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为看远大的保守主义经营.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4198564 上传时间:2022-12-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华为看远大的保守主义经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从华为看远大的保守主义经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从华为看远大的保守主义经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从华为看远大的保守主义经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从华为看远大的保守主义经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华为看远大的保守主义经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华为看远大的保守主义经营.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华为看远大的保守主义经营一直沉浸在“幸福的远大生活”里的张跃发现,与远大创立时间几乎相同的华为公司,销售规模却已经是远大的几十倍。更令张跃吃惊的是,任正非告诉张跃,企业做大以后,领导人就轻松了。从2005年6月开始,张跃突然对自己以往的行事风格和远大的管理制度产生了怀疑2005年之前,张跃是个绝对的保守主义者,稳步经营是他的一贯宗旨:公司创办以来,没有从银行借过一分钱,反而一直在银行存有一笔备用资金这是张跃最引以为自豪的资本。但现在,这种理念正在受到来自张跃自身的挑战。7月25日,晚12点半,笔者也被邀请到了他的办公室,这次聊天持续到凌晨4点。“我很苦恼,远大到了一个瓶颈期。”张跃随意翻着桌

2、面上杂乱的文件资料如是说。此时,远大遭遇到了创建以来最严峻的挑战上半年销售额严重下滑,距离预定目标相差甚多。而既定目标难以实现,在远大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之前,一些部门任务没有完成时,部门负责人和张跃各自找个理由,大家便“互相理解”地敷衍过去。但这次,张跃认为不得不改变这种状况了。也就是从2005年6月开始,张跃突然对自己以往的行事风格和远大的管理制度产生了怀疑。保守主义者张跃与激进主义者任正非一直沉浸在“幸福的远大生活”里的张跃发现,与远大创立时间几乎相同的华为公司,销售规模却已经是远大的几倍。更令张跃吃惊的是,任正非告诉张跃,企业做大以后,领导人就轻松了。他(任正非)自己现在就很轻松。目前,

3、华为的年销售额已经突破460亿元人民币,2005年有望突破600亿元人民币。原来,规模做大也可以没有那么大的风险,领导者可以更轻松!张跃开始向往做大规模的企业了。作为艺术家出身的张跃,经营企业也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如由他作词的远大之歌,语言优美、韵律婉转又激情洋溢;由他创作的2015年的世界,以丰富的想像力勾画出人类美好的明天。同样,华为总裁任正非也是一个富有浓郁浪漫主义色彩的商业领袖。他的文学修养深厚,文笔细腻,如其作品我的父亲母亲便感情真挚,催人泪下。不同的是,任正非的浪漫主义情结并不涉及企业运作(包括市场攻伐、人才占有、技术研发等方面),在这些领域,他更多体现出的是作为军人的雷厉风行和攻

4、无不克的性格特征。张跃性格温和,做事沉着;任正非却是脾气暴躁,对高层甚至骂娘。面对商业对手,任正非就像一位军事家,灵活运用各种战术,对敌人坚决打击、毫不留情;张跃则像一个文人,做事中规中矩,以满腔美好的理想,希望通过改变公众或商业对手的思维方式,实现自己的商业理想。两位商业领导人的不同经历、迥异性格,也直接导致两家企业的巨大的风格差异。如果说,华为是凶狠的“狼”的组织,那么,远大则是温顺的“羊”的组织。“狼”的特点是敢于冒险、攻击迅猛,对目标异常执着。而且从股权结构看,远大一直只有少数几个股东,是典型的私人公司制。华为则虽然不是上市公司,但由于是全员持股,股权结构与远大甚不相同。虽然,张跃也表

5、示“我们希望员工能够从任何一个意义上都成为主人,包括在资本上尽可能使任何方面都成为主人”,但是目前,我们还看不出远大有任何股权分散的迹象。因此,张跃希望从扩大规模入手,将远大提升一个层次。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张跃还将面临诸多挑战组织结构:要变化还是要平衡?2000年以来,国内出现了多次煤电紧张的局面。许多地方拉闸限电,限制空调最低温度等。应该说,这是燃气空调发展的大好时机。张跃先生也借此为远大制定了2005年销售额达到100亿元的目标。但遗憾的是,在此之后,远大的发展速度却异乎寻常地慢了下来,甚至在2008年奥运场馆的空调招标项目中表现的也不尽人意。一方面是大好的市场机遇,一方面是发展缓慢甚至停

6、滞。远大进入了一个怪圈。事实上,华为也曾经遇到类似的局面。1998年,华为员工近8000人,但在组织结构上,华为仍在沿用集中管理制度,管理难度大、效率低下,更为严重的是,无法促发新的增长点,部分华为人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依赖性,结构性危机日益显著。若不尽快解决,华为很可能因管理失灵而自我毁灭。任正非敏感地看到了这种潜在的危机。他说:“公司成长到一定时期有一个起步阶段,这个阶段同样是机会阶段,会产生许多新的增长点,新的增长点带来的问题还是管理。”与很多主张建立三角形组织结构,强调组织结构稳定的企业管理专家不同,任正非主张建立的是一种可以有所变化的矩阵结构。他说:“矩阵式管理结构是公司的唯一出路,公司

7、所有的制度都具有强化矩阵结构的思想,如充分授权、加强监督等,否则,官僚就会妨害公司的进步。但是,矩阵结构要不断演进,水平和垂直交叉的结构是最稳定也最无忧的结构。”华为所在的电信产业变化迅速,每3个月就会发生一次大的技术创新。为适应这种急剧变化的速度,华为必须建立起一个既可保持相对稳定,又可迅速调整以适应变化的组织结构。于是华为建立起了一个表态结构、一个动态结构和一个逆向求助系统的组织结构。一旦出现机遇,相应的部门便迅速出击、抓住机遇,而非整个公司行动。在该部门的牵动下,公司的组织结构必定产生一定变形,而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关联的要素(流程)却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联系的数量和内容发生了变化。一个系统

8、发生变化,所有系统都跟着变,正所谓“纲举目张”。但这种变形是暂时的,当阶段性的任务完成后,就会恢复到常态。这实际上是一个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华为永远都不会有一个稳定的矩阵结构网。当该结构网收缩时,就会发生叠加现象,这时意味着华为要精简部门、岗位和人员;扩张时,网就会拉开,则意味着要增加部门,岗位和人员。在这一过程中,流程保持相对稳定。远大恰恰是一个三角形的组织架构,稳定有余而变化不足,甚至没有什么变化,导致公司缺乏组织活力,在机会到来时,不能适时变化,以至丧失重大发展的机遇。制度与流程:对人还是对事?远大的各项规章多达70万字。文人丰富的想像力、对事物尽善尽美的要求在其中得到了极致体现。对于

9、企业来讲,制度是不可或缺的,但遗憾的是,远大并没有根据如此完备的规章制度建构出一个高效的组织结构。而这,正与远大本质上还是对人负责,没有建立起对事负责的流程密切相关。创业初期,在企业规章、流程尚不健全的时候,由于没有现成的依据参考,管理者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能力去判断、决策;下属则只有更多地与上级沟通,才能更充分地了解上级的思想。此时,企业管理更多表现为对人负责制。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必须依靠流程动作,尽量减少对“人”依赖的程度,否则,继续沿用企业发展初期的做法,事事请示汇报,事无巨细希望领导拍板,势必导致效率低下,也会助长拉关系、走后门、溜须拍马及滋生官僚主义作风等现象。华为也

10、一度被这个问题所困绕。2001年,华为销售额达到了255亿元人民币,员工总数达15000人,已经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之一。这时,华为机关的机构设置越来越多、人员编制急速膨胀,一些根本就无需设立的部门,每天在例行工作中,制造着大量不必要的文件,这些复杂的文件、报表,养活了一大批不必养活的机关干部,这些干部并不直接产生增值效益,但却成为流程中的一个环节,导致局部环节出现动作效率低下的现象,也致使部分干部官僚主义严重。比如,华为设立了很多秘书。按照规定,除了负责文档处理、会议安排等服务性的工作外,秘书还有权对例行管理工作进行处理。经理则主要处理例外事件及辨别不清的重要例行事件。显然,秘书

11、处理的例行事件越多,经理处理的就越少,成本就越低。但是,华为的很多秘书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这项职责,而仅仅将自己视为一个传声筒,一切事务交由经理处理,以至于经理也认为自己应该事必躬亲。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机构臃肿、工作效率低下。华为在建设以流程型和实效型为主导的管理体系过程中,很多环节上的中层干部,甚至高级干部,仍旧抱着机械地对上级领导负责的心态,凡事向领导请示,明明是有章可循、自己这个层次应该顺利解决的问题,也要在领导那里汇报一下,导致办事效率低下。任正非敏感地注意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他明确提出,华为一定要建立对事负责的机制,在监控有效的前提下,尽量精简机关。他指出:“流程上运作的干部,他们

12、还习惯于事事请示上级,这是错的,已经有规定,或者成为习惯的东西,不必请示,应快速让它通行。执行流程的人,是对事情负责,这就是对事负责制。到底是实行对人负责制,还是对事负责制,这是管理的两个原则。我们公司确立的是对事负责的流程负责制。”由于短暂的成功,华为员工的待遇比较高,这也滋生了许多明哲保身的干部。他们事事请示,僵化教条地执行领导的讲话,生怕丢了自己的乌纱帽,成为对事负责的障碍。区别来看,对人负责制与对事负责制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制度;对人负责制是一种收敛的系统;对事负责制则是依据流程、授权及有效的监控,使最明白的人具有处理问题的权力,是一种扩张的管理体系。同样,对于远大来说,张跃主持制定的

13、大量规章制度是必要的,但如果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建立对事负责制的重要性,那些规章制度就很难成为大幅度提高组织效率的推动力。而要做到这点,恐怕要从张跃先生自身开刀。领导力:团队抑或个人英雄主义精细化管理是远大的一大特色。远大城的一草一木,每个角落都体现着张跃的细致。如在花园般漂亮的远大城内,随处可见张跃亲手题写或亲自拟订的格言警句;远大的很多设施,比如一个太阳能发电装置、一个造型极像金字塔的产品陈列馆,也都是张跃自己设计的。一方面,这体现出张跃非凡的创造性;另一方面,这也直接导致企业管得过细、放权不够,并成为张跃过度劳累的原因。那晚长谈之时,张跃曾拿出一张纸给笔者看,这是一张张跃亲定的远大宣传单,

14、原本雪白的A4纸被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广告语。张跃希望笔者就该宣传单给出建议。企业老总注重广告效果是应该的,但是,如此事无巨细,凡事亲自上阵,纵使其三头六臂,也难以应付。与此不同,华为高级干部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不能自己充当英雄,而需充分发挥属下的力量,让属下多做英雄。在华为,任正非绝对不是个技术权威,但绝对是一个杰出的领导者。从一定意义上讲,领导者的职责之一便是协调内外部关系,最科学地调配各种资源,在重大决策上起主导作用。应该说,张跃的确是个技术天才。这个原本学艺术的人,竟然转而对研究机械设备的工作原理热情高涨;又也许是触类旁通,这个半路出家的工程师,竟然又孕育出了一个个令人称奇的发明,带领远大改

15、写了中国乃至世界空调业的历史。显然,张跃对远大技术进步的推动功不可没。在远大创立的过程以及快速成长期中,张跃一直是企业进步的直接推动力。但是,当远大已经成为一个年销售20亿元的集团公司后,张跃却意识到必须开始调整自己的定位是继续做一名技术权威,还是做一名商业领袖?“没办法,在直燃机这个行业,我就是最大的专家也许他们(公司的技术人员)比我会画,但我一定比他们会改。”张跃说。张跃选择的是两者皆做。这为远大日后发展不尽如人意埋下了伏笔。就领导艺术来讲,张跃犯了一个常见的错误身为领导,却经常想自己当英雄,而不是站在幕后,培养英雄。造成上述局面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合理分权,让属下做应该做的事情。而任正非的领

16、导方式则显然轻松很多。他早期也很劳累,因为工作而伤害了健康。因此,任正非开始关注管理团队的建设和培养问题,放手让年轻人去尝试。他曾经不止一次对年轻的华为干部说:“没有犯过错误的干部不是好干部。”他认为,年轻人犯错误并不可怕,只要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还是好干部。在这种对下属充分信任、允许下属犯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华为陆续涌现出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高层干部。这些干部不断从幼稚走向成熟,在各个领导岗位上承担起重要作用的时候,任正非也感觉到自己的担子轻松了很多。结果是,任正非在华为依旧拥有绝对的权威,而华为的发展,则从仅仅靠任正非个人推动,变成了靠整个领导团队共同推动。在任正非看来,只有控制有效的组织才是华为应该建立的组织。稳定是发展的基础。因此,华为奉行中央集权制,但灵活的是,可以在中央集权的基础上进行层层有序的分权,而分权的过程中则要进行充分授权,严格监督。他认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