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谈话语码转换的顺应性分析.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4281381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谈话语码转换的顺应性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家庭谈话语码转换的顺应性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家庭谈话语码转换的顺应性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家庭谈话语码转换的顺应性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家庭谈话语码转换的顺应性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家庭谈话语码转换的顺应性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谈话语码转换的顺应性分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家庭谈话语码转换的顺应性分析【摘 要】 本文在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的基础之上,运用于国栋提出的语码转换的顺应性模式(2000),来分析家庭成员的两种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语码转换现象,将语码转换所顺应的对象划分为:语言现实和心理动机。【关键词】 家庭语码转换;语言顺应论;顺应模式一、引言语码转换作为语言接触的一种常见现象,始终都得到诸多研究领域的重视。社会学把语码转换视为一种社会现象,企图在宏观的层次上探讨语码转换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人类学把语码转换看作是某个具体社团或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学则认为语码转换是交际者的语言能力在语言使用中的表现。就语言学来说,许多分支

2、学科也从自己的研究视角出发,对语码转换所涉及的众多因素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讨论(何自然、于国栋 2001)。就语言学而言,现有的语码转换研究可以划分为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语法学研究、心理语言学研究、会话分析研究。而语用学从一个更为广阔而且具有更大的理解力的角度来研究语码转换,从而能够全面地解释语码转换所涉及的语言、心理认知和社会文化等因素(于国栋 2004)。本文在verschuerens的“语言顺应论”的基础之上,运用了于国栋提出的语码转换顺应性模式(2000),来分析家庭成员中两种方言及普通话之间的语码转换现象。二、文献综述1、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研究用社会语言学方法研究语码转换旨在寻

3、求社会因素(比如: 种族、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等)与语码转换在宏观层面上的关系来探讨语码转换背后的社会动机。这种研究的中心议题是 “语言选择是如何反映权力和表现出不平等,或者说显示属于某个特定的社会团体的权利和义务”(peter auer,引自于国栋 2000)。gumperz(何自然、于国栋 2001)曾把会话中的语码转换当作一种社会现象来对待,并且提出了情景语码转换(situational code-switching)和喻意语码转换(metaphorical code-switching),以及myers-scotton(于国栋 2000)的标记模式(markedness model

4、)。2、语码转换的语法研究众多学者从语法的角度研究语码转换,这种研究的根本认识就是:从语言结构来看,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并不是一种随意的行为,而是一种“由规则支配的行为”(azuma,何自然、于国栋 2001)。在这种方法下,研究语码转换主要是发现两种或者更多的语言在语码转换中受到的语法限制,尤其是句法的限制。poplack(于国栋 2000)提出的自由语素限制(free-morpheme constraint)和等价限制(equivalence constraint)是较有代表性的规则,josi和doron(何自然、于国栋 2001)还提出了句子或成分的第一个词汇决定那种是主导语言(host

5、or base language)的观点。这些研究方法只说明了语法方面的一些规则,而严重忽视了社会、心理和文化等因素在语码转换中的积极作用。3、语码转换的心理语言学研究语码转换的心理语言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帮助我们理解“双语者在做出明显的语码转换行为时的大脑活动状态”(何自然、于国栋 2001)。相比较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和语法研究相比,语码转换心理语言学研究成果就很少。心理语言学家还没有提出一个很好的模式来解释语码转换,尽管有一些,比如clyne(于国栋 2000)的语码转换激发理论(triggering)。语码转换的心理语言学研究的确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双语者语码转换过程中思维和认知过程。4、语

6、码转换的会话分析研究peter auer和li wei是会话分析方法的积极的倡导者,后者认为“要想充分地研究语码转换的意义,语码转换本身必须严格地作为一种会话活动来对待”(于国栋 2000)。会话分析的方法在语言现象的描述方面比较精确,但解释方面相对薄弱,而且对心理因素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也显得不够全面。三、语码转换的顺应性分析语用学的语言顺应性理论是verschueren在80年代就开始酝酿,在1999年出版的语用学的新解一书中提出的一个完整的语用学研究理论(于国栋 2004)。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一个语言使用者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而在不同的意识水平上不断地进行

7、语言选择的过程,其中包括语言形式和语言策略的选择,是因为自然语言具有三个特征: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变异性指人类语言是可以选择的,而且这些选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商讨性指人类不是机械地选择语言,所有的选择都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指导下做出的;顺应性指的是使人类能够从所有可能的选项中做出商讨性的语言选择,从而使焦急接近或达到成功的语言特性(于国栋 2000)。1、语言现实的顺应对语言现实顺应的语码转换指那些由于纯粹的语言因素引起的交际者对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使用;这种语码转换是完全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而发生的(于国栋 2004)。祖母:(山东话)放假都回来啦,回来就好,在家能呆几

8、天?袁:(河南话)我们放假时间长,差不多两个月嘞,不过还是过的快,也没几周了。弟:(河南话)我们才放七天假,你还不知足?祖母:(山东话)伟伟,你上班忙不?弟:(河南话)忙,年底几乎天天加班。大姨夫:(重庆话)你可别整天忙到工作,也该考虑考虑个人问题了,呵呵,上大学时就该找个重庆女娃。袁:(河南话)就是,(重庆话)重庆妹儿还是可以。此对话中,大姨夫对于重庆女孩的称呼“女娃”,似乎在河南话中找不到一个对等的词来达到相当的效果,所以作者直接用重庆话中的“妹儿”来应对。2、心理动机的顺应对于心理动机的顺应指交际者可以利用语码转换实现创造幽默、标志身份等种种心理动机。我们把为了顺应交际者的心理动机而出现

9、的语码转换定义为主动顺应,因为这种语码转换是交际者为了实现自己特定的具体交际目的而采用的一种积极主动地交际策略(于国栋 2004)。二姨:(河南话)快坐,吃点水果二姨夫:(固原话)坐,快坐,老家是哪达地?老公:(普通话)陕西咸阳的袁:(陕西话)陕西冷娃,哈哈由于是第一次见家人,虽然陕西话和固原话很相似,但作者老公还是很保守地选择了普通话,普通话比较正式,不想给家人留下有意套近乎的印象。作者能感觉到老公的紧张,所以有意的用陕西话说“陕西冷娃”,本来此方言略带贬义,形容人愣头愣脑,做事不顾后果,以此来调节气氛。四、结语本文在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的基础之上,运用于国栋提出的语码转换的顺应性模式(2001),来分析家庭成员的两种方言及普通话的语码转换现象。经分析发现,家庭成员谈话中的语码转换主要是为了顺应语言现实和心理动机;两者中,为了顺应语言现实而做出语码转换的比例相对较低,而顺应心理动机的比例相对较高;家庭成员对于(下转第13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