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训诂和训诂学.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4641576 上传时间:2024-02-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什么是训诂和训诂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什么是训诂和训诂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什么是训诂和训诂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什么是训诂和训诂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什么是训诂和训诂学.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什么是训诂和训诂学?(第一次课 1-2课时)什么是训诂和训诂学【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讲解训诂和训诂学的基本概念,使学生能够分清训诂学与语义学、词义学的区别。【教学难点】训诂学和语义学研究范围的异同【教学重点】训诂学的定义和训诂学的内容【作业】 无【主要参考资料】郭芹纳 训诂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2月第2版【基本概念】训诂 训诂学 语义学 词义学【基本理论】训诂是什么?训诂学是什么? 训诂学和语义学、词义学在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训诂学包含哪些基本内容?训诂学有什么实际意义?【所用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一 引言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训诂不同于训诂学。

2、一般所说的训诂,在古代,训诂工作相当普及。三字经:“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但是,现代人懂得什么是“训诂”的人,除了专业人员之外,已经不多了。但是,训诂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甚至在将来的工作中,都会非常有用。例如:拿文言文教学来说,有一部分词语,课本虽然作了注释,但一般只是讲当然而不讲所以然。对课本的注解,一般的句式往往机械地引用,不能进行进一步的讲解,因此学生难以理解深透。例如,卖柑者言:“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注:“皋比,虎皮。将军座位上垫着虎皮。”但虎皮为什么叫“皋比”呢?将军的座位上为什么要垫虎皮呢?训诂材料告诉我们,古代战争

3、中,虎皮是重要的战具,人们利用敌人畏虎的心理,披虎皮进攻以取胜。例如,左传庄公十年鲁国的公子公子偃蒙皋比而先犯宋师。杜预注:“皋比,虎皮。”(接训诂学的知识和应用23页。)如果我们能读懂训诂材料,就可获得许多深层的知识;如果学会训诂方法,就能够自己进行考证,纠正前人的错误,使自己的知识更扎实,讲课也更有水平,不但能告诉学生“是什么”,还能讲明白“为什么”。先介绍训诂学是传统小学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也就是简单说明训诂学的学术位置,再从三个故事引出训诂学是什么的讨论。(1)王维“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训诂学与古诗注解俞正燮xie 癸gui巳存稿考证 “桂”为另一种植物(2)稳操胜券 胜券是左券还

4、是右券?(3)弃子之风俗,甲骨文之“弃”字,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后稷为弃子。(4)左传鞍之战:“不介马而驰”。何谓“介马”?二 训诂是什么?训诂,指的是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古代汉语是单音节语,一个字相当于一个词。“训”和“诂”最初也是单音词,各有其含义。说文解字言部:“训,说教也。” (训:顺、川、钏同源词)。“诂,训故言也。”意即:训是解释;诂是解释古代的语词,因此,诂也写作“故”。由于这两个词都有解释道意思,因此,二字经常连用,意义不再区分,都是“解释”的意思,即:将意义不为常人所知的词解释清楚,使其为人所理解。所谓意义不为常人所知的词,无非有两类:一

5、是古语词,而是方言词。在魏晋时代,无论是“训”还是“诂”,都是此义。晋郭璞为尔雅作注,在解释尔雅中的一篇为什么叫“释诂”的时候,指出:“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风俗之殊语。”到了唐代,训诂就是“注解”的意思,他在毛诗周南关雎诂训传中说:“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因此,训诂,就是对古今之异言和风俗之殊语进行解释,这是一项综合性的语文工作;而进行训诂工作所产生的结果,即词义的解释,古人也称为“训诂”,此即训诂材料。一般所说的“训诂”,指的就是训诂工作和训诂材。辞海:又叫“训故”、“诂训”、“故训”。解释古书中词句意思,用通俗的话解释古代词语,叫“训”;用普遍通行的话解释方言,用当代的话来解释古代

6、词语叫“诂”。毛诗故训传最早用“训故”,扬雄答刘歆xin书用“训诂”。训诂涉及对方言的注释,如:(扬雄方言:“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孔颖达 :“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与此。”“训诂者,注解之别名也。”黄侃(季刚):“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许威汉: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语言解释。用语言解释语言(包括方俗词语)是训诂的一般含义,对古文献语言做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三 训诂学是什么?辞海:我国传统的研究词义的学科。偏重在研究古代的词义,特别是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为主。也分析古书中的语法

7、、修辞等语文现象。著作有两类:一类专为解释某部著作而写。一类搜集词语,分类编次,解释其意义。十三经注疏大多数是汉朝人或魏晋人做的注,唐宋人做的疏。“传”阐明经义,“笺”,补充修订,对隐晦处阐明,提出不同意见。古书注解工作开始于汉代,有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人。如:周易魏 王弼 、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诗经汉 毛亨传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尔雅晋 郭璞注,宋 郉昺疏。许威汉: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学科。传统上,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并立,统称小学。训诂学即是传统语言文字之学,训诂学是传统语言

8、文字之学的重要组成,又是文字、音韵、语义、历史语法、修辞及校勘等的综合运用。不同于词义学,除词义外,讲句义,篇章,总结注疏经验,阐明训诂体例、方法、原则及运用,辨正音读,名物,典章等。举例说明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谁之西归?怀之好音。(西,说文:“西,鸟在巢上也,象形。”)与文字学有关系婶=叔+m,;妗=舅+m;管仲、齐桓公谋伐莒;与音韵学有关系月亮代称40多个:金波、飞镜、嫦娥、月兔、婵娟、姮heng娥等。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难磨。把酒问姮娥,被白人欺人奈何?”训诂学是以前人的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为研究对象而建立的一门科学。训诂学是因为训诂而产生的。传统训诂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古代

9、文献语言的语义规律和训释方法。20世纪以前,独立的训诂学专著不多,对语义规律和训释方法的探讨、总结,夹杂在训诂材料之中。例如,郑玄注“三礼”,其中已对字的音义关系有所阐明;许慎的说文解字,对汉字的形义关系作了科学的总结,从而奠定了以形索义训诂方法的基础。但他的理论思想仅仅在说文解字叙中用极少的语句作出了一些提示,并没有全面进行论述;段玉裁在系统地研究词义引申方面很有成就,但他对汉语引申规律的探讨却散见在说文解字注中。正因为如此,一般人谈到训诂和训诂学,容易混为一谈。实际上,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与工作,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二者必须分清。训诂学范围的确定,经过三个时期:第一,早期训诂

10、学(汉代明代)。它包括一切语言单位和各种语言要素的规律。文字、音韵、语法、修辞、逻辑、篇章等等都包含其中,它几乎就是文献语言学或古代汉语语言学的全部。第二,晚期训诂学(清代近代)。训诂与文字、音韵分立,偏重研究语义,范围进一步确定。但是,字、词、句、段、章都有意义问题,语法、逻辑、修辞、章句仍然包含其中。不过,它已经把词义当成研究的重点和基础。第三、现代训诂学。随着现代语言科学的发展,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篇章学,都已发展为独立的语言学部门或其他独立的学科,因此,训诂学如果不满足于它在科学史上的地位,而且还要在发展中跻身于独立的现代科学的行列,那么,它必须把自己的理论研究范围确定在古代文献语

11、言的词汇而且偏重在词义方面,与历史语言学衔接。在此基础上,借助相邻学科的成果(如文字学、音韵学、词义学等),再去探讨综合的应用法则,从而建立现代的科学训诂学。四、训诂学不是语义学或者词义学。语义学:研究语言意义的一门学科。从上下文关系、符号和所指关系、切分义素、生成语义等角度研究。词义学:语义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词语意义的学科。研究声音与意义的关系;词义构成因素;词义演变规律;同音词、同义词、反义词等。四 简单说明本学期讲课计划和章节安排五 简单开列训诂学参考书目许威汉 训诂学导论修订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7月第1版吴孟复 训诂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4月第一版陆宗达 王宁 训诂与训诂学山西教育出版社宋永培当代中国训诂学2000年王世征 宋金兰著古文字学指要中国旅游出版社 1997年4月第1版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02年8月第八次印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