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中心疗法理论.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4567777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人为中心疗法理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以人为中心疗法理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以人为中心疗法理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以人为中心疗法理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以人为中心疗法理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人为中心疗法理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人为中心疗法理论.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人为中心疗法以人为中心疗法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最初称为“非指导性治疗”,后称为“来访者中心治疗”。20世纪70年代起称为“以人为中心治疗”。以人为中心疗法被称为是心理治疗理论的“第三势力”。第一节以人为中心疗法概述一、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历史发展1.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创始人是20世纪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他于1902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附近的一个清教徒家庭。2.以人为中心理论的发展对于以为中心疗法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20世纪40年代,以罗杰斯的咨询和心理治疗一书的出版为标志。他提出“非指导性治疗”。第二阶段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访者中心疗法一书的出

2、版为标志。在这一阶段中,罗杰斯强调来访者主观世界的重要性。第三阶段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罗杰斯的成为一个人一书的出版为标志。这一阶段取向的重点放在“成为一个忠于自我的人”。第四阶段是在1970年至1980年月日。由于罗杰斯的影响日益扩大,他的理论也改变为“以人为中心取向”。第二节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基本理论一、人性论1.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基本的动机性的驱动力,他称之为“实现倾向”。这种实现倾向是人类有机体的一个中心能源,它控制着人的生命活动。它不但维持着人的有机体,而且还要不断地增长与发展。这种实现倾向是一种独立的、基本的人类动因,是整个有机体的机能。不但存在于人身上

3、,而且存在于一切有机体,体现了生命本质。任何生物,只要被赋予了生命,他(它)就一定会出现强烈生长的趋势。罗杰斯说:“人类给予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事实,似乎就是其朝着有方向性的那种潜能的方向发展。”这是罗杰斯积极人性观的理论前提,也是本疗法理论的核心。柏瑞德利阐述了自我实现的趋势是一个引导人们努力认识、实践、自治、自我决定、完善的过程。个体有远离不适当调节并趋向心理健康的内在能力,个体内部的成长力量提供了治愈的内部资源。求助者是处于根本的地位,有通过自我意识和自我引导引起态度和行为改变的能力。2.人拥有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是罗杰斯理论中的一个独特的概念。罗杰斯假定有机体自身拥有一种评价

4、经验的能力,它称之为“机体智慧”,其表现就是“有机体评价过程”。他认为,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地与现实发生着互动,个体不断地对互动中的经验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依赖于某种外部的标准,而是根据自身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并由此产生对这种经验及相联系的事件的趋近或回避的态度。他认为个体自身的满足感是与自我实现倾向相一致的,也就是说,有机体的评价标准是自我实现倾向的。凡是符合自我实现倾向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喜欢,所接受,成为个体成长发展的有利因素,而那些与自我实现倾向不一致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回避和拒绝。而且,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个体当时的需要状态不同而不同。在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中,经

5、验总是被准确地接受,较少歪曲,把个体的经验与自我实现有机地协调配合,使人不断地迈向自我实现。强调人的主观选择能力,这就是此疗法的只有求助者最了解自己,只有他自己才能改变自己的认识前提。3.人是可以信任的。他相信每个人都是理性的、能够自立和自我负责的,每个人都有积极的人生趋向,因此人可以不断地成长与发展,迈向自我实现。人都是有建设性和社会性的,是值得信任的,是可以合作的,这些好的特性是与生俱来的。而那些不好的特性,如欺骗、憎恨、残忍等等,都是人对其成长的不利环境防御的结果。人的负面情绪,如愤怒、失望、悲痛、敌视等等,是由于人在爱与被爱、安全感、归属感等等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遭受挫折而产生的。人

6、有能力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寻求改变,以达到并保持心理健康。心理治疗只要为求助者提供了足够的尊重与信任,求助者就会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发生改变,并不需要咨询师从其外部进行控制和指导。二、自我理论。自我理论实际就是人格理论。罗杰斯的人格理论是一种现象学的理论,自我理论强调自我实现是人格结构中的唯一的动机,人格结构、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人格异化和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等,也是人格理论的内容。1.经验。经验的概念来源于现象场。现象场是指人的主观世界,它不强调外部客观世界是什么样的,而强调一个人的主观内部世界是如何观察、如何感受外部世界的。对于同一时刻的外部世界,不同的人感受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每个人独特的现象场

7、。在以人为中心治疗理论中,罗杰斯所使用的经验概念是指,来访者在某一时刻所具有的主观精神世界,其中既包括有意识的心理内容,也包括那些还没有意识到的心理内容。包括个体的认知和情感事件,它们能够被个体知觉到,或者具有被知觉的能力。经验被个体体验、知觉的状况对一个人自我的形成与发展,对一个人心理适应的情况具有重要的影响。2.自我概念。自我概念不同于自我,自我是指求助者的真实本体,而自我概念主要是指来访者如何看待自己,是对自己总体的知觉和认识,是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自我概念包括对自己身份的界定,对自我能力的认识,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等。在以人为中心理论中自我概念并不总是与一个人

8、自己的经验或肌体的真实的自我相一致的。自我概念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尤其是个人与生活中的重要他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我概念是由大量的自我经验和体验堆积而成,人的行为是由他的自我概念决定的,比如人的自我概念决定了他接受与处理经验的方式与态度。3.价值的条件化。人都存在着两种价值评价过程。一种是人先天具有的有机体的评价过程,另一种就是价值的条件化过程。价值条件化建立在他人评价的基础上,而非建立在个体自身的有机体的评价基础之上。个体在生命早期就存在着对于来自他人的积极评价的需要,即关怀和尊重的需要。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别人好评,被别人赞赏时,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人会感到自尊,然而,这种需要的满足常

9、常取决于别人,也就是得到别人的积极评价是有条件的,得符合他们的价值观标准,这种有条件的满足常常与自身的体验相矛盾。比如,一个小孩把一个玻璃杯摔在地上,他觉得很好玩,很快乐。但父母却对他说:“你很坏,你这样做一点也不可爱。”这个男孩这时体验到一种负性的消极的评价,因为他父母不喜欢他这样做,结果他可能产生歪曲的评价“我觉得这种行为是不让父母满意的”,而正确的体验应该是“在我干这件事时,我感到高兴而我的父母感到不满”。孩子在以后的行为中,他就把父母对这种行为的不满作为一种价值条件,为了讨得父母的喜欢不再作这样的事。久而久之,他就会把父母的价值观内化,把这些观念内化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一旦当孩子把父母

10、的价值观念当作自己的自我概念时,他的行为不再受有机体评价过程的指导,而是受了内化的别人的价值规范的指导,这个过程就是价值条件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个体的现实倾向,当他采用这一过程反映现实时,就会产生错误的知觉。当对某一行为自己感觉满意,而别人没有感到满意,或别人感到满意而自己没有感到满意时,就会出现一种困境,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就会出现不一致,不协调,问题也就出来了。三、心理失调的实质1.自我概念是以人为中心治疗理论了解心理失调的关键。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是心理失调产生的原因。2.个体的经验与自我观念之间存在着三种情况:一是符合个体的需要,被个体直接体验、知觉到,被纳入到自我概

11、念之中;二是由于经验和自我感觉不一致而被忽略;三是经验和体验被歪曲或被否认,用以解决自我概念和体验的矛盾。适应程度低的个体,他的自我概念是建立在价值的条件化作用的基础上的,当符合别人价值标准的经验不符合自己的愿望时,可能就会否认和改变自己的价值,虽然这种改变并不符合自己的意愿。结果就是个体会把其他重要人物或团体倡导的角色当成自己的角色,而失去了对自己个人的认同。通过否认自己的经验以达到被别人肯定和接受,实际是在欺骗自己,压抑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一旦自我概念不是由个人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来定义,而是通过价值的条件化内化了别人的价值,把别人的价值当成是自己的价值,但实际上又不是自己的真实价值时,自我概念

12、和经验之间就发了不和谐。3.心理治疗的实质。以人为中心治疗的实质是重建个体在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和谐,或者是说达到个体人格的重建。对于以人为中心的治疗实质国内学者江光荣用一形象的比喻“去伪存真”来概括是很准确的。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是因为环境出了问题,使人个实现受阻,个人成长出现了障碍。在影响自我实现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人际关系。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他人或社会规范,通过价值的条件化,形成了与自己原来真实经验不一致的自我概念,并由此衍生出一套符合别人的需要,适应环境的一套生活方式、思想、行动和体验方式,使个人生活得越来越不像他自己,仿佛是戴着面具生活一样。以人为中心疗法就是帮助人们去年价值的条件化

13、作用,充分利用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使人能够接受他原来的真实经验和体验,不再信任别人的评价,而是更多的信任自己。这样,人就要可以活得真实,达到自我概念与经验的和谐,人就会从面具背后走出来,成为他自己。罗杰斯:“他变得越来越是他真正的自己,他开始抛弃那些用来应付生活的虚假的伪装、面具和角色,他力图想要发现某种更本质、更接近于真实的东西。”当一个人一旦达到了自我的和谐,他就会对任何经验都比较开放,不再歪曲和否认自己的某些经验;他的自我经验变得能与经验相协调,不再相冲突,他变得更信任自己的有机体的评价过程,而不是去符合别人的价值标准,他愿意使自己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使生命迈向成长,迈向自我实现。第三节以

14、人为中心疗法的治疗技术 一、非指导性的治疗的特点1.非指导性的治疗的特点非指导性心理治疗的基础是罗杰斯对人性的看法。他相信人有自我指导的能力。他认为咨询师并不是全知全能的,他对来访者的问题并没有现成的答案。他认为只有来访者最知道他的问题,只有来访者自己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咨询师只不过起着如同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的作用,协助来访者了解自己的问题,促进他的转变。人们是完全可以信赖的他们有很大的潜能理解自己并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无需咨询师进行直接的干预,如果他们处于一种特别的咨询关系中,能够通过自我引导而成长。咨询师的态度和个性以及咨询关系的质量是咨询效果的首要决定因素,相信求助者有自我治愈的能力。2.非

15、指导性治疗与指导性治疗的区别(1)指导性的治疗认为,来访者没有能力自己选择治疗目标,所以要由咨询师为来访者确定心理治疗的目标。非指导性的治疗主为,来访者拥有自我选择治疗目标的权力和能力。(2)在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地位上,指导性的治疗认为,咨询师是权威,拥有优越的地位,具有控制和操纵治疗过程的权力,而来访者则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非指导性治疗认为,来访者是“主角”,来访者拥有治疗过程的主动权。咨询师是“配角”。(3)在治疗所重视的问题上,指导性治疗重视社会的规范,非指导性治疗重视个体心理上的独立性和保持完整心理状态的权利。(4)对于治疗的结果,指导性治疗注重问题的解决,非指导性治疗重视的是问题背后的来访者这个人的改变与成长。二、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治疗目标治疗的实质是帮助求助者去掉那些由于价值条件作用,而使人用来应付生活的面具和角色,把别人的自我当成自我的成分,使其恢复成真正的自我的过程。是一个“充分发挥机能人”的过程,最后达到如下目标:1.来访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开放。有自知,能够接纳自己,接纳世界。对自己的经验,包括个人的感受、体验、直觉等等都能够比较坦然地接受,不再进行歪曲、否认等等,对自己的感受更丰富了,更富有变化,更轻松了。不再僵化、刻板地看待外部世界,更具有弹性。2.来访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协调。依照真我来面对自己,自我概念与经验相协调,不再依照别人的价值标准来衡量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