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安徽省合肥七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考2.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4512199 上传时间:2023-11-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安徽省合肥七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考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历史】安徽省合肥七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考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历史】安徽省合肥七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考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历史】安徽省合肥七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考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历史】安徽省合肥七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考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安徽省合肥七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考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安徽省合肥七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考2.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合肥七中高三第一次段考文科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依据材料所述现象,当时实行的制度有封建制宗法制礼乐制度郡县制A B C D2孟子万章中记载西周的封区“天子之地方千里,公侯之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西周时期做出这种规定的根本依据是:A爵位的高低 B功劳的大小 C王畿距离的远近 D.血缘关系的亲疏3周朝规定同姓不婚。贵族们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这样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保持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地位维护嫡长子继承制监督周王的权力A B C D4.秦庄襄王名楚,秦始皇称帝后,

2、即下令将湖北楚州改称荆州。秦始皇讳政,秦朝改正月为端月。秦汉之际的策士荆彻,死后又因汉武帝刘彻即位,而在史记、汉书中,被称作荆通。这些事情反映了A中央集权 B规范法度 C君权神授 D皇权至上5.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分封制 B皇帝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6.“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

3、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于是上从其计。”对这段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计”指的是推恩令B主父偃认为,晁错用强制的办法解决问题不可取C“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实际是一种肢解诸侯的方法D这段材料是针对诸侯王位继承问题而提出的解决之道7“唐末诸司使,内臣(宦官)领之。枢密使参预朝政,始与宰相分权矣。降及五代,改用士人,枢密使皆天子腹心之臣,日与议军国大事,其权重于宰相。太祖受命,以宰相主文事,参知政事佐之;枢密使专掌武事,副使佐之。”从材料中可知枢密使的设立开始于唐末五代分割宰相的权力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反映了皇权与相权仍互相依存A. B. C. D.8. ”此时中枢部门的

4、分立基本上按照所处理政务的范围民政、军政、财政,以依事系任为原则进行事权分割。”上述材料中的“此时”是指6 西周 B.唐朝 C.宋朝 D.元朝9.“黄宗羲说: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材料中“封建”指的是分封制,“郡县”指的是郡县制着重分析了唐朝灭亡的根源主张实行分封制主张设方镇以克服分封制、郡县制弊端A B. C. D.10.右图是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一时期管理A区域的机构是:A中书省B宣慰司 C宣政院 D行中书省 11. “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

5、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符合这一评价的制度是A禅让制 B世卿世禄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12“(古代)中国社会很少能看到其他文明社会中存在的数百年乃数十代延绵不绝的世家贵族,根据有人统计,宋代一半以上的进士,前三代没有人任过官明清两代有43%的士绅出身于贫寒家庭可以说在平民与精英之间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与对流。”材料中“循环与对流”能够实现的主要原因是A 世卿世禄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度13.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

6、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14.清末御史张瑞荫的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材料反映军机处 A.实际上掌握了最高行政权 B.防止了权臣出现 C.扩大了统治基础 D.取代了内阁的权力15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载:西门豹为邺令居期年上计,君收其玺,豹自请曰:“愿请玺,复以治邺”魏文侯不忍而复与之期年上计,文侯迎而拜之遂纳玺而去。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县令、长,皆秦官,掌

7、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皆铜印黑绶。”对以上两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战国时国君对官吏的任免是以玺为凭证的官员印章称呼的变化是因为皇帝制度的建立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强化战国时期君主没有权力A B C D16.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机构中,有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元老院、执政官,而我国古代秦朝出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些机构和制度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地理环境决定政治模式B.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C.统治阶级加强对社会团体的控制D.经济模式决定政治模式17.伯利克里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根据这项规定,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

8、。这表明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伯利克里排斥“持不同见解者”A. B. C. D.18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流放海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有利于维护雅典的民主政治B使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民主政治得以确立C为了个人政治声望而贿赂公民的人有可能会被流放D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有可能损害雅典民主政治19.雅典城邦衰落之际,苏格拉底这样说道:“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因为她们精于此道。”由此可见,苏格拉底的政治主张是A知识治国 B妇女参政 C人民主权 D轮流执政20

9、.“因此,人民信赖克利斯提尼,是有原因的。他既成为大众领袖,第一步便把所有的居民划为10个部落,以代替原有的4个部落,目的是要使不同部落的成员混合起来,以便让更多数的人可以参加到政府来。”对此,关于“克利斯提尼”的说法正确的是:A他的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B他的改革促使四百人议事会的建立C他执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D他执政时期,所有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21. 公元前5世纪是中华文明也是欧洲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中国的官僚制度逐步取代世袭制B.中国确立起中央到地方直接的管理体系C.古罗马正式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D.梭伦改革使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22.

10、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对“理性”的正确理解是:A罗马法提倡人人平等 B罗马法追求完美无缺的境界C罗马法体现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D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习惯法23罗马法的监护制度十分发达,其中对监护的监督制度形式多样,体系严谨,规则具体,保证了监护制度的有效性与可行性。这些监护监督制度反映了罗马法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他社会弱者的利益看成是一种义务,一种社会公职,强调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是罗马法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是罗马法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处理为近现代西方国家法律所继承体现法律至上原则A B C D24.公元前452前45

11、0年间,罗马共和国先后铸造十二块铜牌,详细列出民法、刑法、诉讼程序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公布于罗马广场,史称十二铜表法。对此表述正确的是A.在平民要求下设立,彰显民主政治的性质B.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一定程度保护平民利益C.用文字明示法律规定,是罗马法的渊源D.作为罗马的基本法,标志罗马法的成熟25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错误的是材料结论A罗马法规定,债务人无力还债时,债主有权将他卖为奴隶私有财产受到保护B克利斯提尼时期实行“陶片放逐法”体现司法公正原则C唐朝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保证了皇权的独尊D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对象有功臣和先代贵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无血缘关系二、非选择题(第26题1

12、6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6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清俞正燮癸巳类稿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材料四 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誉

13、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清史稿选举志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中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何进步性?(4分) (2)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与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有何共同特点?(4分)(3)依据以上材料,概括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6分)27阅读下列材料(18分)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是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材料二 上(明太祖)曰:“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恣肆。”明太祖实录卷59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时期政务决策的方式,并分析其原因。(4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为此采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