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古诗三百首七哀诗.docx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4392052 上传时间:2022-08-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古诗三百首七哀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儿童古诗三百首七哀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儿童古诗三百首七哀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儿童古诗三百首七哀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儿童古诗三百首七哀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古诗三百首七哀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古诗三百首七哀诗.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儿童古诗三百首:七哀诗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难过肝。解释西京:指长安,西汉时的国都。东汉建都在洛阳,洛阳称为东都。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又被董卓由洛阳迁到了长安。无象:无章法,无体统。豺虎:指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遘患:给人民造成灾难。中国:中原地区。委身:置身。荆蛮:即指荆州。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南方的民族曰蛮,荆州在南方,故曰荆蛮。荆州当时未遭战乱,逃难到那里去的人许多。荆州刺史刘表

2、曾从王粲的祖父王畅受学,与王氏是世交,所以王粲去投奔他。追攀:追赶拉扯,表示依依不舍的样子。完:保全。以上两句是听到的那个弃子的妇人所说的话。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岸:高坡、高冈。汉文帝是两汉四百年中最负盛名的皇帝,这个时期的社会秩序比拟稳定,经济进展较快。所以王粲在这里引以比照现实,抒发感慨。下泉:经曹风中的一个篇名,汉代经师们认为这是一首曹国人思念明王贤伯的诗。下泉,流入地下的泉水。喟(ki亏)然:难过的样子。这首诗最终四句的意思是,面对着汉文帝的陵墓,比照着当前的离乱现实,就更加难过地领悟到下泉诗思念明主贤臣的那种急迫心情了。译文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

3、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我忍痛告辞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挡了郊原。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最终洒泪单独走去,“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不等她说完,我抓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难过的语言。登上霸陵的高地连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领悟了下泉诗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难过、叹息起来。鉴赏“七哀”,文选六臣注吕向注云:“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

4、这是望文生义。元人李冶敬斋古今黈云:“人之七情有喜、怒、哀、乐、爱、恶、欲之殊,今而哀戚太甚,喜、怒、乐、爱、恶、欲皆无有,情之所系惟有一哀而已,故谓之七哀也。”亦颇牵强。七哀是乐府歌辞,今人余冠英说:“所以名为七哀,或许有音乐上的关系,晋乐于怨诗行用这篇诗(指曹植七哀)为歌辞,就分为七解。”(三曹诗选)较有道理,可以参考。“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西京,指长安。东汉都城洛阳,洛阳在东,长安在西,故称长安为西京。豺虎,指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长安乱得不成样子,是由于李傕、郭汜等人正在作乱,他们大肆烧杀劫掠,百姓遭殃。这两句写社会的*。诗人正是在这种*之中离开长安的,这里交代了诗人离开长安的

5、缘由。“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这里点出诗人离开长安以后的去向。“复”,值得留意,这说明诗人的迁徙不是第一次。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驱使吏民八百万人入关,诗人被迫迁移到长安,此时为了避难,又要离开长安。这个“复”字不仅表现了眼前凄楚的状况,而且勾起了凄惨的往事,蕴涵着无限的感慨和哀伤。“中国”,中原地区。我国古代建都黄河两岸,因此称北方中原地区为中国。“荆蛮”,指荆州。荆州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楚国本称为荆,周人称南方的民族为蛮,楚在南方,故称荆蛮。这两句是说,离开中原地区,到荆州去。这是由于当时荆州没有战乱,所以许多人到那里去避乱。王粲由于荆州刺史刘表,与自己是同乡

6、,而且刘表曾就学于王粲的祖父王畅,两家有世交,所以去投靠他。“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写离别时的情景。这两句是互文,“悲”的不仅有“亲戚“,还有“朋友”;“相追攀”的也不仅有“朋友”,还有“亲戚”。诗人描写送别时的表情和动作,当然是为了表现诗人和亲戚朋友的深厚感情,更重要的是制造一种凄惨的气氛,使人感到这是一场生离死别。诗人离开了长安,离开了亲戚朋友,一路上见到的景象触目惊心:“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见到的是累累的白骨,遮挡了无垠的平原。这是“豺虎”作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场战乱造成的凄惨景象,曹操蒿里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所咏是同样的情景,可以

7、参阅。以上是“俯视”,下面六句写的才是典型事例:“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泪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这六句同样紧承“出门无所见”。诗人见到的不仅是“白骨蔽平原”,还有“饥妇人”弃子的事。妇人爱子,这是正常现象;妇人弃子,这是反常现象。这种反常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战乱。因此,诗人以惨绝人寰的事例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鲜亮而生动,催人泪下。吴淇说:“出门以下,正云乱无象。兵乱之后,其可哀之事,写不胜写,但用无所见三字括之,则城郭人民之萧条,却已写尽。复于中单举妇人弃子而言之者,盖人当乱离之际,一切皆轻,最难割者骨肉,而慈母于幼子尤甚,写其重者,他可知矣。”(六

8、朝选诗定论卷六)张玉谷说:“出门十句,叙在途饥饿之景,然胪陈不尽,独就妇人弃子一事,备极形容,而其他之各不相顾,塞路死亡,不言自显。作诗解此举重该轻之法,庶几用笔玲珑。”(古诗赏析卷九)都道出了这种写法的艺术特点。这种写法对杜甫是有影响的,所以何焯说:“路有饥妇人六句,杜诗宗祖。”(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妇人弃子的惨景,使诗人耳不忍闻,目不忍睹。所以他“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这表现了诗人的哀伤和哀思。诗人乘马连续向前行进。“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霸陵,是汉文帝刘恒的陵墓所在地,在今陕西长安县东。汉文帝是汉代的明君,史书上赞他“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汉书文帝纪),有所谓“文景之治”。诗

9、人南登霸陵高处,回首远眺长安,自然会想起汉文帝及“文景之治”。假如有汉文帝这样的贤明君主在世,长安就会不如此混乱、残缺,百姓不至于颠沛流离,自己也不至于流亡他乡。登霸陵,眺长安,诗人感慨万端。“悟彼下泉人,喟然难过肝。”连同上面两句,同为全篇的结尾。下泉,是诗经曹风的篇名。毛诗序云:“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贤伯也。”“下泉人”,指下泉诗的。面对着汉文帝的陵墓,面对着*的社会现实,诗人才懂得下泉诗思念明王贤君的急迫心情,因而从内心发出深深的哀叹。张玉谷说:“末日南登回首,兜应首段。难过下泉,缴醒中段,收束完密,全篇振动。”(古诗赏析卷九)方东树也说:“南登霸陵岸二句,思治,以下转换振起,沉痛悲凉,寄哀终古。”(昭昧詹言卷二)都指出了此诗结尾的艺术效果。这首诗写得悲凉沉痛,真实动人,是建安诗歌中的名作。方东树评为“冠古独步”,不是没有道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