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科学随堂实验-唤醒学生探究意识.docx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4601784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7.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巧设科学随堂实验-唤醒学生探究意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巧设科学随堂实验-唤醒学生探究意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巧设科学随堂实验-唤醒学生探究意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巧设科学随堂实验-唤醒学生探究意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巧设科学随堂实验-唤醒学生探究意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巧设科学随堂实验-唤醒学生探究意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巧设科学随堂实验-唤醒学生探究意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巧设科学随堂实验 唤醒学生探究意识摘要: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随堂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强调了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应注重实验教学,以此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关键词:随堂实验;自主探究;创新思维;多元评价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课程走进了校园,走进了师生的生活。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理念逐渐深入教师心灵,改变着现有的课堂教学方式。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存在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忽视,学习的主动性被压抑,因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探究学习则有助于改变学生

2、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是新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它提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理解,体验探究的乐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一、随堂实验教学的迫切性所谓“随堂实验教学”,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由学生自己独立地运用实验去探求知识或获取必要的感性认识的教学活动。随堂实验能与教师的讲授密切配合,是教师为了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更深

3、刻地理解概念和规律,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而设计的课堂小实验,是创设课堂情境、探究科学问题的重要手段。然而,从现在中学科学课堂教学现状来看,无论从教师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大多数实验为验证实验,照方配药,逻辑思维严密,学生发散性思维很少,学生无问题可问,实验功能狭化。教师也没有脱离应试教育,实验意识淡化,为了缩短实验时间,要求学生按菜单操作,抑制了学生个性发展。同时,学生在分组实验中:一方面由于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实验中常常出现“男同学抢着做,女同学怕动手,成绩好的积极做,成绩差的旁边坐”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初中学生实验能力差,学生对实验的注意力总是集中在操作上,教师忙于协助学生排除故障,师生完全处于

4、被动状态,以致无法达到培养实验能力的目的。此外,新课程理念又与现实教学条件不配套,导致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停留在形式上。如能将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边学边实验,即随堂实验,则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既能使学生获得清晰的感性认识更深刻地理解科学概念和规律;又使学生能独立地运用实验去探究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这样在随堂实验教学中,教师创设条件,让学生从“做”中“学”,同时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策略,使知识网络化,既可以使那些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迎刃而解,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学习知识,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克服了课堂教学“满堂灌”的现象。二、巧设随

5、堂实验教学,唤醒学生的主动探究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是教师做,学生看。但有不少的演示实验,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特别是后面的学生)是很难看得清的。即使看得到,但出于缺少“参与”意识,往往调动不起积极性,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随堂实验教学后,学生从一名旁观者变成一名操作者,学生有了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在“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中,采用了竞赛形式的随堂实验,让每位同学在一块玻璃板上用滴管滴一滴水,在不许擦掉水滴的前提下,看谁的水滴干得快。同学们纷纷想办法,有的用口吹,有的用书本扇,有的用火

6、柴加热,有的用尺子将水滴刮开,还有的多种方法并用在竞赛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自主地思考和动手实验,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力。教师在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和充分肯定之后,继而引导学生们思考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自然地引入研究课题。利用随堂实验所营造的宽松和谐的氛围,能让紧张的学习转为愉快顺畅的学习,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三、巧设随堂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始于好奇。好奇心是引起学生探索、学习和创造冲动的重要因素。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强烈的学习愿望,产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较为稳定的学习情感。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地利用随堂实验创设情境,

7、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大自然的思考,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这对于培养学生热烈而持久的探究学习的兴趣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只有在充满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的状态中,才能更有效地进行认知。因此,在随堂实验的设计上,应尽量选取、设计一些实验现象明显、新奇有趣而且容易操作、成功率高的实验,通过精心设计物理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对获取知识和追求真理的强烈渴望之中去探索和认识物质世界,实现物理教学情感的转移。四、巧设随堂实验教学,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学生探索大自然的秘密必须通过亲身的实践和行动,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在利用随堂实验教学时,教师所做的是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做好引路人,

8、同时,教师也不要太多地干预学生设计实验,更不能让学生按图索骥。事实证明,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自己设计一些实验,的确是有成效的。在这特殊的自由时空里,学生无拘无束,可以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做。如在“探究斜面是否省力”时,让学生围绕问题去思考、设计出探究的方案并自行验证。汇报时看到了可喜的一面:有的学生只用一块木块,通过改变木块倾斜的角度,分别用测力计测出拉力并记录,比较数据发现了斜面倾斜角度越大越不省力;有的学生实验时,测出当斜面坡度为90时,不省力也不费力;有的学生通过摆木块发现坡度越大,小木块下滑的速度就越快。无疑,这些探索给学生带来了深刻的体会,得到的结论是多样的,但都是真实的。我们不必苛求

9、得出的结论是否标准,而在于学生获得探索科学知识的经过和自主探索的方法,并从中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五、巧设随堂实验教学,触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一个人的素质最终体现在他所显示出来的,对正在迅速发展的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对促进社会发展的创造能力之中。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一位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他首先应该具有创造思维能力。在设计随堂实验时,要注意设计如何引导学生的创造活动,并予以相应的创造思维的熏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在随堂实验中必须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进行思考和创造性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对一杯水和一杯饱和食盐水的鉴别,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科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发散思维,

10、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索,运用所学知识能设计出:用舌头尝一下,咸的是饱和食盐水;两杯液体中都加入食盐,不能溶解的是饱和食盐水;进行导电性试验,能导电的是饱和食盐水;滴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是饱和食盐水;取同体积的液体,质量大的是饱和食盐水;用密度计测量,密度大的是饱和食盐水等多种方案。要取得最简单有效的鉴别应该采用哪种方法,这就要求学生收敛思维,对以上多种方案进行比较评价,分析不同实验方案的有效性,最终筛选出最佳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操作。这种富有探索的实验方式,既能使学生有效地在新情景下应用、迁移、拓展、创新实验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又能训练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从而激

11、活创新思维,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六、巧用随堂实验教学,多元评价学生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它本应属于教学模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科学的评价对学生学习发展具有反馈、强化、激励和导向作用。而随堂实验教学中的评价更有利于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所以,随堂实验的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评价学生探究学习的成果,更要注重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和表现,重视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获得的情感体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发展趋势及科学协作的精神。不能以单纯的分数或单一的模式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凭一份考卷来决定某一位学生探究活动的效果,不然仍会回到过去的学生单调刻板地死记硬背课本知识,不思考、不

12、探索、不注重过程而只追求结果。作为随堂实验的教学评价,在评价标准的设计上,要考虑到如何设计一些标准对学生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进行评估。教师可以用记录卡片的形式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为评价的依据。除了笔试以外,适当增加一些动手操作测试和语言表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减轻学生负担。此外,随堂实验的评价更要提倡一个“发展性”,对学生的评价以鼓励为主,给学生成长提供一个长远的发展方向和导向,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反思,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在科学学习中全面发展。让学生不光学习到科学家们发明的科学知识,更要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总之,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无穷。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现象,从中发现问题、解释问题,不断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拉近学生与自主探究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性。参考文献:1阎金铎.物理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宋乃庆,徐仲林,靳玉乐.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