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五单元集体备课.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4477775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五单元集体备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五单元集体备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五单元集体备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五单元集体备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五单元集体备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五单元集体备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五单元集体备课.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选修)第五单元集体备课记录万州区桥亭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 集体备课时间:2013年4月10日集体备课地点:桥中高二年级办公室集体备课课题: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选修)第五单元中心发言人:曹文华单元分析与教学设计:发言人:曹文华一、单元整体分析:第五单元的主题是“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指的是散文形与神、内在与外在的相互关系与特征。作者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通过字句音节体现出来。诵读时,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流动,这就是古代散文家和鉴赏家常讲的“气脉”或“文气”。文气贯通,作品就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文气是真实的思想感情浸透到文字中的表现。本单元所选的文章

2、,照顾到不同的体裁和风格。六国论借古论今,在秦与六国之间,恶秦而亲六国;对六国又是责之哀之,从而形成沉痛激切的文气。伶官传序回顾后唐庄宗从取得成功到迅速转为失败的过程,总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感慨良多,虽议论而同时有很强的抒情性。祭十二郎文在抒写对亡侄的哀悼和人生感慨中,隐含着对生死祸福难明难测的理性思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围绕画竹,结构全篇,阐发绘画理论与缅怀悼念文与可紧密结合在一起,情理兼用的特征更为明显。至于推荐作品也是通篇情感贯注、情理兼胜的优秀散文。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的角度欣赏古代散文。要提醒学生:散文之“散”,表现了自然从容、姿态横生之美,并没有刻意安排的

3、痕迹,而内中自有很强的思想逻辑性和情感逻辑,要细细体味方可。二、单元教学目标(一)、认识古代散文在形与神关系上“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的特点。(二)、运用提要钩玄和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和抒情性。三、单元教学整体设想:(一)、反复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文章中的流动、起伏和回旋。这是把握文章气脉的前提条件,是挖掘文章思想价值的基础。朗读时,要“因声求气”,慢慢地将身心沉浸到作品中,从音节字句中感受文章的气韵。比如六国论和祭十二郎文都是值得反复诵读的名篇,切不可把疏通词句作为教学重点而忽略了对这些文章的品读。(二)、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教学中应

4、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脉络,练习归纳各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列出提纲,体会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理清全文的结构。比如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文章的结构看似闲散随意,但是如果逐段理清主要内容就不难发现,从阐述绘画主张,到追忆二人的真情交往,到最后说明写作的缘由,文章始终都是以画竹及苏文二人的情谊为中心点的。(三)、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补充一些背景知识,比如苏家的一写情况等。(四)、注重比较阅读。本单元所选文章都较为经典,可以在比较中有更多的发现和感悟,体味作者的感情。各课具体教学设计:六国论教学设计桥中高二 曹文华一、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5、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采用对比逐层论证的方法。 3、掌握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那段历史的文章六国论 (二)、作者简介 (略)(三)、阅读课文 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四)、疏通字词 学生自译 重要字词:率、厥、弥、判、

6、速、洎、殆 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厌、当 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 (五)、布置作业 熟读文章,思考文章脉络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 (二)、分析课文 1、齐读课文 2、思考练习一。 3、提名思考回答: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两个分论点是?分别是就哪些国家而言的?文章的论证段落有哪些?哪一句是对历史教训的总结?哪一句点明了写作意图? 4、教师简析(参考教师用书) 5、简介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之情 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

7、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真踪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只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是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秦相比,有国之而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于是写下了这偏醒世文章。 所以,结合背景,我们能够更加体察到作者的一

8、片爱国之情。 (三)、小结本文立论鲜明,论证严密,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语言上,长短相间、整散交错。确如王安石云:“苏明允有战国纵横之学”。 文章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这样感情强烈的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赂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比较阅读过秦论; 3、学习苏辙六国论 第三课时(一)、检查背诵 背诵中心论点句、写作意图句;背诵全文 (二)、比较过秦论

9、 1、都是史论文 2、都借古讽今,以史致用,都得源于作者的忧国情怀 过讽谏汉武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朝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六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奋起抵御外侮。 3、论证方法:都运用对比论证方法。 4、中心论点的提出:过卒章显志,六开门见山。 5、语言: 同:多排偶句,句式整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 不同:过词采华丽,六浅显易懂。 (三)、布置作业课外阅读另二篇六国论:一是苏辙的六国论,见教材。一是李桢的六国论(节选)伶官传序教学设计桥中高二语文 杨生秀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史论的一般特点,学习根据史料提炼出观点的方法。 (2)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特殊句式

10、。2、过程与方法诵读教学法。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力求背诵。3、认识“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观点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二、教学重点 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句子的深刻含义,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四、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

11、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那么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二、新课推进1、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 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

12、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 ,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2、背景介绍: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

13、,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3、整体把握:(1)、学生自读课文并正音。矢(sh) 盛(、shng盛衰之理;、chng 盛以锦囊) 函(hn)(2)、找出文中名句。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找出文中观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4)、掌握重点词语及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A、补充注释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函梁君臣之首。 (函,原指木匣子,这里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B、词类活用

14、: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使兴,动词使动。 亡,使亡,动词使动。 、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名状语。 、仓皇东出。 东,向东,名状语。 C、句式(被动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天下笑”,即被天下人嘲笑。 、智勇多困于所溺。 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三、布置作业 联系已经学过的过秦论,想想史记的特点是什么。第二课时一、师生共同朗读本文,回顾第一课时的内容。二、问题探讨:这篇文章单从标题上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序文,但从内容上它和前面刚学过的过秦论的体裁一样,都是史论。就这两篇文章的标题而言,如果站在史论的角度比较一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过秦论标题上有一个“论

15、”字,这是史论文的标志,而且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文章的主旨,也就是说标题就是核心,就是文眼。而本文虽是史论,但它根本就不是站在史论的角度命的题,而是站在序文的角度命题的。 师:好,那么现在我有个提议,如果我们也站在史论的角度为本文更换一个标题,而且也要有一“论”字,还要能反映文章主旨,大家看要怎样改才好呢?(讨论) 提示:庄宗论、后唐论、盛衰论、兴亡论。这几个题目都是可以的,那么我们就把“兴亡论”确定为本文的新标题,它即简单又能反映文章论题。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认真地看一看由我们自己命名的名人的名作兴亡论吧。三、分析史论的特点文章开篇就提出了“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论点,之后引史论史,在叙事中融入自己的议论分析,对史实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