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类 岗位考试(理论).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4677449 上传时间:2022-09-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音乐类 岗位考试(理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音乐类 岗位考试(理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音乐类 岗位考试(理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音乐类 岗位考试(理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音乐类 岗位考试(理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音乐类 岗位考试(理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类 岗位考试(理论).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儿童歌曲的一般特点反映在歌词和旋律两个主面:歌词:1、结构简练,主题单一;2、形象生动,富于童趣;3、通俗上口,易记易唱; 4、节奏鲜明,句幅短小。旋律:1、顿逗较多;2、音域较窄;3、节奏简单;4、旋律质朴。儿童歌曲常见的体裁特征及范例1、进行曲:节奏鲜明,曲调规整,有强烈的行进感,适于集体演唱。 如: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2、歌舞曲:具有鲜明的舞蹈节奏特点,旋律欢快,活泼,结构规整,强弱对比明显, 适于载歌载舞。如:娃哈哈3、抒情歌曲:旋律优美流畅,节奏宽广舒展,情感细腻深沉,既不独唱,也不齐唱。 如:我们的田野4、劳动歌曲:以特定的劳动为歌唱内容,曲调质朴,节奏性强,常与劳动节奏相联系。 如

2、:洗手绢5、叙事歌曲:歌词具有情节性,旋律比较语言化,词曲结合紧密。 如: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6、灰谐歌曲:歌词夸张,风趣,曲调口语化和歌唱性相结合。 如:粗心的小画家7、表演歌曲:常用的内容配以表演动作,旋律既富有歌唱性,又有律动性,适于边唱 边表演。如:可怜的秋香8、歌谣体歌曲:歌曲短小,口语化,曲调与歌词的节奏、语气一致。歌曲写作常识一、歌词的一般艺术特点:1、一首歌词就是“一首诗”,歌词符合“诗”的要求;2、歌词常是七字句和五字句,但也有特殊情况;3、歌词的节奏是“语言有规律”的运动;4、歌词的节奏是音乐节奏的基础,二者要很好的结合起来。二、歌曲的旋律线、节奏、调式调性:1、旋律线:

3、旋律:音乐有组织的进行,所形成的横向线条,将时值长短相同或不相同的音符组 织起来的现象。 旋律形态:a、同音进行(作用:坚定有力,永往直前),如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怒吼吧!黄河 b、级进:I、上行级进(开朗,积极向上),如毕业歌 II、下行级进(向下,情绪低落),如小白菜 c、跳进:I、小跳(三度内,紧张有力),如野玫瑰、妈妈的吻 II、大跳(四度以上,明朗开阔) 超过八度的跳进一般要慎用: a、四、五度跳进(较常见,热情奔放),如国际歌、打靶归来 b、六度跳进(突出、强调),如红军歌、战斗进行曲 c、七度以上跳进(扩展感强),如好汉歌2、节奏: 处理歌曲的节奏,既要遵循生活语言等节奏规律,

4、同时又不要机械地去强调某一个 方面。 处理节奏的几种方法: a、抓住节奏的核心,特别是“节奏型”,既在音乐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节奏。 b、顶板和闪板的处理(戏曲术语) 顶板:强拍起,进行曲、群众歌曲,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卖报歌 闪板:弱拍起,如国歌、国际歌 c、反节奏的运用,即在规定的节拍中形成强弱颠倒的现象(切分节奏) 作用:做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效果。如大海啊!故乡 d、多拍子、隐伏拍子和拍子的转换 I、多拍子:在一首作品中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拍子,如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II、隐伏拍子:在规定的拍子中隐伏着另一种拍子,如松花江上 III、反节奏隐伏拍子拍子转换,是拍子转换的主要程序3、调式调

5、性: 调式调性是传统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一般说来,不同的调式具有不同的表情特征, 根据歌词不同的题材和内容,选用恰当的调式这是塑造完美的音乐形象不可忽视的主 要手段之一。a、西洋大小调: I、大调式:明亮、开朗的色彩,易表达雄壮、奋发、活跃的感情 如国际歌、我的太阳、祝酒歌 II、小调式:柔和、暗淡的色彩,善于表达内在、含蓄、低沉的感情 如喀秋莎、三套车b、民族调式: 宫调式、徵调式(近似大调色彩),角调式、羽调式(近似小调色彩), 商调式(介于两者之音) I、宫调式(明亮、开朗的色彩),如我爱北京天安门、红星照我去战斗; II、徵调式(明亮、开朗的色彩),如洪湖水,浪打浪(独唱部分); II

6、I、角调式(暗淡色彩,收缩感),如杏花开来,菜花黄; IV、羽调式(柔和、暗淡的色彩),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V、商调式(介于大、小调之间),如太阳出来喜洋洋。4、转调: 转调是歌曲创作中常用的发展手法之一,属复杂的问题。 a、同宫转调(或叫调式交替),宫音、调号不变,只是调式改变 近远的顺序,如我爱祖国的蓝天 b、不同宫的转调,宫音、调号改变,调式可能变也可能不变 在同一音上做不同的唱名变化,如蝴蝶泉边、西班牙女郎三、音乐主题的写作,发展和高潮的处理:1、音乐主题的写作: a、主题:是音乐作品中最富有表现力,形象鲜明,最具特性的,相对完整的“乐思”, 它是作品的核心和发展的基础; b、创

7、作歌曲,先要有一个良好的主题,应具备如下三个特征: I、准确、生动的情绪特征; II、明确的体裁特征; III、清晰的风格特征。 c、如何确定主题的形象特征:一般来说,歌词内容和整体的艺术形象,应是音乐主题形象的主要依据,特别是有 的歌词,有鲜明的音调特征。 歌词提供的语言节奏和声调要求简单,而作为歌曲一定的节奏和音调要夸张和丰富。2、音乐主题的发展: 先划好节奏,写好音高后划上节奏,主题的写作手法多样,一首作品可以是单主题, 也可是多主题。 手法:a、重复,I、严格重复 II、变化重复(变尾、变头、局部) b、模进,I、严格模进 II、自由模进(动力、扩展、压缩、反向、逆行、连续) c、变奏

8、,I、扩展或压缩变奏 II、加花变奏 d、引伸 e、对比 f、再现3、音乐高潮的处理: a、突出某种手法,如大跳,节奏变化手法 b、结合手法应用,如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方面四、歌曲的常见曲式结构(乐句、乐段、单乐段)、前奏、间奏、尾奏的写作手法、衬词、拖腔的用法:1、歌曲的曲式结构: 曲式:音乐的曲调结构形式 歌曲的曲式:指歌曲的曲调结构形式 曲式的结构原则:变化原则(变化、变奏),对比原则,再现原则 曲式的基本单位是乐段 a、一部曲式:由单乐段组成,也有复乐段和多乐段形成 ; I、单乐段:“起、承、转、合”原则,如沂蒙山小调 II、复乐段: III、多乐段: IV、分节歌,一曲多段词,如

9、十大姐、打靶归来 b、单二部曲式,由前后关联的两个部分组成,相互联系,但又各具特色的结构; I、带再现的单二部,如游击队歌 图式: II、不带再现的单二部 图式: c、复二部曲式,即在单二部的基础上,采用了较复杂的扩充或手法,使单二部曲式的 两个部分结合形成单三部或单三部曲式; 图式: 如祝酒歌(有再现复二部),国际歌(无再现复二部) 其它图式: d、单三部曲式,由三个内容不同的部分所组成,又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的结构; I、有再现的单三部,完全再现的,图式: 变化再现的,图式: II、无再现的单三部,图式: e、复三部曲式,在单三部中的三个部分,有一个或两个部分已扩大到单二或单三部的 规模。

10、 大体图式: f、回旋曲式和变奏曲式 回旋曲式图式: 变奏曲式图式: 曲式结构简图: 一段体 单二部 复二部 单三部 复三部 回旋曲 变奏曲2、前、间、尾奏的写作手法: a、前奏写法:I、取材于歌曲本身而写成,如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 II、根据音乐的整体形象进一步描写刻画,如:乌苏里船歌 b、间奏写法:I、用于段落之间 II、用于乐句之间 c、尾奏写法:I、最后一句,如:教我如何不想她 II、用高潮句,如:乌苏里船歌3、衬词、拖腔的用法(一字多音,音区跨度大): 衬词用法:a、模仿生活中的自然音响,描绘生活的场景;如军民大生产 b、表现出地方和民族特色; c、为感情的抒发和音乐发展的引伸 如教我

11、如何不想她 拖腔用法:在创作歌曲中,一字多音,悠长婉转的行腔,和我国的戏曲、曲艺有着 重要联系,即一字多音现象,对表现某种特定意义有独特作用。基础乐理一、 音的有关知识:1、 音的产生: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了声音,并传送到人们的听觉器官而形成的一种 感觉。2、 分类: 乐音:振动有规律,有回定音高的音(在古典音乐中大量使用) 嗓音:振动无规律的音,有很强的随机性(在现代音乐中大量使用) 乐音体系:所有乐音的总和3、 音的四个物理属性(即音的固定特性): 音高:由振动频率决定 音量(音强):由振动的幅度决定 音值:由振动持续时间长短决定 音色:由发音体的材料、形状和发音方式决定二、 记谱法知识(

12、音高、时值、休止符):1、 记谱法:人们为了流传音乐作品而采用的记录乐谱的方法2、 常见的记谱法: 文字谱:用文字记录乐谱,如中国的古琴谱 数字谱:用数字记录乐谱,如简谱 符号谱:用固定的符号来记录乐谱,如五线谱3、 简谱介绍: 由意大利音乐家季多发明,并创立音名和唱名,经古代“丝绸之路”传入亚洲,并逐渐流行。 音名:音的代名,用大小写的C、D、E、F、G、A、B来代表乐音的七个基本音高 唱名:即用do、re、mi、fa、sol、la、si来表示七个基本音高的名称 音组:乐音体系中按音的高低进行归类,以七个音为一组 音高:a、中音区,用小写的阿拉伯数字1、2、3、4、5、6、7来表示do、re、mi、 fa、sol、la、si b、低音区,在1、2、3、4、5、6、7下方加小圆点来表示,圆点越多,表示 音越低。 c、高音区,在1、2、3、4、5、6、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