除禁

6、止各类不正当竞争行为外,还规定了几类当时我国市场经济中常见的限制竞争行为,具体包括公用企业或其他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强制交易的行为(第六条)、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行为(第七条)、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的低于成本销售行为(第十一条)、利用经济优势搭售和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行为(第十二条)和串通招投标行为(第十五条)。反垄断法颁布后,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上述五类限制竞争行为均可被反垄断法的相关制度所覆盖,故在本章第二节中不再重复介绍。第二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一、反不正当竞争法基本理论(一)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及特征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违背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和公认的

7、商业道德,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木正当竞争行为具有如下特征:1主体的特定性。不正当竞争行为是经营者在竞争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只有参与市场竞争的经营者才可能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妨碍经营者公平竞争的行为,不属于本质意义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这里所称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2行为的反道德性。不正当竞争行为违背了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等公认的交易原则和商业道德。不正当竞争行为通常表现为违法者采取欺诈、强迫或其他违背商业道德的方式进行。这是不正当竞争行为最本质的特征。3后果的危害性。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危害性后

8、果主要表现在侵犯竞争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损害市场机制和市场秩序。此外,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还败坏了社会风气。(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概念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指调整在国家规制不正当竞争行为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这是实质意义上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定义。在表现形式上,反不正当竞争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指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广义的反不正当竞争法除反不正当竞争法外,还包括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和规幸中关于反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规范。(三)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法律责任与救济制度1监督检查与行政责任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可进行监督检查。监督

9、检查部门在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时有权行使以下职权:(1)按照规定程序询问被检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证明人,并要求提供证明材料或者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其他资料;(2)查询、复制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协议、账册、单据、文件、记录、业务函电和其他资料;(3)检查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规定的市场混淆行为有关的财物,必要时可以责令被检查的经营者说明该商品的来源和数量,暂停销售,听候检查,不得转移、隐匿、销毁财物。监督检查部门可根据不同的不正当行为和情节,给予违法当事人如下行政处罚:(1)责令停止违法行为;(2)没收违法所得;(3)罚款;(4)吊销营业执照。当事人对监督检查部门作出的处罚决定不服的,

10、可以自收到处罚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主管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致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2民事责任经营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给被侵害的经营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被侵害的经营者的损失难以计算的,赔偿额为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还应当承担被侵害的经营者因调查该经营者侵害其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被侵害的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3刑事责任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个别情节严重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刑事责任作出了原则性规定。此外,我国刑法对一些情节严

11、重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也规定了相应的刑事责任。二、仿冒行为及其法律规制(一)概念仿冒行为是指行为人通过使用与他人商品相同或相似的标识或表征,使人将其商品或服务误认为他人商品或服务的行为。(二)具体表现形式1假冒他人注册商标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行为包括:(1)未经注册商标权利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相近似的商标的;(2)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3)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4)给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这些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行为,不仅侵害商标注册人的商标专用权,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2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

12、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知名商品是指在中国境内具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为相关公众所知悉的商品。擅自使用是指未经所有权人的许可而自行便用其知名商品的名称、包装、装潢。经营者在自己的非知名商品上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或与其相似的名称、包装、装潢等,其结果是在市场上产生混淆,造成误认、误购,侵犯了知名商品经营者特定的知识产权,构成对知名商品经营者利益的损害,同时也危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根据200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在不同地域范围内使用相同或者近似的知名商品特有

13、的名称、包装、装潢,在后使用者能够证明其善意使用的,不构成此项不正当竞争行为。因后来的经营活动进入相同地域范围而使其商品来源足以产生混淆,在先使用者请求责令在后使用者附加足以区别商品来源的其他标识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中含有本商品的通用名称、图形、型号,或者直接表示商品的质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数量以及其他特点,或者含有地名,他人因客观叙述商品而正当使用的,不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由经营者营业场所的装饰、营业用具的式样、营业人员的服饰等构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整体营业形象,可以认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二)项规定的“装潢”。足以使相关公众对商品的来源产

14、生误认,包括误议为与知名商品的经营者具有许可使用、关联企业关系等特定联系的,应当认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二)项规定的“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3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企业名称或经营者姓名是区别商品或者服务来源的重要营业标志。企业名称或者经营者姓名体现了经营者通过付出努力和资本获得的无形财产。保护企业名称或者经营者姓名主要是保护附于企业名称或经营者姓名中的商业信誉。经营者凡未经他人许可而在市场中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的,均构成此项不正当竞争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

15、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具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为相关公众所知悉的自然人的笔名、艺名等,可以认定为上述所称的“姓名”。4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认证标志是指质量认证机构准许经其认证产品质量合格的企业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使用的质量标志。名优标志是指经国际或国内有关机构或社会组织评定为名优产品而发给经营者的一种质量荣誉标志。伪造产地是指经营者为提高其商品信誉,隐匿其商品真实的产地,而在商品上标注为商业声誉校好的产地。这类不正当竞争行为并不侵犯某个特定经营者的知识产权,它或虚构事实,或隐瞒事实真相,-是对商品的质量、信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的欺诈性行为。(三)法律责任经营者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入误解的虚假表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处罚。经营者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根据情节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吊销营业执照;销售伪劣商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经营者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