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钻电磁波电阻率测井的犄角效应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4563675 上传时间:2023-12-0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7.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随钻电磁波电阻率测井的犄角效应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随钻电磁波电阻率测井的犄角效应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随钻电磁波电阻率测井的犄角效应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随钻电磁波电阻率测井的犄角效应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随钻电磁波电阻率测井的犄角效应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随钻电磁波电阻率测井的犄角效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随钻电磁波电阻率测井的犄角效应(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界面处产生的异常突变现象。图1井轨迹与地层界面祛銭以0角相交产生的示耋图、前言近期,随钻电磁波电阻率测井资料中出现的一种被称为“犄角”的现象,引 起了国内外专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乃至地质家的关注,纷纷以极大的兴趣对其 进行分析研究,发表文章介绍研究成果与认识,以期对其作出客观正确的阐述与 解释。目前,对于“犄角”的研究仍在深入进行中,对于它的认识和分析尽管不尽 相同,甚至尚存争议,但对这一现象的破解必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对“犄角” 的地质和工程分析与应用更值得深入探讨与开发。二、产生“犄角”效应的机理 对于“犄角”效应产生的机理,目前尚存在不同的见解与争论,在此无意参 与其中,而仅以认识与分

2、析问题的视角阐发一孔之见,1、何为“犄角”效应所谓“犄角”效应,是指井眼轨迹以一定的交角进入地层 井轨迹 层面祛线 界面时,电磁波电阻率测井响应 口; r如图1所示,当井眼轨迹与 地层界面法线以0角相交时在 地层界面处产生的“犄角”效应。 “犄角”一词来自英语“ HORN ” 有号角、角状物之意;其实古代的号角也是牛角做的。这里是以牛角的形状形容电磁波电阻率测井响应的异常突 变现象。值得一提的是,有人把这一现象称为“极角”或“极化角”是不够妥当的, 因为产生“犄角”效应的主要因素并非“极化”或“激化”问题。而是电磁波传 播的边界效应与边值问题。2、导致“犄角”产生的因素 究竟哪些因素导致“犄角

3、”效应呢?一般认为有以下原因:A、地层界面两侧地层电阻率对比度。地层电阻率对比度越大,“犄角”效 应越明显。B、井眼轨迹与地层界面法线的交角大小。交角越大,“犄角”效应越明显。 当然,当井眼轨迹一定时,交角大小与地层产状也有关系。C、井眼尺寸(井径)大小及仪器外径与井壁之间的间隙大小。间隙越大, 对“犄角”效应的影响越大。D、井内钻井液电阻率高低。在一般情况下,井内钻井液电阻率越低对“犄 角”效应的影响越大。尽管影响因素很多,但应当指出,每一单个因素都不是决定性的;“犄角” 效应是一个综合响应;在此综合响应中,起主导作用的应是A、B两个因素。3、“犄角”效应的机理 为什么以上因素会导致产生“犄

4、角”效应呢?这需要做一些理论上的分析。 为通俗起见,这里只引入一些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而不准备动用复杂的数学工具 去做量值分析。如上所述,那么,这里也主要由此 A、 B 两项阐释产生“犄角” 的机理。既然“犄角”产生于井轨迹与地层界面的交叉处,换句话说,即“犄角”的 产生和井轨迹与地层界面相交的诸多因素有关,这样很自然地把问题归结到电磁 波传播的边值条件与边界效应方面去了。这里边值条件主要是指:a、地层界面两侧(上下)地层电阻率对比度b、地层产状、非均质程度c、井轨迹(亦即仪器轴线)与地层界面法线的交角大小 很容易理解,不同边值条件下,会引发各异的电磁波传播的边界效应,从而产生程度不同的“犄角”

5、现象。下面按井轨迹与地层界面法线夹角的大小,分别进行分析。这里假设三种情 况:a、井轨迹与地层界面法线夹角为零,即井轨迹与地层界面法线平行;b、井轨迹与地层界面法线的夹角小于65;c、井轨迹与地层界面法线的夹角大于65o这三种情况基本涵盖了大斜度井和水平井钻井井斜度变化范围。下面的讨论 都设定仪器发射天线在上,接收天线在下。井轨迹与层面法线重合ffl2井输迹沿地层界面袪线进入地层首先来看第一种情况。如图2 所示,井轨迹沿地层界面法线进入 地层,穿过地层界面。在这种情况 下,不会产生“犄角”效应,即不 会出现“犄角”。这是因为,在电磁 波法向穿过地层界面时,在层界面 上是连续的;穿过地层界面后,

6、电 磁波在由发射天线到接收天线间距内的地层中传播,仪器测量数据是此间距内地层电磁特性参数的综合平均响应; 随着钻具和仪器的移动,仪器在每一采样点处测得的都是这样的综合平均值,不 会产生异常突变,因此不会产生“犄角”。下面再来分析第二种情况。如图3所示,井轨迹以小于65 的0角穿过地层界面。在此情况下,一般不会有 明显的“犄角”效应。这是因为电磁波传播和仪器 测量的连续性与综合平均性仍 然起作用,仍然是主导因素。也 就是说,只要界面上下电阻率对 比度不是特别大,界面处电阻率 的变化仍然是一个渐变或缓变 的过程,而不显现“犄角”现象。井轨迹层面法线地层6 I 畀錘下石2al, 8 x R tty

7、nntl Vtfl L Drsvl H t 1 onMDKVH Rrsnl HtlvltyBor*t?hol? Dcvl. a 11 on,5HVH DKHI* Fhnue Rhh HDiafl r*Hn h e Kr?H ehmmtf*排601-平53井随钻测井曲线图(时间:2010年4月26日金4月28日)(: Kay and Vel 1 DeviationBorehole DcviatiMi90CaaaaIWHDEffR ResistivityEVI DEEP Phase lesEVK 1EDIDI Phase le200图 5 排 601-36 井随钻测井资料图 6 排 601-53 井随钻测井资料Resistivity hocn around bed in terface at high dip angle (between bed & borehole)Dip Angle DefinitionHorn at layer interface图 7 井斜引起的电阻率异常示意图以上站在现场的角度,以简约的语言作的最概念化的描述,并不足以说明问 题,更缺乏严格和系统性。有些观点和描述也可能是错误的,仅供有兴趣的人士 参考、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