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医济世,古脉新枝悼念炁道医学创立者老中医韩善藏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4689587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医济世,古脉新枝悼念炁道医学创立者老中医韩善藏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行医济世,古脉新枝悼念炁道医学创立者老中医韩善藏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行医济世,古脉新枝悼念炁道医学创立者老中医韩善藏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行医济世,古脉新枝悼念炁道医学创立者老中医韩善藏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行医济世,古脉新枝悼念炁道医学创立者老中医韩善藏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行医济世,古脉新枝悼念炁道医学创立者老中医韩善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医济世,古脉新枝悼念炁道医学创立者老中医韩善藏(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行医济世 ,古脉新枝悼念炁道医学创立者老中医韩善藏5 月的北京 ,鲜花盛开 ,在这个万物生长的季节,却传来老中医韩善藏先生仙逝的消息 ,让人扼腕叹息。 本人因为工作的缘故 ,曾经多次采访韩善藏老先生 ,时隔一年 ,竟成永别。韩老虽然离开了我们 ,但他悬壶济世的情怀和风骨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特撰此文,纪念韩老。奇妙的医术珍贵的条幅一年前,记者前去拜访久闻其名的老中医韩善藏先生 ,一进客厅就被墙上的条幅吸引了。 “善藏医话得之于行” ,正文行书苍老古朴 ,落款是“善藏医师雅正 陈立夫 (民国 )八八 (年 )三 (月 )廿二 (日 ) ”。没错 ,正是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熟悉现代史的人都知道 ,

2、陈立夫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中医很有研究。1969年他自美国回台湾定居,2001 年病逝 ,其间曾任台湾中国医药学院董事长 ,一直大力促进中医发展 ,被誉为中医中药事业的“守护神” 、“现代中医之父” 。韩善藏大夫与陈老并不相识,是因为陈老读了善藏医话,欣然命笔 ,肯定赞扬作者 ,还千里迢迢托人相赠 ,成就一段佳话。那是1993 至 1995 年 ,每当深秋时节韩老都应邀前往江苏镇江与南通,给几位企业家及其亲友诊治病患。众人年龄有别,病症自然不同。81 岁老人患的是双眼白内障,视力严重下降。 年轻人有长甲状腺瘤的 ,有自小患小儿麻痹的,有腰部严重摔伤的。 几位中年人或脾胃不和 ,十分消瘦 ;或哮喘

3、八载 ,久治不愈 ;或终年咳嗽 ,昼夜难安。其中有位徐总经理 ,几年前右脚跟忽然疼得不能着地 ,右腿无法伸直 ,看遍中西医也治不好 ,走路右腿只能脚尖触地 ,一颠一跛。面对这些患者 ,韩老身为中医并不号脉 ,诊断病情却又准又快 ;其治病方式更是奇特 :不管什么病都既不开方子也不用针灸 ,而是先和病人聊一会儿 ,再在他们身上敷贴小几块中药膏,然后交给病人一些装有中药面的小胶囊 ,叮嘱日服一粒或两粒即可。只是病症不同 ,药膏和药囊的种类有所区别 ,药膏敷贴位置也有讲究罢了。 让人更想不到的是 ,如此简易的治病方法 ,疗效却出奇的好。 上述几位病人都是治疗一两次、 服药十多天 ,结果患白内障的 ,视

4、力由 0.2 提高到 0.4;长甲状腺瘤的 , 肿物已然消失 ;患小儿麻痹症的 ,上肢明显有了力量 ;腰部摔伤严重的 ,治疗 30 分钟便行走自如 ;哮喘不愈的 ,来年春天不再犯病 ;咳嗽不止的 ,未满一年症状全无 ;脾胃不和的 ,变得能吃能睡 ,一年体重增加 20 多斤。至于徐总经理的顽疾 ,好得就更快:头天晚上治疗完 ,右腿便能舒展开 ;第二天早晨起床 ,右脚跟即可着地 ,走路已和正常人一样。巧的是 ,当年陈立夫先生的孙女掌管台湾一家企业公司 ,此刻正在南通 ,而且和徐总经理很熟。陈小姐可以说是亲眼看到了“炁道医学”的显著疗效。而台湾中医刊物自然疗法 ,从 1994 年至 1998 年一直

5、都在刊发韩老的文章 ;善藏医话积极倡导炁道医学 ,此书问世后 ,也是这家刊物主动呈送陈立夫老先生的。 奇妙的医术珍贵的条幅。韩老深知 ,在他行医济世的漫长岁月中 ,能将这,二者联在一起的 ,唯有那童年时代的梦想 ,和他终生不渝的追求。早立悬壶之志 苦求岐黄真经 1941 年,韩善藏出生在江苏泰州一个望族世家 ,原名韩根宝 ,字善藏 ,祖上曾是江苏名刹“光孝寺”三大施主之一 ,有人做过官 ,也出过名医。到了韩善藏这辈 ,家道已经中落 ,只留下四间祖屋。韩善藏是在祖父母身边长大的。老人很讲传统 ,对孙儿要求严格 ,五岁就把他送入私塾听讲三字经 、百家姓 ;到了年龄 ,又送他上了小学和初中。 韩善藏

6、立下悬壶之志 ,完全是在青少年时代。 当时韩家已搬到泰州街市 ,住所南边是西药房 ,对门是中药铺。韩善藏自小就喜欢在药店玩耍。 在这里 ,他看到针灸治病的神奇,听到许多关于“药”的故事 ,对中医产生了浓厚兴趣 ,于是刚到小学六年级就萌发学医之志 ,初中毕业这一志向已不可动摇 ,并得到家长支持。当时韩家有位亲戚是老中医 ,还有位邻居是针灸师。从十二岁开始 ,韩善藏便在二位指教下背诵“汤头歌”和“经穴歌” ,苦练针灸基本功 ;后来还精心搜集了不少治病的单方和验方。 说到立志学医 ,韩善藏的儿童时期有两件事不能不提。 一是他常跟着祖父去听书看戏 ,艺人们在台上演绎的故事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其情

7、节往往是 :好人在坏人迫害下眼看要死去 ,一个道人忽然出现 ,手中佛尘一挥 ,好人便起死回生 ,且充满力量 ,最终将坏人彻底打败。后来上小学 ,韩善藏又亲眼看到一位云游四方的老道 ,用根火柴棍粗的银针在聋哑少年身上扎了两次 ,就让他第一次听到外界的声音。童年的经历似乎让韩善藏有了一种“仙道情结” , 使他一生都向往疗效神奇、能让病人起死回生的超凡医术。这种向往不仅使他早早立下悬壶之志,还给他竖立了一个很高的追求目标。长大以后韩善藏读了不少史书和笔记小说 , 接触到一些古代名医的 “神奇” 事迹。如先秦的扁鹊 (秦越人 ) 诊病时能看到患者五脏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西晋的幸灵坐在病人几尺之外

8、即可行气治病 (晋书幸灵传 )等等。这一切都让他确信 ,数千年的祖国医学必有一些上乘医术等待后人去发掘。 韩善藏儿时与习医有关的另一件事 ,是他从记事起就爱学祖母的样子盘腿而坐 ,觉得这样很舒坦。 后来习以为常 ,连写作业都盘坐在凳子上。 再往后便发展到天天都静心打坐 ,而且一坐就是个把时辰 ,几十年来从未间断。这种自然而然、从小坚持下来的习惯实际上是一种气功 (炁道 )修炼 ,它给韩善藏带来莫大益处 ,为他以后体悟自然之道、 创立炁道医学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1958 年,韩善藏初中毕业参加工作 ,进了北京一家国营大厂 ;后又参军从事基层医务工作 ,发挥他熟悉针灸和中药的专长。 从部队复原回到

9、工厂医务室 ,韩善藏刚好 25 岁,随着早年志向的实现 ,内心更加向往祖国医学的上乘医术。此后 ,他便利用北京得天独厚的条件 ,为实现理想而加倍努力。当年 ,北京中医学院 (今北京中医大学 )离韩善藏的住处只有 20 分钟路程 ,他一有时间就去旁听知名教授的讲课,先后用两年时间 ,系统学习了“各家学说” 、“内经”、“伤寒”、“金匮”、“方剂”、“温病”等课程 ,夯实了中医理论基础。他还借夜班倒休 ,四处找老中医求教。后经人介绍,特意师从北京名医陈世安先生学习。 陈老大夫的方剂轻灵机巧,气味纯正 ,拓展了韩善藏的诊治思路。在为陈老大夫抄了几次方子后,老大夫即令他独立坐诊看病。 就这样他先后坚持

10、了5 年,直至陈老大夫 83 岁正式退休。师从陈世安等名老中医,韩善藏受益匪浅 ,但总觉得不太解渴。他意识到,在基层医务室工作,患者均为厂内职工和家属 ,病源太少 ;而要悟得传统中医的上乘医术 ,缺少临床经验是不行的。他决定广拓病源,尽量用业余时间多为社会上的患者看病。 开始是在陈老大夫的医院坐诊,后因医术独特、疗效显著 ,主动求治的病人越来越多。到了1980 年代 ,有的场合已是应接不暇。当时治疗最多的是常见病,也有一些疑难杂症 ,往往涉及内、外、妇、儿等等不同医科。求诊者以普通百姓为主 ,亦有不少社会名流、 军队和地方高干官员 ,以及旅居日、 美、英、法、德、加等国的海外华人。1980 年

11、中期 ,他还受邀给井岗山时期的老同志做过编外保健医。从 1960 年代中期到1980 年代后期 ,韩善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此基础上 ,他对中国医药学的核心精神终于有所领悟 ,并且认定 ,传统中医的上乘医术必是这一精神的忠实体现。法尊炁道巧使自然之力中国医药学的核心精神是什么?韩善藏的答案是尊崇“自然之道” ,即医者行医必须遵从而不是违背人生命运动的自然法则。从黄帝内经开始,中医治病一直把恢复和维护人体之气在经络系统中的有序运行作为着眼点 ,就是因为她认识到 ,人的躯体需要天地之气的滋养 , 更离不开人体之气的自然运行 ,这是人生命运动的根本之道。中医传统医术的特点是什么 ?韩善藏的答案是

12、借助“自然之力” ,即用自然手段调动人体潜藏的自我修复伤病的生命机能。这一机能人生来就有 ,只不过在人体之气运行有序的条件下方可发挥作用 ;如果伤病导致人体之气运行受阻 ,它的作用无法发挥 ,人体就会久病不愈。所以传统中医临床讲究两点 , 一是治病不求消除浅层病因 ,而在恢复人体之气的自然运行 , 激发患者自我修复伤病的机能。二是具体治疗要用生物性的自然手段 ,如服食中草药、针灸、按摩、气功等等。因为只有这类手段才能有效作用人体经络系统 ,调理失衡气机 ,而不会给人体造成伤害。 这些领悟至关重要 ,它们触及到传统中医的神髓 ,更给韩善藏指明了探索的方向。 于是他以 “恭守自然之法,巧使自然之力

13、”为宗旨 ,专心改良中医传统的治病方法 ,终于求得一套独特医术。 这套医术不仅涉及诊病和治病 ,还包括中药炮制 ,三种治病方式内病外治、 超小剂量用药和炁道疏导全都与众不同。所谓“内病外治” ,是用一点中草药膏敷贴在病体有关穴位 ,让药力直入经络系统。 此术由中医传统的针灸疗法与外治法“嫁接”而成 ,药膏贴布一般只有 3 X 4 厘米大 ,每贴用药 0.3 克左右 ,一次敷药总量不超过 1.5 克。韩善藏学医、行医均都是从针灸开始的 ,他接触外治法也很早 ,且与清代名医吴师机有关。 吴师机是中医外治大家 ,尤其擅长敷贴药膏。 1853 年他迁居韩善藏的家乡江苏泰州 ,使当地形成了“万病贴膏药”

14、的风俗 ,并延续下来。韩善藏研究内病外治始于 1960 年代后期 ,1974 年正式用于临床。 与针灸相比 ,内病外治有三大长处。一是可免除皮肉之痛,男女老少都乐于接受。二是所用药膏配方独特,药力对经络系统的作用更到位。三是中药膏留存人体表面可达24 小时以上 ,疗效更持久。韩善藏行医 ,遣方用药晚于使用针灸疗法,但他一开始就追随叶天士、蒲辅周、陈士安等古今名医,非常注意控制药量 ;后来对传统中医的神髓有所领悟,为避免药物毒副作用伤害人体,“量轻力专”便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用药原则。早年开方子他总是少用药、用常药 ,一副药的重量一般只有三四十克,价钱很便宜 ,还非常容易抓到。即便是哮喘顽症,仅用四味十分平常的药材也能治愈。 1980 年之后 ,为了进一步控制药量,韩善藏对内服中药的汤剂形式加以改良,开始将配方药研成粉面儿 ,装入小胶囊。 由于每粒胶囊装药仅在0.3 克左右 ,患者日服最多三粒 ,一天总的用药量加起来还不到1 克。病人服用起来非常方便 ,既可免去煎药之苦 ,更不会因大量喝药伤了胃气。内病外治也好 ,内服中药也罢 ,韩善藏都讲究用药轻灵,可如今中药炮制有很多环节已不再使用传统工艺,药材来源也发生了变化。 许多药用植物都在不同地区以人工栽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