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4244709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是农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草业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本课程群的教学理念是以应用为导向,以试验设计、统计分析原理和思路为重点,以灵活应用数据处理软件为支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设计方法及其数据分析方法,提高科学研究、逻辑推理、试验设计及数据处理的能力,特别是科学创新能力。使用优良的设计方法及分析技术可以更好地解决农业科学(或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 本课程自2004年被列为河北省精品课程以来,从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网络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建设,已完成预期建设目标。分述如下

2、: 1课程建设目标 (1)在现代化教学理念指导下,制定适合与我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构建适应于不同专业、不同学历层次的课程体系,体现教育教学的现代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2)摸索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3)探索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推进科研,教学科研同步提高的途径。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学术水平和素质。 (4)选用国内优秀的教材,并组织或参与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系列教材的编写,建设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体系。 (5)完善网络资源的建设,为学生课下学习提供丰富、多样化的资料和案例。 (6)

3、建立适合于本课程特点的考试方式和评定标准,扩充试题库。2课程建设内容及进展情况 (1)理论课程体系建设的情况 按照我校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对原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课程体系进行整改,按照专业类别、学历层次组织教学,构建一个既能够体现植物生产类特色、又能传授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分析方法的课程群。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课程群中包括有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专科)、生物统计学(本科)、试验设计与分析(本科)和应用统计学(本科)四门课程。 (2)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的情况 将科学研究经验、教训、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凸显课程特色。在课堂讲授的恰当时候向学生们阐释科研处理数

4、据资料的经典实例,使学生们意识到只有灵活使用统计方法,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益;把所承担的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的内容从试验设计学和统计分析的侧面讲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的能力。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采取案例式教学、形象化教学、实践参与式教学等方式来组织教学。并利用本精品课程网上在线答疑、Bb(Blackboard Academic Suite)网络教学平台讨论区、教师的BLOG网页等多种形式实现课下辅导。 将课程群中的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专科)、生物统计学(本科)、试验设计与分析(本科)、应用统计分析(本科)PPT课件,部分电子教

5、案、教学案例、习题、试卷等资料链接到互联网上,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立体的、多元化的资源。 选用获国家优秀教材奖或高等农林院校“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并参与规划教材的编写。 (2)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情况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的目的只有一个:学以致用。也就是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真正掌握设计方法及处理数据的本领,解决所学专业中的实际问题。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按专业、按学历层次进行设计。本科与专科,农学与植保、植保与生物科学、与农村区域发展.选择不同的实验内容、数据处理实例,不同的数据处理软件。以学生为本,以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为培养宗旨。 实验条件的改善 课程建设期间农学院机升级原有计算

6、机配置,补充添置机,购置服务器和网络交换设备,连接国际互联网。 (3)团队建设情况 课程教学团队老师共同商议课程建设制度。如集体备课、教学资源共享、互相听课和预实验等制度,坚持每个学期末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维护“省级精品课程”这一品牌形象。 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团队建设。在课程建设期间,本课程团队6名成员中,有1位教师被新聘为博导、2位教师晋升教授、1位教师晋升副教授,2位在职获得博士学位,1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1位为新引进的年轻博士。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祝丽英副教授在农学院举办的说课大赛上获一等奖、学校说课大赛上获优秀奖。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课程群在5年的课程建设期间取得

7、以下几方面的建设成效: 1、与时俱进,使分层次、分专业的课程体系更加系统和完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随着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招生门类的增加,原72学时(讲授52学时、实验20学时)的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已经不适合于生物技术、生物科学、草业科学、动植物检疫、植物科学与技术和农村区域发展等专业需求。因此,在生物类的专业基础教学平台上开设生物统计学,设置为52学时(讲授48,实验8),3.5个学分。建议生物技术、生物科学、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农学、草业科学等专业选修,农村区域发展等专业可以不选。教学内容中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案例侧重于生物科学。在各专业范围选修平台上,分别开设试

8、验设计与分析(64学时,3个学分)、应用统计学(总学时48,讲授40学时,实验8学时;3个学分)。试验设计与分析课程教学重点是试验设计及其相应的试验结果统计分析。实验课程的重点是统计软件的使用。应用统计学课程内容侧重于调查问卷的设计、抽样数据分析方法等。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植物保护等植物生产类专科专业开设的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理论课讲授44学时,实验16学时。教学内容的重点是田间试验设计及其分析,少讲或不讲统计理论,多讲与农业生产实际问题密切相关的数据分析方法。 2、以科研促教学,教学与科研相长本课程团队依托于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作物遗传育种、河北省强优势学科作物学,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手段先进

9、、学术水平高。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改进教学内容,跟踪学科前沿,不断探索、尝试新的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以科研带动和促进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科中所承担的科学研究内容、研究生试验课题等引入课堂教学,以案例形式向学生讲授。与此同时,课程团队老师还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课题,在5年课程建设中,本课程团队共承担的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20余项。出版专著与教材8本,发表教学及学术论文20余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获得各级政府奖励的教学或科研成果奖2项,获国家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奖1项。 3、积极参加竞争,教材建设成效显著在全国性的公开招标过程中,本课程团队分别主编、副主编和参编了三本教材:20

10、08年主编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试验设计与分析学习指导,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副主编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试验设计与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参编的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生物统计学,中国林业出版社,被6所高等院校使用,于2007年8月第二次印刷。 4、完善教学文件,规范教学过程根据新教材和课程体系的变化,逐步完善授课教案、教学课件和实践指导等教学文件。课程组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集中集体的智慧,教学文件全部统一,实现了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过程的规范。 5、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建设有自己教学特色的Bb网络教学平台和精品课程网站。五年来,本课程

11、团队所承担的各门课程均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课教学均使用计算机软件。经常更新学校的Bb教学网络平台和精品课程网页上的网络教学资源。6、建立了一套适合于本课程群特点的考试方式和评定标准 本课程群中的生物统计学、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组成。而试验设计与分析课程则采用开卷考试,考试题目设计为开放式的,要求学生依据自选(或选择老师给定)问题设计试验、收集数据、选择统计方法,用软件处理数据。7、参与多项教学研究项目的建设,是2007年度国家教育先进集体中的成员作为农学院教学团队主要成员,参加了教育部“农学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07年)的研究,

12、参与了农学类专业“三位一体”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农业教育创新高地” (2007年)、“作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河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品牌特色专业-农学专业”(2007年)的建设,是2007年度国家教育先进集体中的成员。 上述成绩的取得不代表本课程建设已完美无缺了,还有以下几方面需要完善和提高: 教学内容体系还需进一步更新。 相关的实践性教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网络资源包括案例、参考资料和在线题库、模拟考试网络平台有待进一步构建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电子信息工程、机电一体化、通信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随着自动化技术在越来越多的

13、领域(如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学科专业)得到广泛应用,作为自动化技术的理论基础自动控制原理显示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自动化专业及相关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为深化我系教学改革、加强质量内涵建设,推进教育创新,突出我系工科应用的特色,全面提高我系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本课程建设教学团队以高水平教师队伍、先进教学内容、现代化教学方法、选用高水平教材、建设面向应用教学设施和高水平教学管理建设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力争成为具有工科应用特色的示范性课程。一、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1、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本,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以教师为本,

14、提升教育教学与教育研究能力。按照学校“十一五”发展目标和我系学科专业发展规划,更新教育理念,实现教育创新,推进教学改革,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提高我系工科教育教学水平。2、以专业改革和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学分制改革为抓手,以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实验实践、参加竞赛、工程实训等方面为课程改革的突破点,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3、课程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有机结合,通过课程建设形成教学团队,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作为带头人,培养年轻教师,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研究能力得到较高的提升。二、建设任务1、制定科学可行的课程建设规划根据自动化及相关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建设规划,制定本课

15、程建设规划。以本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带动其他课程建设,如计算机控制技术、PLC控制等,促进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2、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新建设系与新建工科型专业,我系大多数教师均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是我系工作的重点之一。通过课程建设(包括学术研究),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课程教学队伍。通过工程实训与专业实习、通过产学研结合,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应用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3、深入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明确本课程在自动化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结合我校实际,科学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特别是加强专业工程实训训练,加强和突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将先进性、科学性与应用性相结合,能反映控制理论的最新发展前沿与科技成果。4、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使传统的教学手段与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图表分析、动态变化曲线、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等有机结合,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时的感官,形成课程科学性、趣味性结合,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模式上,适当地采用课堂讨论、小论文、现场讲解等教学模式,鼓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