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4410810 上传时间:2023-10-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课题: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单位:八师第二高级中学作者:吴俐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抵抗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和维新派人向西方学习的探索历程。(2)分析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维新派向西方学习的异同。(3)理解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们的觉醒。2、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法、比较分析法、情境再现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后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的启迪作用。(2)为西学在中国更广泛的传播奠基,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促进作用;但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失去了原有的意义。(3)激发学生

2、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是思想解放潮流,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民的觉醒。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难点: 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教学建议:历史材料分析能力是历史教学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本课设计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运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探究活动,以充足的史实材料作铺垫,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在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历史材料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同时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教学过程及要点

3、:导入新课:导入:鸦片战争一声炮响,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颜面尽失,不得已向蛮夷之邦英夷,屈辱求和。这场战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给沉寂的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思想领域更是翻江倒海。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率先惊醒,开始摆脱与西方隔绝的状态,逐渐走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历程。(对第五单元引言知识第三段落进行重点学习,建构知识线索框架)一、“开眼看世界”:1“开眼看世界”的原因提问: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沉睡了多年的清王朝,为什么在19世纪40年代会有明士猛醒,要跳出井底看看外面的世界?晚清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妄自尊大鸦片

4、战争前夕,清朝统治日趋衰微,阶级矛盾不断尖锐,政府财源枯竭,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让人们埋头读经,不问政治。而统治者对外也是一无所知。(经学难抵洋枪炮)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不断对外侵略扩张。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民族危机加深,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始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鸦片战争前后,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传入中国。外患日深的历史条件推动他们面向世界,开始认识到经学难抵洋枪炮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2“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1)、林则徐近代开

5、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举措:设立译馆,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其中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仿制船炮,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2)、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1842年魏源完成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内容:系统介绍了西方历史和地理知识。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他认为夷之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地位: 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

6、定的影响。此后,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也接连出版。合作探究:怎样评价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开眼看世界”?(1)进步性:开创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有启迪作用。(2)局限性:局限于著书立说,尚未付诸实践;停留在军事技术层面上,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过渡:正如当代历史学家戴逸所说的“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很可惜,在当时,大多数人只把海国图志视为“识夷情”的入门书,很少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实践,真正发展并实践这一思想的是在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

7、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的局势内忧: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外患: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清朝政局内忧外患,岌岌可危。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来改变现状。(链接必修2知识“洋务运动”)2、提出者:洋务派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主要内容、实质、根本目的(1)主要内容:以中国旧的封建制度、纲常礼教为根本,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为封建制度服务,以维护封建制度。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

8、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律例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以挽回清王朝江河日下的颓势。(2)实质:在不动摇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巩固清王朝统治。(3)根本目的: 巩固清王朝封建统治(4)政治实践:洋务运动(引导学生回顾具体举措)(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民用工业。(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60年代开始)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学生回顾解说)在中体西用思

9、想的指导下,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进行了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5)评价: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迈出了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但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西方的先进技术嫁接在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注定了洋务运动的失败。正如李鸿章所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

10、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合作探究:李鸿章在此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过渡:甲午战争失败表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的道路,那是否意味洋务运动学西方技术错了?没有错,但远远不够。早在洋务运动实施过程中,一批积极参与洋务或与洋务有密切联系的有识之士已经觉察到洋务运动有不少弊病,认识到如果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涉及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这是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我们称之

11、为早期维新思想。 三、维新变法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1)产生的背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思想形成于19世纪70至80年代,它是伴随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而出现的。与洋务思潮主流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相比,早期维新思想家的眼界较为开阔,认识也有所深化。在甲午战前,他们的思想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3)思想主张: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4)积极作用

12、: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经济上的利益和政治上的要求。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在思想启蒙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5)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过渡:早期维新派提出的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到了19世纪90年代,中国似乎清醒了,因为他们看到的世界比原来清淅多了。既要政治变革,又要救亡图强。两者结合起来。到了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2、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思想又有哪些因素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深入发展?(学生回顾百日维

13、新回答)(1)形成背景:政治上:甲午战争的失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高潮,民族危机加深。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阶级上:资产阶级的壮大(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康有为:活动: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之为伪书。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传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说孔子假托古圣尧、舜、禹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特点:借用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传播西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必要性,

14、为变法寻找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合作探究:维新变法思想为什么要把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其特点和原因是什么?它既反映了康有为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挑战的精神,及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也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而导致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1)借孔子的名义减轻变法的阻力(2)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3)民族资产阶级自身也没有脱离封建思想的束缚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严复: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3)政治实践:戊戌

15、变法(回顾必修1知识)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颁布定国是诏,这是一篇以皇帝名义宣布实行变法的宣言,标志戊戌变法的开始。评价:这次变法虽然很快就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4)影响: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开展;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本课小结:自鸦片战争以来到20世纪初期这一历史阶段是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与繁荣,向西方学习,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西学东渐是一个不断探索、艰难渐进的过程,就各阶段而言,这些主要观点都有一定进步性,对当时的西学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有时代的局限性,因而,我们应科学地对待。课堂巩固练习:1、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之“新”的主要含义是( )A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新弊端 B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C抛弃“天朝上国”梦幻,放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