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四个假想敌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4528142 上传时间:2023-11-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四个假想敌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我的四个假想敌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我的四个假想敌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我的四个假想敌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我的四个假想敌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的四个假想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四个假想敌(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的四个假想敌 余光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事迹及创作风格、主要作品;2、掌握作品主要内容及层次结构;3、体会文本对一种人生境况的精妙剖析;4、分析艺术手法;5、把握“学者散文”的典范风格;6、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关爱、孝敬父母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掌握作品主要内容及层次结构;2、体会文本对一种人生境况的精妙剖析;3、分析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 1、体会文本对一种人生境况的精妙剖析;2、把握“学者散文”的典范风格。 四、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五、课时安排2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推荐精选新课导入父母之爱一、作者生平事迹引入乡愁其实,我们对余光中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就

2、学过他的一首诗乡愁,现在还能背下来么?(引导学生背一下)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在这首诗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表达了哪些具体的情感呢?小时候 邮票(小) 母亲 亲情(母子深情)长大后 船票(窄) 新娘 爱情(绵长的夫妻情感)后来呵 坟墓(矮) 母亲 亲情(厚重的生死悲痛)而现在 海峡(浅) 大陆 乡土情、爱国之情(绵延无尽的思乡哀愁)在这首乡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作者抒

3、发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的。总评: 余光中(1928-),籍贯福建,当代台湾著名文学家。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1、生平经历(求学、任职)余光中(1928-),1928年重阳节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及妻子均为常州人,故也自称“江南人”。小学时,在南京念书(在秣mo4陵路小学读书(原崔八巷小学),中学在四川完成,后来因为战乱,大学念的非常不易,可谓是辗转各地: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

4、),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 1953年,与覃qin2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主要在台湾和香港各大学任教(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92,他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2012年4月,84岁的余光中受聘为北京大学推荐精选“驻校诗人”。2、 创作风格及作品余光中先生于2002年在山东大学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一直有一个说法:一个中国人,如果他一直墨守传统的话,那他就是一个孝子;如果说他一直向西

5、方取经而不回来,那他就变成了一个浪子。孝子当然不会发扬光大,而浪子则一去不回头。往往是回头的浪子才能成气候,因为他能够融贯中外,吸收外来的营养,又能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这主要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余光中在创作上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由最初钟爱古典而倾向西化后回归传统(最初,他沉迷于古典诗词,源远流长的中国诗歌传统,滋润了他年轻的诗心;50年代,西方现代诗风靡台湾,余光中诗作也从古典走向现代,因此,在60年代以前又主要推崇西方现代主义创作风格;60年代初,在台湾诗坛继续西行的同时,余光中却折

6、身而返,重归“故里”。60年代以后转向中国古典传统诗歌创作。)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因而造就了他的诗作情通古今,意贯中西。在传统与现代、西化与回归中进进出出,也使余光中后来的诗歌有着更博杂的兼容性。复杂而多变的诗人:最初-60年代以前-60年代以后 钟爱古典-倾向西化-回归传统 情通古今、意贯中西已出版的诗文创作,主要有舟子的悲歌,莲的联想,白玉苦瓜,天狼星等诗集,左手的缪斯,逍遥游,焚鹤人等散文集。他的乡愁一诗传遍华人世界,其他如乡愁四韵与民歌等,亦颇流行。散文如听听那冷雨与我的四个假想敌等亦屡入选集,并收进两岸的教科书中。(左手写文,右手写诗)故诗作最丰,约六百余首。其诗常常洋溢

7、着对祖国的呼唤和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追缅怀念之情,“乡愁”式的中国情结是余诗的一大主题 。其散文被称为推荐精选“诗化了的散文”。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它独特的散文路径。常常思想驰骋千里和句式变化多端 ,注重散文的容量和弹性,追求汉语自身的精致、准确与神韵。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我的四个假想敌则是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文中充满了

8、对女儿们深深的爱。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我们一起去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及其“敌人”们的风貌。二、讲解思路(一)先预习、默读感知文章层次结构,并归纳段意;(二)分析文中重点段落,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三)总结艺术特征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阐释;(四)概括文中“父亲”形象;(五)拓展讨论。三、文本赏析(一)解题1、“我的四个假想敌”中的“敌”是“敌人”,作者真的是描写他的敌人吗?“敌人”是指“女婿”。2、标题的作用:幽默、衬托对女儿的爱。(二)层次结构第一部分(开头三个自然段):写“我”不愿四个女儿全都嫁给广东男孩,但又明白为父者于此事实在是无能为力,父亲与男友,先天就有矛盾。第二部分(从“我未用太空舱

9、的冻眠术”至“早已有了前例”):写女儿一个个长成少女,却“开门揖盗”,“少男”们伸手摘桃,做父亲的徒然心有不甘;又写女儿心有别属,里应外合,势有不保,于是引美国诗人为同调,竟迁怒于襁褓中的男婴未来的女婿。第三部分(从“不过一切都太迟了”至“慢一点出现吧”):推荐精选写“城池”被攻陷、假想敌由占领滩头阵地到真的闯进城来的全过程。第四部分(从“袁枚写诗”至全文结束):借答客问形式,论及不得已而择婿时在人种、省籍、学识、相貌等方面的考虑。(三)主旨写亲情;写为父者疼爱女儿的常情;剖析一种引人共鸣人生现象。(四)艺术手法 1、巧用比喻,机智幽默。2、文笔圆熟,雅致明快。3、“学者型散文” “这一型的散

10、文限于较少数的作者”,它“尤以融合情趣、智慧和学问的文章为主。它反映一个有深厚的文化背景的心灵,往往令读者心旷神怡,既羡且敬。” 四、具体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亲情题材的散文。余光中是较早论及所谓“学者散文”的批评家,认为这一类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四大类型之一,“尤以融合情趣、智慧和学问的文章为主。它反映一个有深厚的文化背景的心灵,往往令读者心旷神怡,既羡且敬”。余光中即是实践这一类型散文创作的知名作家。像本文这样的亲情题材,也被他写得书卷气十足,当然还有情趣和智慧。 (一)结构 本文可分为四个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三个自然段):写“我”不愿四个女儿全都嫁给广东男孩,但又明白为父者于此事实在

11、是无能为力,父亲与男友,先天就有矛盾。 第二部分(从“我未用太空舱的冻眠术”至“早已有了前例”):写女儿一个个长成少女,却“开门揖盗”,“少男”们伸手摘桃,做父亲的徒然心有不甘;又写女儿心有别属,里应外合,势有不保,于是引美国诗人为同调,竟迁怒于襁褓中的男婴未来的女婿。 第三部分(从“不过一切都太迟了”至“慢一点出现吧”):写“城池”被攻陷、假想敌由占领滩头阵地到真的闯进城来的全过程。推荐精选 第四部分(从“袁枚写诗”至全文结束):借答客问形式,论及不得已而择婿时在人种、省籍、学识、相貌等方面的考虑。 (二)内容 从内容方面看,本文重点是表达的是:“父亲”心态的精妙自剖,人生况味的细致体察。本

12、文集中记述、剖析一种人生现象:父亲喜爱女儿,舍不得女儿离己而去、嫁作人妇。这本是一种人之常情,难得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个人经历为题材,淋漓尽致地叙写了为女父者的微妙心态:目睹爱女长到婚嫁年龄,不忍割舍,却无法阻拦,于是转移目标,将她们的男友一律视做“假想敌”。文中始终贯穿着“我”的矛盾复杂的心境:明知女大当嫁乃必然之势,却又无端割舍不下;心里无法轻松,只好故示明达,自为宽解;已经将女儿的男友们定为假想敌,却又郑重其事地提出种种择婿的条件重点:(1)“父亲”心态的精妙自剖,人生况味的细致体察。(2)集中记述、剖析一种人生现象:父亲喜爱女儿,舍不得女儿离己而去、嫁作人妇。(3)为父者的微妙心态:

13、目睹爱女长到婚嫁年龄,不忍割舍,却无法阻拦,于是转移目标,将她们的男友一律视作“假想敌”。(4)“我”的矛盾复杂心境:明知女大当嫁乃必然之势,却又无端割舍不下;心里无法轻松,只好故示明达,自为宽解;已经将女儿的男友们定为假想敌,却又郑重其事地提出种种择婿的条件(5).其他人的举止言笑:小女儿的天真未凿,女儿们对男友照片的“供奉”,“假想敌”来访时与女儿的亲密状,吃饭时的哑剧等对人生况味的细致入微的体察父亲形象:一位幽默、有同情心,善于自嘲而豁达平和的“开明父亲”(三)深沉的父爱和“开明父亲”的形象文章写的是“我”之心态,但其所依据的,不会只是一己的经验,也包含着他所观察到的许多父亲的共同心理。

14、而除了自己的心理波动,作者也关注和叙写了他人的举止言笑,如小女儿的天真未凿,女儿们对男友照片的推荐精选“供奉”,“假想敌”来访时与女儿的亲密状,吃饭时的哑剧,等等,均是对人情心态的生动再现,笔调幽默轻松,却是真实写照。如果只有“敌意”而没有对女儿发自内心的关爱,没有对人生况味的细致入微的体察,是难以如此真切而有情味地写出这些的。虽然“我”曾说自己是故示慷慨,伪作轻松,以图博一个开明父亲的美名,但正因为作者对生活中种种复杂微妙的情状、心态的了解,也即所谓“世事洞明”,所以文章呈现出来的,仍不失一位幽默、有同情心、善于自嘲而豁达平和的“开明父亲”的形象。 (四)艺术特点 1、巧用比喻,机智幽默。

15、从题目开始,作者便妙喻连篇,最引人注目的大概就是“假想敌”。本文“假想敌”一语是其“文眼”。乍一读,似觉不妥:不是只有“情敌”才可称“敌”吗?父亲视女儿为掌上明珠,自然会爱屋及乌,连带女婿一同受惠,何“敌”之有呢?但仔细想来,方知作者此一义之拈出,实是一大妙喻。父亲含辛茹苦,遮风挡雨,而今果实累累,行将落入人手;与女儿十几、二十年的朝夕相处,共游共行,一旦瓜熟蒂落而去,做父亲的想到日后的寂寞,无法不患得患失;更何况还有种族、文化的感情隐忧。追寻罪魁祸首,为父者无法不将毛脚女婿视为仇“敌”,虽然究其实,仍不过是一“假想”敌罢了。此一喻既可成立,全文遂胜义迭出。 作者抓住题目中“敌”之一义,时时扣紧题旨,屡屡用军事上的术语与事物,暗喻父亲与候选女婿对女儿的争夺战,描写“敌”之情状与“我”之心态。如“位居要冲”,“腹背受敌”,“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