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孩子一个自己的舞台 (2).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4629265 上传时间:2024-03-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还孩子一个自己的舞台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还孩子一个自己的舞台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还孩子一个自己的舞台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还孩子一个自己的舞台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还孩子一个自己的舞台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还孩子一个自己的舞台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还孩子一个自己的舞台 (2).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还孩子一个自己的舞台 听乘法分配律一课的感悟 颍上县管仲小学 钱中柱 2013-4-16摘要:吴正宪老师演绎的课堂她说的并不多更多的时候是充满了孩子们的笑声,还有叽叽喳喳的“争论”,这几乎全是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数学问题由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由学生探索,数学结论也完全是由学生发现的,学生的学习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学生之间的对话:“请听我讲,对我的算式你想提什么问题?. 我的回答你同意吗?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就给我点掌声吧!”孩子们各抒己见,你一言,我一语。瞧,孩子们学习的多自由,多快乐,整个课堂成了孩子们尽情绽放的舞台!关键词:教学 乘法分配律 孩子自己的舞台正文:课堂教学更多的应该是学生

2、在活动,我们教师不能是“主演”,而应是“导演”,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建合作交流的发展平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从容地思考问题,有效地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见解。让课堂充满思维的火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周六上午,在阜阳师范学院大礼堂,听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演绎出的精彩课堂对话。我颇有感触。回顾整个学习过程:1、读懂情境图。2、筛选数学信息。3、发现并提出问题。4、分析解决问题。5、建立数学模型。6、解释与应用。吴老师演绎的课堂她说的并不多更多的时候是充满了孩子们的笑声,还有叽叽喳喳的“争论”,这几乎全是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数学问题由学生发现

3、,解决问题的方法由学生探索,数学结论也完全是由学生发现的,学生的学习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学生之间的对话:“请听我讲,对我的算式你想提什么问题?我的回答你同意吗?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就给我点掌声吧!”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瞧,孩子们学习的多自由,多快乐,整个课堂成了学生们尽情绽放的舞台!主要过程如下:课始,出示花坛的图片,让学生筛选出重要的数学信息:左边的花坛中每行有12朵花,有这样的8行。右边的花坛里每行有8朵花,有这样的8行。通过动画,把花坛覆盖,展现出长方形的花坛,接着让学生筛选出数学信息:左边的花坛长12米,宽7米;右边的花坛长8米,宽7米。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出了有关面积和花

4、朵朵数的一系列问题:红花有多少朵?黄花有多少朵?红花、黄花一共有多少朵?红花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黄花的面积是多少?红花、黄花的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吴正宪老师把“数学应返璞归真”,“生活即数学,生活即教材”的理念贯彻的淋漓尽致,给学生创设了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提问题、引出问题,从问题中引出课题,给学生创设了自主发展的机会与空间。通过创设恰当的情境,教会学生观察生活,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通过有意识地设置问题情境,提出思考要求,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吴老师接着引导学生把问题聚焦在:一共有多少朵花?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学生列式:128+

5、88 或者 (12+8)8 127+87 或者 (12+8)7通过计算,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同,用等于号连接。当学生写出上述算式的时候,不是由老师来评价,而是由写的学生讲出算式的意义,并且在讲完之后,还会追问班里其他学生:“你有什么问题,请你提出来。孩子们各抒己见对我的回答你同意吗?你还有问题吗?如果没有就给我点掌声吧!”整个过程完全是学生们之间的对话,学生自己列算式,列好算式后由别的学生向他提出疑问,他自己像别的学生一一做出解答,并且由别的学生对他的表现进行评价,吴老师完全不干预。吴老师这个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之间辨析知识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很重要,通过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让同学

6、们在对话与交流的过程中充分理解了每道算式的意义,加强了学生之间对话与交流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吴老师让学生观察特点,问:“你能这样的写出一组算式吗?有感觉的请举手。”这里的感觉,应该是对127+87 =(12+8)7这样的等式发现了左右算式的一些特点。一开始,只有7、8个学生举手,在黑板上写。后来,有感觉的越来越多,写的也越来越多。 在这个环节中,吴老师很注重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感知。 然后,让写的学生来说明,左右的算式为什么相等?学生说计算结果相同。吴老师又引导学生说出12个7加上8个7,就是20个7,从乘法的意义来验证。当然,最令人称道的应该是吴老师让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

7、,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学生们写的百花齐放,吴老师就让学生来说明意思。在这个环节,吴老师特别注意猜测学生所想,有些学生的发现表达的很有创意如:“我发现(爸爸+妈妈)我=爸爸我+妈妈我”;“(+)=+”这不正是乘法分配律的表达式吗?也有不少学生心里明白,但是表达的不够清楚。如“是两个数都乘同一个数”;“是一个数加一个数再乘一个数”;“是两个数相加乘第三个数,就等于两个数都相乘第三个数”语言很不准确,但是用吴老师的话说,这正是学生学习中最难能可贵的。教学中要充分的展现出学生思维真实的一面。在这一刻我想到了世界闻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读小学时的故事:一次上劳作课,同学们都交上了作品:泥鸭、布娃娃等等,

8、惟独爱因斯坦没有交,直到第二天,才交上一只做得很粗陋的小板凳。教师看了很不满意,说:“我想,世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小板凳了”爱因斯坦回答说:“有的”。他不慌不忙地从课桌下拿出两只小板凳,举起左手说:“这是我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右手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虽然它还不能使人满意,但总比这两只强些。”爱因斯坦是可爱的,可爱在他不因获取教师的满意而弄虚作假,随便找人帮他做事,完成任务,应付了事,而是尽己所能。尽管结果不是很好,但锻炼了自己;爱因斯坦的教师是糊涂的,糊涂在盲目地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孩子的世界,不辨是非地去苛求孩子,没有给孩子留下一个属于自己的创造空间。在这一刻吴老师是

9、可爱的她没有像爱因斯坦的老师那样不辨是非地去苛求孩子,而是觉得这正是孩子学习中最难能可贵的。最后在吴老师的引导下,与学生一起来完善学生们的探索成果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他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ab)c=acbc)。这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将所学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深化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认识自我、增强信心、巩固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学有收获的心境下结束本节课的学习。反思我们的教学到底给了学生多少自由?很多课堂上总是老师在问,根本没有给

10、学生提供思考与发问的机会。这就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吴老师把课堂交还给学生,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整个课堂成了学生们尽情绽放的舞台!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要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还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重视发展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能力,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创设最佳的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要以学生为主体,致力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参与性,使他们的学习热情始终处于积极高昂的状态,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成长,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在学习中体验成功,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还给孩子一个自己的舞台,让他们尽情绽放吧! 还孩子一个自己的舞台 听乘法分配律一课的感悟颍上县管仲小学 钱中柱 2013年4月16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