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一课时.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4567836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一课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一课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一课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一课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一课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一课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一课时.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基础知识:1了解人类对地球是球体形状的认识过程,会用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模型;2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能准确区分经纬线,理解经纬线的特点;3学会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正确判读经度和纬度,初步认识经纬网。基本技能:1能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能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2 能够运用观察、对比等方法在地球仪上探究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3能利用经纬网给任何地点定位。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人类为摸索地球的形状而经过的漫长、艰苦的探索和实践,接受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培养热爱科学的品

2、质;2通过探究活动以及小组学习,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助的习惯。教学重点1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等。2了解经纬线、经纬度的定义,能够准确区分经纬线和经纬度。3 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了解经纬网定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用途;【教学难点】1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制作地球仪等。2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分布和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3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小组活动教学等。【教学课时】共4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师:同学们,在前面的绪言中,我们认识了学习地理对我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意义,知道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甚至

3、对我们的终身发展有用,那么,大家对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又认识多少呢?下面,先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资料:视频导入:播放一段宇航员在空中看到地球的视频,观看完后,提问:通过观看你有什么感想?地球是一个什么样的形状?学生:看视频,回答教师的提问。 师生互动:向学生介绍有关视频的背景等。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地球的形状是球体。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师:“地球是一个球体”,今天,在我们看来这是如此简单的一个结论,然而,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却是一道人们长期难解的谜题,认识它,人类经历了艰苦而漫长的一段过程。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艰苦而漫长的探索过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感受一下。先请同学们

4、看看这幅图:(课本P2图11“天圆地方”),读图思考:问题: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学生回答:(略)。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点拨(略)。过渡:后来,随着人类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认识,一些人开始怀疑“天圆地方”的说法,认为地球的形状可能与“月球”、“太阳”等类似,也是一个球形,这样,关于地球的形状的问题,就在人们之间开始了一场争论。下面,就让我们来进行一个讨论活动,体会一下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那一段艰难历程:活动:分组讨论:请学生们前后4人一组(个别为6人),分别选取教材中有关“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在太空看地球”等人类认识地球的

5、形状的过程图示和资料中的一个,小组讨论学习,认识其中的某一个过程。学生:1自己挑选某一个过程,2小组代表向全班作介绍,演绎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师生互动: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感受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小结: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在太空看地球的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猜想到实际,从现象到真理的漫长的过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今天,我们之所以能比较容易得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是因为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探索科学,要敢于克服困难、执着追求。学生:发言,谈感受等。教师:人们在认识地球形

6、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提示:小学数学课上,我们学习了有关圆和球的知识,同学们还记得,圆的大小可以通过什么来确定吗? 过渡:(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许多同学都能理解用半径的长短可以说明一个圆的大小,同样的道理,用半径的长短也能说明一个球体的大小,请大家思考一下:既然地球是一个球体,我们是否也可以用半径的长短来说明地球的大小呢?学生:思考、讨论。师生互动:请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提到有关圆的半径问题。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半径的长短来说明地球的大小问题。教师:接下来,让我们来看教材P4页图12“地球的大小”,看看教材是如何说明地球的大小的

7、?学生:看图、讨论活动等,找出是通过“平均半径”、“最大周长”和“表面积大小”等数字来说明地球的大小的等等。小结: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如图所示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所以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当然,用赤道周长和表面积大小来说明地球的大小,也是比较常用的方法。师生互动: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平均半径”来说明地球的大小?(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2最大的周长一般指的是什么?(赤道周长)承转过渡: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

8、飞机飞行30个小时的航程,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一年多才能走完。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研究呢?二、认识地球仪教师:(展示地球仪),同学们讨论得不错,人们确实想到了借助“地球仪”的方法来认识我们的地球,这就是一个反映地球的一些基本性状特点的地球仪,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经常用到它,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要研究一下:地球仪是如何把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城市、国家等表现出来的?学生:听讲,观察地球仪,看看地球仪上的基本构成。活动:请同学们观察地球仪,熟悉地球仪上的基本构成。

9、每个小组一个地球仪,学生们观察、说出地球仪表面的基本构成,指出不同类型的地球仪反映的地理事物的不同等。师生互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说明地球仪的表面构成,解答学生的问题。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等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等,不同类型的地球仪,反映的地球的事物特点也不同,各有侧重,我们正是利用地球仪的这些便利构成,来认识和了解地球表面上的各种事物及其分布等。作业:学业评价板书设计: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形状:球体一、认识地球 大小: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大小二、认识地球仪:缩小的地球模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