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质学院学子不能不知道的历史.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4478920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地质学院学子不能不知道的历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成都地质学院学子不能不知道的历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成都地质学院学子不能不知道的历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成都地质学院学子不能不知道的历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成都地质学院学子不能不知道的历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都地质学院学子不能不知道的历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地质学院学子不能不知道的历史.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都理工大学学子不得不知道的历史2010-10-12 04:39:27如果你是一名石油地质行业的工作者,你一定知道或者听说过翁文灏、李四光、黄汲清、谢家荣等老一辈科学家.但你一定要知道第一位在中国大地上创办石油地质专业的是成都地质学院教务处长的李承三老先生.而成都理工大学也为中国的石油勘探几十年的历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如果你已在石油行业中摸爬滚打已有年份,你怎能没读过刘宝君老师和曾永孚的著作.你又怎能不知道现在石油企业中有多少领导和成都地质学院深有渊源. 成都理工大学的源流可追溯到始建于1929年的重庆大学地质系。李四光、黄汲清、俞建章、丁道衡、乐森、李承三等杰出的地质学家都曾先后在该

2、系任教,并做出了许多令后人敬仰的科学壮举。1936年,常隆庆教授等骑着毛驴在人迹罕至的攀西群山中,历时87天,行程1885公里,揭开了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面纱,奠定了世界“钒钛之都”的基础,被誉为“攀钢之父”。197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视察当地时提醒道:“攀枝花现在建成了,不要忘了发现攀枝花的有功前人常隆庆教授。”20世纪70年代,罗蛰潭教授在克拉玛依进行稠油强采,首开我国稠油强化开采之先河。51年来,成都理工大学师生足迹遍布我国各大油田,奠定了该校石油地质研究与教育在全国的领先地位。1960届校友、中国登山队副政委邬宗岳为我国登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75年在再次攀登珠穆朗玛峰

3、时为国捐躯,被誉为“珠穆朗玛一青松”。1988年,全国首次重点学科申报答辩,张倬元教授在做完胆囊手术后仅三天、发着高烧的情况下,用担架抬到机场赴京答辩,为学校争得“煤田、油气地质与探勘”和“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989年,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的关键时刻,罗蛰潭教授等星夜驱车赴南充途中不幸遭遇车祸,他们强忍着巨大的伤痛坚持工作直到申报书完成,为学校和西南石油学院争得“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出了大力,使成都理工大学成为当时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少数部属高校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原地矿部在北京组织高级职称破格晋升公开答辩,该校先后获得破格晋升教授21人,是破格教授

4、最多的院校之一。破格晋升的黄润秋教授,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在地质工程领域,以张倬元、黄润秋等为代表的几代人,足迹遍及长江、黄河上游各大水电工程和九黄机场等建设工地,三峡、丹巴、宣汉等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现场,建立起以“地质过程机制分析定量评价”为核心的工程地质学术思想体系和分析方法、以“系统工程地质分析”为主体的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学术思想和技术方法体系,建设了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国家级精品课程,培养了5000多名地质工程人才,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工程地质国家重点学科和第一个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三丰收。在石油地

5、质领域,以罗蛰潭、彭大钧教授等为代表的几代人,足迹遍及我国大庆、胜利、塔河等油气田,在解决油气田地质勘探开发问题的同时,培养了近4000名本科生和近500名博、硕士研究生,使该校成为我国重要的油气地质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上世纪60年代,为解决大庆油田的稳产高产问题,提出了注水开发的思路,在提高油田产量的同时也提高了采收率;70年代初,针对克拉玛依油田稠油开发难度大、采收率低的问题,研究提出了火烧油层以提高地层温度降低稠油粘度强化开采的思路,开创了我国稠油火驱强化开采之路;70年代末,探索从微观研究油层的物理性质,开创了油层物理研究方向;开始油藏异常高压研究,提出了用异常高压预测油气分

6、布的研究思路。1989年,学校申请获准建立了“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国家重点学科,随后又与西南石油学院联合建立起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沉积地质领域,沉积地质教学科研团队在刘宝珺院士和曾允孚教授等带领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使成都理工大学成为我国重要的沉积地质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建校之初,师生即开始沉积岩石学的教学与研究,1960年出版第一部沉积岩石学教材。51年来,学校沉积地质教学科研团队在层序地层学、储层地质、岩相古地理、沉积岩及沉积矿产等方面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先后培养博、硕士研究生300余人。学科带头人刘宝珺教授 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何信禄教授1993

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地球物理领域,地球物理系师生在贺振华、朱介寿等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建立了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固体地球物理学、应用地球物理学等3个博士点和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使该校成为我国重要的勘探地球物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之一。其地球物理系在国内较早开展叠前地震偏移成像研究、油储地球物理研究和缝洞储层地震预测方法技术研究,较早开办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专业;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51年来,学校地球物理学科共培养本科生5000余人、博硕士研究生200余人,毕业生中涌现出如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前副主席、斯坦福大学地球物理系客座教授王之敬,

8、东方地球物理公司董事长、中共十七大代表王小牧等一批杰出人才。成都理工大学放射性地质与勘探学科的历史可追溯至1956年创建于原北京地质学院的“三系”,该系是我国为发展核武器而专门组建的。毛泽东曾为该系第一任主任任湘教授亲笔题写“开发矿业”。1965年,该系整建制由北京迁到成都。40多年来,该系以及今日学校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师生在金景福、贾文懿等教授的带领下,经过艰苦的二次创业,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三级人才培养体系,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建立了地学核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使学校成为国家重要的地学核技术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我国核工业地质勘探系统约30%的技术骨干和负责人毕业于该系,

9、该系金景福教授获李四光奖教师奖,学生王保群获李四光奖找矿奖。2006年,中国核工业集团总公司授予成都理工大学“为中国核工业培养和输送人才有突出贡献的高等学校”。 附一些理工的专家.李承三:1931年8月至1936年7月赴德国柏林大学地质系,师从著名构造地质学家施蒂勒(Wilhelm Hans Stille)教授研究构造地质学,获博士(哲学)学位。历任前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重庆大学、中山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地勘系(现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原成都地质学院教务长,前中央地质调查所特约研究员,前中央地理研究所研究员、自然地理组主任、代所长,中国地质学会多届理事、会志和地质论评编辑。是我国

10、著名的地质学家、地理学家和地质教育家,他为我国地球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1940年-1941年,他领导嘉陵江流域地理考察,绘制了我国第一幅河流地貌图,对嘉陵江河流地貌的特征、水系的演化,特别是河曲的形成演化进行了深入研究,率先在我国开辟了河流地貌研究领域,是我国河流地貌学的奠基人。他首次提出玉门砾石层是冰水沉积的典型代表。科学地把气候的变化与青藏高原隆升紧密联系起来。他最早把我国第四纪冰期划分为5次冰期和4次间冰期,从冰水沉积作用的特征阐述了四川松潘漳腊砂金矿的分布规律,对金矿的勘查和开发有重要指导意义。1959年,李承三教授和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常隆庆教授共同主持编制了四川第一幅百万分之

11、一大地构造图,详细划分界定了四川地区的大地构造单元,为四川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于1950年在重庆大学地质系担任系主任期间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石油地质专业,开中国石油地质教育的先河,为发展中国石油教育事业起了先行作用,为中国油气资源开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1949 年11 月重庆解放后, 全国要开展大规模矿产资源普查工作, 急需大量的地质人才。李老师对国家急需石油地质人才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1950 年初, 他即去北京和国家石油管理总局局长徐今强联系, 争取在重庆大学地质系创办石油地质专业, 培养石油地质人才。他的设想得到了总局的支持, 总局拨出了开办经费。从1950 年开始动员系上在学

12、的各年级学生转学石油专业。刚从美国留学回国的罗蛰潭教授, 首次开出石油地质、采油工程课。重庆大学地质系先后培养了四届100 余名石油地质高级专门人才。这几届石油地质专业毕业生, 适应国家的急需, 分配到石油部、地质部、中科院、高等学校等各部门, 他们足迹踏遍全国各沉积盆地, 参加各盆地油气勘探会战, 发现了众多的油气区(田) , 为我国石油产量超亿吨起了重要作用。科技兴国, 教育为本。李承三教授最早在重庆大学创办石油地质专业, 为科教兴油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李承三老先生从事教育的一大功绩. 常隆庆常隆庆生于1904年,四川省江安县人。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2年由北京地质调查所调

13、中国西部科学院任地质系主任。由于屡有建树,被西昌行辕主任张笃伦调到西昌行辕任地质专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一级教授、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攀西地区科研队导师。1979年7月21日,常隆庆这颗地质之星在人生旅途中运转了75个春秋,就突然在办公桌前陨落了。然而,他早年开发攀枝花矿的夙愿,在新中国建立后,于六十年代初期,经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倡导决策,已付诸实施,变成了现实。攀枝花工业基地正在阔步前进。攀枝花宝库最早的叩门人常隆庆虽死犹生。(原载南丝古道话今昔)攀枝花的发现人。公认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常隆庆教授发现的。他发现了世界著名的攀枝花钒钛磁

14、铁矿和宝鼎煤矿,被誉为“攀钢之父” 。可以这样说攀钢的发现是倾注了常隆庆毕生的心血的。李唐泌:字鄴臣,1909年10月日出生,汉族,山西省徐沟县(现清徐县)人,九三学社会员,九三学社四川省第一届委员会顾问、四川省第三、四、五届人大代表。李唐泌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他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35年至1937年赴美国耶鲁大学研究生院学习,获矿床学硕士学位。1937年至1940年在美国杜克大学地质系任研究助理,1940年底回国。他历任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矿冶系副教授、教授,重庆大学教授、地质系主任,成都地质勘探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教授、建校委员

15、会委员、地勘系主任(现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地质学院副教务长。李唐泌教授长期从事地质矿产研究工作,在金属矿床学研究方面有颇深的造诣。为国外地质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他曾作为地质教育界代表和优秀地质工作者出席了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和1958年全国第一届矿产会议,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邓小平等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委员的亲切接见。李唐泌教授毕生从事地质教育事业,学识渊博,教学严谨,编写的矿床学教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是国内地质院校的基本教材。他几十年如一日,不为名不为利、兢兢业业、埋头苦干,桃李满天下。为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和中青年教师,为培养我国高级地质科技人才和我校的建设与发展呕心沥血,做作出了重大贡献。 刘宝珺男,1931年出生,天津市人,著名的沉积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0年至1952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地质系,1956年毕业于北 京地质学院研究生班。现任地质矿产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名誉所长、成都理工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刘宝珺教授早年致力于泥沙运动力学和沉积构造、岩相古地理和层控矿床方面的研究,在有关沉积构造的水动力解释、沉积相动力学分析、河流相模式以及砂岩铜矿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