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复习.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4626642 上传时间:2023-09-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专题复习.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一、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

2、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3、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A、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B、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C、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反衬,拟人,托物言志,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

4、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一、山水田园诗词的相关常识发展概况:A第一个全力来描绘壮丽河山的诗人是南朝的谢灵运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入诗的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B盛唐时,山水田园诗的创作蔚为大观,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宋词:范成大)艺术特色:A盛唐山水诗总体特点:风格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气象万千.盛唐山水诗两类风格:一、清新,以王、孟为代表;二、雄奇,以李、杜为代表。孟浩然:质朴简淡。闻一多先生曾说:真孟浩然不是将

5、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王维:丰韵生动。追求“神似”,追求空灵的意境,寄寓佛理禅趣;追求画意,将绘画的技法运用到诗歌创作中。李白:雄奇豪放。表现在描写对象高大、流动、充满阳刚美的自然山水。艺术手法:大胆的夸张、丰富奇特的想象、神话传说的运用。代表作品:蜀道难、望天门山B盛唐田园诗:风格自然清新,多用白描手法写田园生活的美好和愉快,情趣盎然,神韵天成。孟浩然田园诗特色:清新淡远,简朴纯净代表作过故人庄王维田园诗特色:淡雅优美、意境清远,代表作渭川田家思想内容:A、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B、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

6、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C、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D、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E、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F、揭露封建剥削(主要是范成大)二、边塞诗(闺怨诗)边塞诗,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晚唐时期,经过无数战乱的唐朝更加衰落。这段时期的边塞诗也全无初唐时期的豪迈。而多写思念故里之情。宋代:外侮不断,国难当头,感情或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或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初

7、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3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6痛斥君主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7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8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四个特别:(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

8、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边塞诗的艺术风格和技巧。边塞诗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有的豪迈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豪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深刻体味,才可能准确领会边塞诗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边塞诗善于运用借景抒情、叙事抒情、比喻、夸张、对比、借代、对偶、反复、烘托、用典、渲染,象征、虚实结合(想象和联想)、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远近结合、点面结合、白描等手法来丰富内容,强化情感,要认真分析这些表达方式所达到的艺术效果。三、咏物诗一

9、、咏物诗相关知识解说:咏物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物喻人、形神兼似的咏物诗(托物言志或托物抒怀),如苏轼的红梅(2004年北京卷)、陈维崧的醉落魄咏鹰(2007年安徽卷)等;另一类是描摹形象、只求形似的咏物诗,如骆宾王的咏鹅、张谓的早梅等。2、咏物明理是指凭借外物阐明某种道理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和咏物明理共同点:表意依托于物而意旨含蓄蕴藉。两者不同点:托物言志重在抒写主观情志;咏物明理重在说明客观道理。如罗隐咏物明理诗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惧,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首诗借泾溪行舟阐明了安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行舟安全取决于驾舟人重视程度的道理。3、吟咏梅、菊、竹

10、等意象的咏物诗,常隐喻正道直行、坚贞孤傲的节操。如元代王冕的墨梅中“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以冰清玉洁的梅花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南宋郑思肖的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以凌寒傲霜的菊花象征自己坚毅不屈的爱国情怀。清代郑燮的竹石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傲然挺立的劲竹形象正是坚贞不屈的诗人化身。咏物诗的主题:一、表达希望发挥才能的愿望。中国古代的文人几乎都以才士自命,认为自己就是那种经天纬地的将相之才。而且他们只抱着一种价值观,那就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进入官场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这种强烈的参政意识决定了他们多数人都不甘寂寞、平庸。于是

11、他们便通过咏物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愿望。在鲍照的山行见孤桐中,我们看到了“幸愿见雕斫,为君堂上琴”的渴望;在石延年的古松中,我们听到了“报言帝室抡材者,便成明堂一柱看”的呐喊;在自居易的杏园中枣树中,我们香到了“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指枣树)”的呼声。二、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由于绝大多数文人都自命不凡,以才士自命,都想挤进官场实现自己安邦定国的梦想,都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帝王所需要的官僚人数与想要做官的人数总是处于供大于求的矛盾状态,再加上铨选制度的不健全以及文人自身的弱点等因素的影响,就势必造成许多文人无法进入官场,或者进入官场后也得不到重用,这就使文人们产生了广泛的怀才不遇之感。表现这种感

12、情是咏物诗最普遍的主题。杜甫的古柏行、韩愈的榴花等是直接表现这种感情的代表。而有些诗,例如吴均的行路难、李白的树中草等,则是在感叹人生荣枯中曲折地表现这种感情。三、表现因才惹祸的感叹。由于官场政治斗争的复杂,许多文人进入官场后,成了别人的嫉妒对象,往往就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纷纷中箭落马。于是便有了因才惹祸、才高见嫉的感叹。例如诗人们在写到鹦鹉的时候,大多是从这个角度着笔的,因为笼中的鹦鹉与官场中的文人实在是太相似了。陈子昂在感遇中叹息的“多材信为累”,欧阳修在鹦鹉螺中感叹的“负材自累遭刳肠,匹夫怀璧古所伤”,可以说是这种感情最直截了当的表现。四、对高洁情怀的自述与追求。中国的古人十分强调道德

13、修养,甚至把“修身”摆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前。因此,强调道德品质就成了咏物诗最普遍的主题。梅花诗的兴起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为什么梅花在宋代会成为咏物诗的主要题材呢?就是因为历史发展到宋代时,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崇尚气节成了普遍风气,而梅花能傲雪凌霜,迎寒开放,因而被宋人认为是“花中气节最高坚”,从而成了宋人理想人格的象征。通观中国古代咏物诗的发展,那些被诗人们吟咏最多的自然物往往就是传统上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出高洁情怀、崇高的道德人格的自然物,如松、竹、梅、菊、莲等。诗人们反复吟咏这些具有特定意义的自然物,一方面是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怀,同时也是寄托自己的理想。从屈原的橘颂开始,一直到清末秋瑾的

14、秋海棠,高扬道德人格始终是咏物诗的主旋律。三、规律总结1、咏物诗特点(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不滞于物),常见思想或情感:对所咏之物的喜爱;寄情自然,闲适自得;洁身自好,坚贞自守;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有时也用来表达某种理趣。 3、从整体构思看,拟人、比喻、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双关、借代、象征、托物言志、对比、衬托、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托物寓意、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比兴、联想和想象等。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四、咏史诗一、咏史诗咏史诗多

15、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咏史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刘禹锡、杜牧等。刘禹锡的咏史诗名篇有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杜牧的咏史绝句被人称为“二十八字史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足见其艺术造诣之深,其咏史诗名篇有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登乐游原、题乌江亭等。二、从内容方面考察,咏史诗大致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咏历史人物:这类咏史诗人大抵以突出被咏者的精神品质,抒发作者对其人的景仰心情为主;如果是否定被咏的历史人物,则予以讽刺抨击乃至鞭挞。第二类是咏历史事件。这类咏史诗概括性比前一类强,作者提炼历史精神,总结历史教训的创作意图比较自觉,因此诗的含义往往也更深沉隽永。第三类是咏历史陈迹。三、怀古咏史诗的思想内容: 1、借古讽今,借史实写现实。(1)感慨个人遭遇,表现怀才不遇。(2)抨击社会现实,表现对统治者的不满或对人民的遭遇的同情。(3)抒发物是人非沧桑变化的感慨。2、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与看法。四、鉴赏咏史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和用典(对于典故不仅要了解典故本身的内容,更要明确作者用典的目的)。揣摩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