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之二的建筑生活.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4206976 上传时间:2022-09-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分之二的建筑生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五分之二的建筑生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五分之二的建筑生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五分之二的建筑生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五分之二的建筑生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分之二的建筑生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分之二的建筑生活.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5 的 建 筑 生 活写在前面的话 大三伊始,很合适写些东西,看给自己,或许别人。所谓东西,不过是大学两年来一些做过的或是想过的事儿。给自己,希望能明晰过去更多的是以后。对于别人,那么,看看而已。关于题目,对我而言,建筑自有其作为理工学科理性的一面,更多的,也许是体验和感知。建筑本身应该真实的反映生活状态,某种层面上看待建筑即在生活中。而2/5也就是五年本科学习的第二年。这篇似于summary的东西应该算是自己两年来对于某些事或者片段的理解,其中与建筑相关的一部分。常看平面之类的东西,暂且叫做建筑篇。既然是理解,行文即为想到之处,随笔罢了。至于其它,成型与不成型,也会捡起来想想。建筑种种回

2、忆现在与建筑的心态与两年前大不同了。大学前,单单喜欢画画,对建筑的感受更多的是喜欢漂亮的房子。经常去书店看书,看图片强过枯燥的文字,所以建筑书是很吸引我的。看得最多的是关于国家大剧院的几轮投标方案,很喜欢,建筑原也可以如此,是我身边没有的。艺术+技术,刚入学是老师就给建筑下了如此的定义。其实,现在看来,如何定义更多的依赖人的主观因素,所以也就无所谓意义了。功能VS形式一年级的时候常关注的问题,的确困惑了很长时间。“适用,经济,美观”是否对于现在仍然合适,对于建筑本身有无真实存在的意义,也许是建筑之外的东西。曾经想过,建筑师作为单独存在的行业,有别于工程师或是艺术家。也许是二者之间的产物。在更多

3、的时候,功能和形式的问题是矛盾的,这种矛盾性的存在决定了建筑是真实而有用的客观实在。最合理的功能莫过于方盒子,简单到如此而已。建筑之美在与妥协之中,那么,设计的过程也就是在寻找某种最佳的切合点。建筑因三类人而存在,使用者、除使用者之外的感受者以及设计者。功能对使用者有更多的意义,而感受者更多的在于形式。设计者在权衡之中,设计而非房子自己。于我而言,更看重于形式方面,建筑对人的第一冲击力应该是视觉方面,但也许会有不同的状况,寻常建筑,非常建筑。这样的理解贯穿于二年级的整个阶段,恐怕现在。表现表现作为建筑设计的一部分,自然不是为表现而表现那么简单。表达的程度反映建筑师的素养,表达的深度反映对设计和

4、自己的态度,关键在于方向问题。二上时候的理解是图纸要象画一样,做到别人和自己舒服,别人舒服是交图后的事,那么于我无关。自己舒服是让自己在上板的时候找到点儿乐趣包括排版或是效果图,倒不是追求画的要多好,是要有个好的感觉,从设计到图纸是一样的,而非应付设计或是自己。后来的认识有所变化,建筑师而非画家,表现图而非效果图。图纸作为一种交流的媒介展现的是设计中的精彩而非表达中的精彩,重点在于做到清楚明白。在后来上板的时候有所体现,弱化透视和效果图,比如室内透视没有画的必要,加强轴测和分析图。关于表现,不想说太多,仅此而已。 建筑的尺度建筑的尺度是一种感觉,很简单,合适的尺度给人的感觉是舒服的。对于尺度的

5、思考在幼儿园设计的时候。也想过,作为幼儿园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从儿童的角度和心理特征考虑问题,也就是儿童的尺度。但具体怎么体现在设计中,也是幼儿园区别于其它公共建筑很重要的一点,也可以说是这个设计很有意思的地方。最后做出来的东西好像有些出入,别人包括我感觉不太像幼儿园,老师在评图的时候也提到手法过于严肃了,离小孩子的心理远了些,他们是否能够喜欢。对于像与不像的问题,我的理解上只从立面形体上衡量未免简单化了,做成游乐场、城堡等某种形式化的东西或是用到时下惯用的色彩也许没有太多的意义,对于尺度的把握应该是一种感知上的认识。之初,我也尝试过在立面的转角或是节点、缝隙的地方用到颜色来靠近儿童的心理。看到

6、很多人都把立面涂的五颜六色,这样理解未免表面化。北京的高层好像很流行这种立面做法,如果做不到“北京印象”的深度,那么还是干净点儿好。我理解的尺度概念在于一些细节的处理的人性化体现和组成关系上的和谐,拿幼儿园做例子,楼梯的设计包括踏步的尺寸、扶手的高度,窗台的高度,卫生间的特殊要求等等。是一些让人感受而不单单视觉上的设计处理,但这些表现在图纸上往往比较困难,关键在于图纸的深度限制,往往表面化或是概念的层面上做事。尺度作为一种长期积累中的美学定式是以人的主观感觉为前提的,只是在强调给人的感觉。关于建筑,尺度感在某种程度上是以外的事了。我的兴趣至上兴趣作为我做事的基本因素,至少现在如此吧。对于建筑的

7、兴趣,对于设计的兴趣,对于思考的兴趣。起码是这样,产生感觉很重要,也就是我的兴趣至上。我做的一些事恐怕是个人色彩比较多,无论设计、画画、写东西或是其它,注重的是纯自己的东西。在建筑上是否合适,我也在想过,必竟建筑是做给别人用的。自己和别人的种种感受往往相异,建筑始终是物质性的东西,并不能表现某些人或某些想法。对于我的兴趣,仅是作为设计过程中的某些叫做灵感也好,动力也好。因为这样,我会喜欢去想,也可以说是引导或是连接了我的整个设计过程。因为兴趣,可以说是享受设计,至于最后做出的是什么,倒不在我的兴趣范围中了。对于其它人,其它所有领域,恐怕人的主观因素也如此吧。关于古建中国古建筑和东方哲学思想一直

8、是我比较关注的东西,设计中想从中找到某些启发或是做一些尝试性的探讨。其实并不是想做个大屋顶或是什么,对于现在,形式上某些东西已经没有太多的意义。但思想习惯是不会变的也是根源方面的东西。突然想到了唐朝,现代金属下的摇滚中依稀可以感到某种已经逝去但是唯美的东西。建筑上也是,某些东西是不变的,只是我们会看不到。对于古建的思考,幼儿园的时候看了些园林的东西,想用到设计中,对于建筑与环境、建筑自身的空间组织方面受些启发。别墅设计中尝试探讨了一些民居方面的东西,主要是北京四合院。四合院作为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形式,本身也浓缩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四合院是构成城市肌理的基本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故宫甚至北京城

9、和四合院是一致的。四合院中重要的是群体建筑之间的关系,具体的单体建筑在平面和功能上是一致的,只有等级上的差异,而作为核心的“院”是建筑的一部分。作为东方思想,自然始终是主导力量而不是西方的人文主义,建筑是顺应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要凌驾于自然之上。所以可以说,四合院是最人性化的生存环境。在设计中由此产生了“颠倒四合院”的概念。教工活动中心是我的又一次尝试。在设计中首先想到了中国画和西方画的区别,以此作为话头。中国画最大的特点在于无固定的透视点,也就是所画的和人的观察没有必然的关系。首先,画者并非关心是否形似,因此,像与不像其实并不重要,一切皆有心发。其次,观画者观画的角度在于画中,所谓人在画中漫游

10、。画者、观画者、画中的空间三者是不分离的。而西画重形,人和画在两个对立的层面上。既是对立,所画的东西也就是客观实在在画者意念中的反映,因为加上了主观的判断所以也就不是客观存在本身了。透视原理中的近大远小、近实远虚只是人们按照自己的视觉原理总结的,实际并不存在。事物本身的大小只和其本身有关系而与观者的远近是无关的。也可以说,中国画更接近于事物的本来。推及思想,西方的思维方式更强调个体的存在的独立性,其中对整体的认识是通过对个体的剖析而达到的,而中国传统思想则强调个体间的存在关系,对于客观事物,通过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作为理解的方向。不能说哪种思想更深刻或是更进步,不同的角度,不同

11、的方向而已。那么回到建筑,西方的设计过程是从功能到形式的一种过程,每一栋建筑作为区别于其它的客体存在,其平面到立面形式的不同在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中不同的风格式样,一些符号化的东西只是构成立面的组成。中国传统建筑把所有的功能都统一在一种形式之下,其单体建筑在空间上讲是无差别性的,空间上的变化反映在群体建筑之间的关系中,。建筑的形象是由整个组群院落构成的,单体只是构成因素的一部分,其差别性逐渐发展为固定的建筑符号或是模式,以此来统一工程或反映等级上的差异性。也可以说组成建筑的构件是固定的,建造的过程仅是按照统一的等级要求选择和组合构件的过程。这样,平行的建筑单体构成具有丰富空间特性的组群。教工活动中

12、心以此为出发点延伸出对于空间和实体之间的考虑。依照一般的建造逻辑,建筑空间依据建筑实体而存在,后者是前者的基础,而前者是划分自然空间的结果。中国古建筑于此相反,“空”之有“无”其为“空”。在平面布局上,无论实体包围空间或是空间包围实体都是偏重于虚空间的设计。中国传统建筑的本质为内向性、系列性以及体验空间,程式化的东西仅作为空间的外在延伸或是空间的某种表徵现象。 古建对于现在的设计应该启发很多,对于传统的思考作为一种思维游戏于我和设计都是有趣的事。建筑的表意一直在想的问题,也就是建筑的真正涵义在什么地方。建筑是满足不同的人的不同需要,也许原本就是妥协的产物,包括设计者和使用者之间,建筑自身各种关

13、系之间,也是建筑存在的美学意义。很多人,很多时候都在考虑一个问题,也就是好的建筑应该有什么样的标准,可能学习建筑的过程也就是在寻找答案。不同的人或是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答案,理解的深度和角度都会变化。关肇邺先生曾说过,好的建筑在于两个字“合适”,但怎么理解,应该从广义的角度,也就是建筑没有固定的方向,一切皆在情理之中,关键在于选择,选择最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建筑区别于其它科学学科的本质也在于需要选择和协调。在我看来好的建筑在于广义的非常,建筑不是程式化的东西,不需要也没办法相同。非常并不代表标新立异或是奇形怪状,同样可以是内敛而谦逊的。一个设计,总有其他人、其他设计没有的东西,可以吸引或有存在

14、价值的东西。建筑除了功能和形式外是否还有其它的概念,功能问题在现在往往是最基本和先决条件,而形式往往被看作是最重要的东西,更直接的可以说是立面设计的优劣。而具体人的感受和体会自然应该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建筑是主观意识在客观实在中的体现,建筑师的思想和体验包含其中,甚至建筑仅作为某种思想和抽象理论的载体而存在,也许只是建筑师进行思维游戏的一种手段。那么,功能和形式方面的东西对于建筑师而言并不作为设计本身的范畴了。比如,建筑可以是很丑或是很不好用的,那么意义在于设计中的思考和在建筑中的具体实现。建筑和数学、建筑和文学、建筑和哲学是有某种非必然但只在思想中的联系,与拓朴学,现象学等等的巧妙关系。关于

15、德里达的解构哲学以及构成主义对于建筑的影响,也许,只能作为建筑的其中一种方向,多种方向的综合才能构成建筑的广泛涵义。对我而言,设计中更关注于过程中的思考。学校中更多的是概念化的东西,少了许多在实际工程中会有存在的一些矛盾,对于自我的东西自由度比较大。我的习惯中具体形式的意义不是很大,所谓一些思考仅仅作为我在设计中的一种方式,通过一步步对某种问题的探讨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或者说是一种兴趣,可以让我在其中找到吸引我往下做的东西。我的目的并不在产生某种理论,因为理论本身并无意义以及设计活动有别于理论家的思考。那么,建筑的本质仍然是建筑本身,而非某种表意的工具以及附属于某种概念下,建筑有其自身的建造逻辑和

16、概念体系。所以关于建筑的表意问题其实只是需要明确建筑的本来和设计的方向。建造以及其它建筑=材料+方法+过程+结果(建造)就这个定义而言,建造形成一种思想方法,其本身就构成一种理论,它讨论建造如何构成建筑的意义而非建造在建筑中的意义。建筑即建筑本身是自主的存在,不是表意的工具或说明它者的第二性存在。For a Basic Architecture上面的一段话只是对于建筑认识的一种方向,无论南大的建构还是北大的建造都是尝试接近建筑的本体的一种方式。现在,所谓先锋或是前沿性的建筑及建筑师很少提到空间、风格等以前流行讨论的问题,对于建筑本身更多的关注。清晰的空间概念和精确的建造理念相结合,纯粹的建筑,更加干净和透彻少了很多建筑之外的东西。这是一个理解的层面,只有对建筑的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